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小結

(一)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成果

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材料的發(fā)現(xiàn)是隨著基本建設而不斷增多的,材料的可用價值也隨著報告編寫水平和田野技術的進步不斷提高。在材料的不斷積累下,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也逐漸擴展和加深。經(jīng)過廣大學者們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目前對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已取得了如下的成就:

(1)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的主要文化面貌已基本清晰,部分地區(qū)已建立了宋代墓葬的分期斷代標尺。

(2)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出土隨葬品及其反映的葬俗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葬俗研究逐漸深入的前提下,對隨葬品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3)考古材料和史料的結合更加緊密,更多學者希望通過考古材料來揭示或印證宋代歷史文化的某些方面。

(二)研究展望

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現(xiàn)在對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的研究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

(1)時空框架的片面性。南方宋墓的考古材料已積累較多,很多地區(qū)都已進行了專門的分區(qū)與分期研究,但是對南方宋墓區(qū)域特征的研究和社會歷史考察多數(shù)片面地以省區(qū)為界,分期也各自為準,缺乏宏觀的分區(qū)和分期體系。

(2)區(qū)域特征的孤立性。目前對南方宋墓區(qū)域文化特征的研究中,多數(shù)是對某一區(qū)域進行相對孤立的研究,對于各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和總體特征的把握明顯不足,對同時期南、北方墓葬的比較研究也不多,對其與前后時期聯(lián)系的關注也略顯不足。

(3)專題研究的零散性。目前對于南方宋墓所見葬俗的專題研究,多是零散問題的研究,或是將所涉及的宋代墓葬資料涵蓋在某個更大的歷史時期內或是某類綜合研究內,缺乏關聯(lián)性,需要對其進行整合。

因此,本書將以目前學術界對南方宋墓研究的不足為切入點,力爭對南方宋墓時空框架的建立、區(qū)域特色的總結、分區(qū)特征的對比以及相關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研究,進而對宋代南方地區(qū)的葬俗和宋代社會生活史進行考察。


[1] 《四川南溪發(fā)現(xiàn)宋梁古冢》,《燕京學報》1931~1932年第9期;王世襄:《四川南溪李莊宋墓》,《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44年10月;金云銘:《邵武協(xié)和大學校地南宋墓發(fā)掘研究報告》,《福建文化季刊》1941年7月。以上均轉引自董新林《中國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第230頁。

[2]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官渠埝唐、宋、明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6年第5期;鄧之金:《四川大足縣發(fā)現(xiàn)帶有雕刻的宋墓》,《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0期;等等。

[3]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黃泥坑戰(zhàn)國、漢、唐宋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6年第6期;周世榮:《長沙容園兩漢、六朝、隋、唐、宋墓清理簡報》,《考古》1958年第5期;等等。

[4] 陳上岷:《湖北英山縣發(fā)現(xiàn)宋墓》,《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7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武昌卓刀泉兩座南宋墓葬的清理》,《考古》1964年第5期;等等

[5] 陳柏泉、劉玲:《高安、清江發(fā)現(xiàn)兩座宋墓》,《文物》1959年第10期;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彭澤宋墓》,《考古》1962年第10期;等等。

[6] 黃漢杰:《福建邵武縣接龍頭發(fā)現(xiàn)宋墓》,《考古通訊》1957年第1期;曾凡:《福建連江宋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第5期;等等。

[7]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東山馬黃水岡宋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第2期;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潮州北宋劉景墓清理》,《考古》1963年第9期;等等。

[8] 華東文物工作隊:《四年來華東地區(qū)的文物工作及其重要的發(fā)現(xiàn)》,《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8期;朱江:《無錫宋墓清理紀要》,《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4期;等等。

[9] 福建省博物館:《福建南宋黃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

[10] 周迪人、周旸、楊明:《德安南宋周氏墓》,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1]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

[12]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

[13] 文物出版社編《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

[1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安市文物管理所、華鎣市文物管理所:《華鎣安丙墓》,文物出版社,2008。

[1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瀘州市博物館、瀘縣文物管理所編著《瀘縣宋墓》,文物出版社,2004。

[1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宋墓》,科學出版社,2009。

[1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桂陽劉家?guī)X宋代壁畫墓》,文物出版社,2013。

[18] 王家祐:《四川宋墓札記》,《考古》1959年第8期;洪劍民:《略談成都近郊五代至南宋的墓葬形制》,《考古》1959年第1期。

[19] 朱江:《江蘇南部宋墓記略》,《考古》1959年第6期。

[20] 湖北省文物管理處:《湖北地區(qū)古墓葬的主要特點》,《考古》1959年第11期。

[21] 高至喜:《湖南古代墓葬概況》,《文物》1960年第3期;周世榮:《略談長沙的五代兩宋墓》,《文物》1960年第3期。

[22] 黃宣佩:《上海宋墓》,《考古》1962年第8期。

[23] 關于廣州小北宋墓的討論有傅揚《關于廣州古墓青花瓷壇時代問題的商榷》,《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6期;王志敏:《廣州小北古墓的青花瓷壇不是宋器》,《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0期;黃文寬:《〈廣州小北宋墓簡報〉補充說明》,《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期;等等。關于廣西貴縣中學宋墓的討論有黃文寬《廣西貴縣發(fā)現(xiàn)的宋墓質疑》,《考古通訊》1957年第2期。

[24] 徐蘋芳:《宋元時代的火葬墓》,《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9期。

[25] 徐蘋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札記》,《考古》1963年第2期。

[26] 方成軍:《安徽隋唐至宋墓葬概述》,《東南文化》1998年第4期。

[27] 鄭東:《福建廈門古墓葬考古概述》,《文物春秋》2002年第3期。

[28] 劉森淼:《武漢考古發(fā)掘二十年》,《武漢文博》2004年第3期。

[29] 沈如春:《長江下游宋墓綜述》,《蘇州文博論叢》第1輯,文物出版社,2010。

[30] 趙光林:《從幾件出土文物漫談宋元影青瓷器》,《文物》1973年第5期;陳柏泉:《江西出土的幾件宋代吉州窯瓷器》,《文物》1975年第3期;等等。

[31] 王牧:《試論宋代銅鏡紋飾》,《南方文物》1995年第1期;李小燕:《生動崇實的宋代銅鏡》,《中國文物報》2005年2月16日第7版;等等。

[32] 肖夢龍:《試談宋代金銀器的造型和裝飾藝術》,《文物》1986年第5期;揚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銀首飾的類型與樣式》,《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4期;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一),中華書局,2010;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三),中華書局,2011。

[33] 汪濟英:《蘭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及其他》,《文物》1975年第6期;趙承澤:《談福州、金壇出土的南宋絲織品和當時的紡織工藝》,《文物》1977年第7期;等等。

[34] 袁泉:《略論宋元時期手工業(yè)的交流與互動現(xiàn)象——以漆器為中心》,《文物》2013年第11期。

[35] 宋康年:《安徽望江宋墓出土的瓷俑》,《南方文物》1996年第2期;顏勁松:《成都地區(qū)宋代墓葬出土陶俑服飾研究》,《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等等。

[36] 劉濤:《宋遼金紀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

[37] 廖奔:《廣元南宋墓雜劇、大曲石刻考》,《文物》1986年第12期;劉敏:《安丙家族墓地墓室“四象”石刻考》,《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第2期。

[38] 朱章義:《四川宋代合葬墓的兩個問題》,《成都文物》1992年第3期。

[39] 雷玉華:《成都宋代小型墓葬初析》,《成都文物》1992年第3期。

[40] 吳敬:《宋代川陜四路墓葬特征的區(qū)域性研究》,《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3期。

[41] 楊琮、林玉芯:《閩贛宋墓壁畫比較研究》,《南方文物》1993年第4期;楊琮:《福建宋元壁畫墓初步研究》,《考古》1996年第1期;齊東方:《閩國文明的崛起及其延續(xù)》,《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2004年第4期;吳敬:《贛江流域宋代葬俗的考古學觀察》,《東南文化》2009年第2期;吳敬:《福建宋代葬俗的考古學觀察》,《福建文博》2010年第4期;費和平:《試論江西出土宋代石室墓的形制與意義》,《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42] 吳敬:《以考古材料為視角的貴州地區(qū)宋代葬俗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43] 霍巍:《關于宋元明墓葬中尸體防腐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霍巍:《論宋、元、明時期尸體防腐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歷史原因》,《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44] 吳敬:《秦嶺—淮河南沿線地區(qū)宋代墓葬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11年第3期。

[45] 黃義軍:《湖北宋墓分布的地域差異及其產(chǎn)生原因》,《江漢考古》2008年第3期。

[46] 吳敬:《長江下游地區(qū)宋代葬俗的考古學研究》,《宋史研究論叢》(13),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

[47] 梁洪生:《江西宋代墓志及其喪期考》,《江西文物》1989年第1期;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術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48] 彭明瀚:《道教對江西唐宋以來葬俗的影響》,《南方文物》1998年第3期;白彬:《貴州遵義南宋楊粲墓道教因素試析》,《四川文物》2013年第4期。

[49] 霍巍:《談四川宋墓中的幾種道教刻石》,《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張勛燎:《川西宋墓和陜西、河南唐墓出土鎮(zhèn)墓文石刻之研究——道教考古專題研究之三》,《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張勛燎、白彬:《成都宋墓出土真文石刻與“太上真元大道”》,《考古》2004年第9期;張勛燎:《我國南方宋明墓葬出土墓券堪輿羅經(jīng)圖和有關方位文字考說——兼論堪輿與道教的關系》,《南方民族考古》第7輯,科學出版社,2011;等等。

[50] 白彬:《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白彬:《四川五代兩宋墓葬中的豬首人身俑》,《四川文物》2007年第3期;吳敬:《關于成都地區(qū)宋代墓葬出土陶俑的幾點認識》,《四川文物》2010年第6期;等。

[51] 周世榮:《湖南出土盤口瓶、罐形瓶和牛角壇的研究》,《考古》1987年第7期;張濤:《湖南宋代罐形瓶附加堆塑芻議》,《湖南考古輯刊》第7期,1999;等等。

[52] 陳定榮:《論堆塑瓶》,《中國古陶瓷研究》創(chuàng)刊號,紫禁城出版社,1987;楊后禮:《江西宋元紀年墓出土堆塑長頸瓶研究》,《南方文物》1992年第1期;等等。

[53] 林忠干:《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福建文博》1990年第1期;黃漢杰等:《福建谷倉明器初論》,《福建文博》1997年第1期;等等。

[54] 黃義軍:《南方宋墓出土盤口瓶和多角壇的分區(qū)研究》,《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4期。

[55] 張勛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線裝書局,2006。

[56] 曹岳森:《四川出土買地券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99年第6期;費和平:《從泰山到東海抑或是從東海到地下——關于北宋中期以前買地券中一類常見用語的討論》,《東南文化》2012年第3期。

[57] 劉敏:《四川華鎣市南宋安丙墓地出土的錢幣》,《中國錢幣》2000年第4期。

[58] 孟原召:《唐至元代墓葬中出土的鐵牛鐵豬》,《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59] 高鵬:《人神之契:宋代買地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0] 黃義軍:《湖北宋墓分期》,《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

[61] 陳云洪:《試論四川宋墓》,《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吳敬:《成都地區(qū)宋代磚室墓的分期研究》,《四川文物》2009年第4期;陳云洪:《四川地區(qū)宋代墓葬研究》,《南方民族考古》(7),科學出版社,2011。

[62] 林忠干:《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1992年第5期;董新林:《閩贛地區(qū)宋墓形制類型與分期初探》,《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吳敬:《江西地區(qū)宋代墓葬的分期研究》,《南方文物》2009年第4期。

[63] 吳敬:《長江下游地區(qū)宋代墓葬的分期》,《南京博物院集刊》(12),文物出版社,2011。

[64] 吳敬:《華南地區(qū)宋墓初探》,《四川文物》2011年第6期。

[65] 吳敬:《峽江地區(qū)宋代墓葬初論》,《江漢考古》2010年第1期。

[66] 徐蘋芳:《宋墓的分區(qū)與分期》,《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67] 秦大樹:《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68] 董新林:《中國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第230~238頁。

[69] 吳敬:《論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考古與文物》2014年第1期。

[70] 吳敬:《宋代厚喪薄葬和葬期過長的考古學觀察》,《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71] 吳敬:《試論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宋史研究論叢》(10),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72] 吳敬:《宋代墓葬年代學研究方法初探》,《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73] 吳寶琪:《試析宋代育婚喪俗的成因》,《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史繼剛:《宋代助葬制度述略》,《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朱瑞熙:《宋代的喪葬習俗》,《學術月刊》1997年第2期;張邦煒:《兩宋時期的喪葬陋俗》,《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丁雙雙、魏子任:《論唐宋時期喪葬中的佛事消費習俗》,《河北學刊》2003年第6期;宋東俠:《淺析宋代喪葬明器》,《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等等。

[74] 許周鶼:《古代江南的火葬習俗》,《東南文化》1989年第2期;徐吉軍:《論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張邦煒、張敏:《兩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風》,《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等等。

[75] 席克定:《貴州清鎮(zhèn)、平壩宋墓族屬試探》,《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張合榮:《黔北宋墓反映的喪葬心理與習俗》,《貴州文史論叢》1998年第6期;龔建華、張濤:《從出土文物看唐宋時期辰、沅、靖三州的喪葬風俗》,《懷化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等等。

[76] 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羅開玉:《中國喪葬與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陳華文:《喪葬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等等。

[77]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灵丘县| 文登市| 玉屏| 韶山市| 大名县| 隆子县| 宾阳县| 泸水县| 礼泉县| 山东省| 安丘市| 乌兰察布市| 揭东县| 康马县| 西安市| 军事| 台东县| 崇左市| 隆安县| 阿拉善左旗| 连山| 楚雄市| 皋兰县| 凤冈县| 宜城市| 牙克石市| 绥德县| 潍坊市| 巴塘县| 五寨县| 固阳县| 堆龙德庆县| 崇信县| 平乐县| 洪洞县| 忻城县| 汉沽区| 凤冈县| 乌鲁木齐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