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療小常識——讓你遠離誤區(qū)
按摩
◆按摩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按摩治療的范圍很廣,在外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適用,尤其是對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療效較好。但是它也不能包治百病,有些疾病便不適合通過按摩來進行治療。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得出按摩有以下適應證和禁忌證:
按摩適應證
●外科:肩周炎、腕關節(jié)扭傷、腱鞘炎、落枕、頸椎病、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jié)炎、踝關節(jié)扭傷、跟痛癥等。
●內科:不寐、卒中后遺癥、胃痛、泄瀉、便秘、脅痛、頭痛、口眼斜、近視、焦慮癥、憂郁癥等。
●婦科:包括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產后缺乳、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兒科:包括感冒、發(fā)熱、咳嗽、厭食、腹瀉、便秘、遺尿、夜啼等。
●其他方面的疾病如男科疾病、五官疾病等也適合用按摩方法進行治療。
按摩禁忌證
●腦部出現(xiàn)腦栓塞和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的腦出血患者,以及各種惡性腫瘤患者。
●皮膚破潰或者是患有妨礙按摩施術的皮膚病者,都要禁用或者是慎用頭部按摩療法。
●傷寒、梅毒、淋病、腦膜炎、痢疾以及其他急性傳染病病人,不宜按摩治療。
●皮膚常有瘀斑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過敏性紫癜患者、血友病患者禁用頭部按摩療法。急性脊柱損傷伴有脊髓癥狀的患者應該禁用按摩。
●對于癌癥、惡性貧血、久病體弱而又極度消瘦者要禁用頭部按摩。
●帶有開放性損傷,施用血管、神經吻合術的患者,都應該禁用頭部按摩。
●對于處于特殊生理期,如月經期和懷孕期的婦女,均不宜用按摩療法。
●年老體弱、久病氣虛者,應慎用或禁用頭部按摩療法。
●各種中毒,如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煤氣中毒、毒蛇咬傷、狂犬咬傷等禁用按摩療法。
●嚴重器官功能衰竭,如腎衰竭、心力衰竭和肝壞死等患者,不宜按摩。
◆按摩時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何處理
按摩作為常用的治療手段,對很多疾病都有著良好的效果。按摩簡便、安全、舒適,易被人接受。但如果對按摩方法、部位等不加以注意,在按壓經穴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暈厥、疼痛加重等,也會讓患者承受不應有的痛苦。因此,在按摩前一定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然后根據需要制訂正確的按摩方案,認真細致地操作。一旦發(fā)生異常情況,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常見的按摩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
暈厥
在按摩的過程中,有的人由于精神緊張或體質特別虛弱或過度勞累、饑餓,或手法過重過強,可能會突然出現(xiàn)頭暈目眩、心慌氣短、胸悶泛嘔,嚴重者會出現(xiàn)四肢厥冷、出冷汗,甚至暈倒等現(xiàn)象。這時候,應該立即停止按摩,取頭稍低位,輕者靜臥片刻或服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重者可配合掐人中、老龍、十宣放血或送醫(yī)院就診。
為了防止昏厥的發(fā)生,體質虛弱的患者和神經衰弱的患者,在進行自我按摩治療時應該采用輕柔的手法;精神緊張的患者應該在按摩之前消除思想顧慮;饑餓的患者應該先進食或喝些糖水再進行按摩治療。
皮膚破損
有的人在接受按摩的過程中,局部皮膚會出現(xiàn)發(fā)紅、疼痛、破裂等現(xiàn)象。這時應該立即停止按摩治療,同時做好皮膚的消毒和保護,防止感染的發(fā)生。
皮下出血
由于按摩手法過重,或按摩時間過長,或本身有血小板減少癥,或老年性毛細血管脆性增加,在按摩部位可出現(xiàn)皮下出血。這種現(xiàn)象如果在局部出現(xiàn),一般不必處理,若局部青紫嚴重者,待出血停止后可用緩摩法消腫散瘀。
岔氣與肌肉損傷
體位不舒適,按壓時用力過猛,患者肌肉緊張,都可能造成肌肉損傷或者是岔氣。當出現(xiàn)岔氣時,要請人配合自己的呼吸對上肢進行牽拉,或者是推壓后背以減輕痛感。對于肌肉皮膚損傷者,可用紅花油輕涂血瘀處一兩次即可。
艾灸
◆了解艾灸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艾灸適應證
●寒邪內伏:凡受寒、飲冷而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者,均宜灸之,可起溫中散寒、調整脾胃的功能。
●氣虛下陷:凡氣虛下陷之癥,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均可施行灸法,可起溫陽起陷、行氣活血之效。
●寒熱虛實:臨床實踐證明,灸療法不但對陰證、寒證、虛證有效,而且對陽證、熱證、實證也有效。如疔瘡、癤腫、甲溝炎、痔瘡等疾患,于初起時灸之可獲良效。
●厥逆吐瀉:灸療對厥逆吐瀉、脈微細弱者,頗有回陽救逆、鎮(zhèn)吐止瀉之效。
●暴病急證:《醫(yī)學入門》里描述,“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例如霍亂吐瀉、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中風脫證,小兒驚厥,婦女崩漏,鼻出血等。這些暴急病癥,均屬灸治病例。
●諸虛百損:灸法不但能治療急病癥,而且還能治療許多慢性疾患,例如子宮脫垂、脫肛、腎虛泄瀉等。
艾灸禁忌證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時若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關節(jié)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身體發(fā)炎部位禁止采用艾灸的方法進行治療,婦女經期忌灸。
●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驚厥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銷骨立等忌灸。
●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時應注意的事項
艾灸療法既可治療虛證、寒證,又可治療熱證、實證,對治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耳鼻喉科、皮膚病科以及在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等方面,療效都很顯著。
●在施灸時要聚精會神,以免燒燙傷被灸者的皮膚或損壞被灸者的衣物。
●對昏迷者、肢體麻木及感覺遲鈍者和小兒,在施灸過程中灸量不宜過大,以免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
●如果被灸者情緒不穩(wěn),或在過饑、過飽、醉酒、勞累、陰虛內熱等狀態(tài)下,要盡量避免使用艾灸療法。
●被灸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水的溫度應以略高于體溫為宜,在每次灸治結束后還要再補充一杯60℃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熱水。
●施灸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口渴、紅疹、皮膚瘙癢等異常癥狀時,一般不要驚慌,繼續(xù)采用艾灸療法灸治下去,這些癥狀就會消失。
●施灸的時間應該循序漸進,施灸的穴位也應該由少至多,熱度也是逐漸增加的。
●被灸者在采用艾灸療法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盡量不要食用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涼飯等),否則會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施用瘢痕灸前,要爭取被灸者的意見并詢問被灸者有無暈針史。施灸的時間一般以飯后1小時為宜。
●在采用艾灸療法治療或保健時,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施灸的順序一般是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身體的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頭部后灸四肢,依次進行灸治。
●采用瘢痕灸治療疾病時,半年或一年灸一次即可,其他灸法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拔罐
◆認清拔罐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經過數(shù)千年的改進和完善,拔罐療法已經從古代單一用來治療外科疾病,發(fā)展到現(xiàn)在內科、外科、皮膚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科等科疾病都能對癥運用。即便如此,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必然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些疾病是無法進行拔罐治療的。所以在操作前,要認清拔罐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拔罐適應證
●內科疾病:感冒、咳嗽、哮喘、心悸、健忘、胃脘痛、嘔吐、泄瀉、便秘、腹痛、胃下垂、眩暈、脅痛、水腫、遺尿、遺精、陽痿、男性不育、風濕、暑濕、秋燥。
●外科疾病:丹毒、癤腫、乳癰、脫肛、急性闌尾炎、急性膽絞痛、急性胰腺炎。
●骨科疾病:落枕、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經痛、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類風濕性骨關節(jié)炎等。
●婦科疾病:經行先期、經行后期、經行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經閉、痛經、白帶異常、妊娠嘔吐、產后缺乳、產后腹痛、子宮脫垂、陰癢、不孕癥、產后大便困難等。
●兒科疾病:小兒發(fā)熱、小兒嘔吐、小兒泄瀉、小兒厭食、小兒遺尿、腮腺炎等。
●皮膚科疾病:帶狀皰疹、銀屑病、斑禿、濕疹、風疹、蛇皮癬、白癜風等。
●五官科疾病:瞼腺炎、流淚癥、沙眼、目癢、目赤腫痛、目翳、遠視、近視、視神經萎縮、鼻塞、鼻淵、鼻出血、咽喉腫痛、乳蛾、口瘡、牙痛、下頜關節(jié)紊亂癥。
拔罐禁忌證
●皮膚傳染病、皮膚嚴重過敏者或皮膚破損潰爛者。
●醉酒、過饑、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
●惡性腫瘤、重度心臟病、心力衰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
●紫癜、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血友病等凝血功能差、具有出血傾向的疾病患者。
●外傷、骨折、水腫、靜脈曲張患者及身體大血管體表投影處。
●五官、前后陰、乳頭、肚臍眼、心搏處、毛發(fā)多的地方。
◆拔罐過程中的常見誤區(qū)
火罐療法,又稱拔火罐,是借用杯罐的吸力,吸附于人體穴位或某個疼痛的局部,造成皮膚紅暈、紫紅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火罐療法是祖國醫(y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已使用很久了。但是拔罐作為一種醫(yī)療方法有其奧妙之處,人們對其認識并不全面,經常會存在幾個誤區(qū)。
拔火罐后馬上洗澡
很多愛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說:“火罐和洗澡,一個也少不了。”確實,溫熱的澡水和溫熱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這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后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膚處于一種被傷害的狀態(tài),非常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fā)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于皮膚處于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tài),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拔罐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不少人說火罐一拔最少要半小時,有的人認為只有拔出水皰來才能體現(xiàn)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老年人持這樣觀點的比較多。而拔火罐真的是時間越長越好嗎?
其實,拔火罐時要根據火罐的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不同調整所需的時間。但是一般以從點火閃完到起罐不超過15分鐘為宜,若罐大吸拔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皰。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如果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以致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同一位置反復拔
一次不成就拔兩次,同一個位置反復拔,認為這樣才能拔出效果,這也是拔罐認識上的誤區(qū)。其實這樣做,會對皮膚造成損壞,使皮膚紅腫、破損等,那就得不償失了。正確的做法是,可以在多個位置拔,以增加治療效果。
有事沒事經常拔罐
拔罐法雖具有防治疾病功效,但一般建議必要時才應用。如果身體健康、年輕力壯,不主張有事沒事都經常拔罐。你的身體功能各方面都正常,也沒什么毛病,就不需要經常拔罐。如果用于保健,一般用于勞累后肌肉酸痛,最好一周不要超過3次。
刮痧
◆認清刮痧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現(xiàn)代刮痧從工具到理論都有了巨大變化,尤其是理論上選經配穴、辨證施術的原則,使其治療范圍大大拓寬。刮痧對于疼痛性疾病、臟腑神經失調的病癥具有顯著的療效,但對于危重病人和比較復雜的疾病,則應該采用藥物和其他手段來治療。
刮痧適應證
●保健美容。刮痧可以保健美容。用于預防疾病、病后恢復、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瘦身降脂、美容養(yǎng)顏、改善亞健康狀態(tài)等。
●呼吸系統(tǒng)病癥。感冒、發(fā)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胸悶、慢性咽炎等。
●消化系統(tǒng)病癥。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腹脹、腹瀉、便秘、痢疾、膽結石、慢性胃炎、急性腸炎、胃痛、肝炎等。
●神經系統(tǒng)病癥。神經衰弱、眩暈、失眠、抑郁癥、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癲癇、疲勞綜合征、卒中后遺癥等。
●婦科病癥。月經不調、崩漏、痛經、閉經、帶下病、不孕癥、子宮脫垂、慢性盆腔炎、急性乳腺炎、更年期綜合征、產后腹痛、產后缺乳等。
●男性病癥。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陽痿、早泄、遺精、尿潴留、不育癥等。
●心血管系統(tǒng)病癥。高血壓、高脂血癥、低血壓等。
●骨傷科病癥。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股骨頭壞死、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
●五官科病癥。牙痛、鼻炎、鼻竇炎、咽喉腫痛、視力減退、弱視、急性結膜炎、耳聾、耳鳴等。
●兒科病癥。營養(yǎng)不良、食欲缺乏、生長發(fā)育遲緩、感冒發(fā)熱、腹瀉、遺尿等。
刮痧禁忌證
●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急性期、肝腎功能不全者禁止刮痧。體內有惡性腫瘤的部位,應避開腫瘤部位在其周邊刮拭。
●接觸性皮膚病患者忌用刮痧療法,以免將疾病傳染給他人。有出血傾向者,如嚴重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患者禁止刮痧。
●女性在懷孕期間禁止刮拭腰骶部及腹部,否則會引起流產。女性經期禁止刮拭腰骶部。女性乳頭禁刮。
●韌帶、肌腱急性扭傷,及外科手術疤痕處,均應在3個月之后方可進行刮痧療法。
●凡是體表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包塊處禁止刮痧,否則會導致創(chuàng)口的感染和擴散。皮膚高度敏感者禁刮。
●眼睛、口唇、舌體、耳孔、鼻孔、肚臍、前后二陰等部位禁止刮痧,否則會引起這些部位黏膜破損。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頸部禁止刮痧。
◆刮痧時要注意的重要細節(jié)
刮痧治病時,皮膚局部汗孔開泄,會出現(xiàn)不同形色的痧,病邪、病氣隨之外排,同時人體正氣也會有少量消耗。所以,刮痧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小的細節(jié),從細節(jié)處保護好身體免受傷害。
避風和注意保暖很重要
刮痧時皮膚汗孔處于開放狀態(tài),如遇風寒之邪,邪氣會直接進入體內,不但影響刮痧的療效,還會引發(fā)新的疾病。所以刮痧半小時后才能到室外活動。
刮完痧后要喝一杯熱水
刮痧過程使汗孔開放,邪氣排出,會消耗部分體內津液,刮痧后喝一杯熱水,可補充水分,還可促進新陳代謝。
刮痧3小時內不要洗澡
刮痧后毛孔都是張開的,所以要等毛孔閉合后再洗澡,以避免風寒之邪侵入體內。
不可一味追求出痧
刮痧時刮至毛孔清晰就能起到排毒的作用。有些部位是不能刮出痧的。此外,室溫低也不易出痧。所以,刮拭的時候不要一味追求出痧,以免傷害到皮膚。
每次只治療一種病癥
刮痧的時候要一次只治療一種病,并且不可刮拭時間太長。不可連續(xù)大面積刮拭,以免損傷體內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