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享有的人生

真正的享受,是除了享受有,也會享受無。

享受好的,也可以享受不好的。

當然,更高的層次是“享有不一定要擁有”。

【提要】

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源自對外在事物的強烈執著,因為有執著的心就希望能擁有,若是得到了固然歡喜,得不到就產生怨恨不平的心,痛苦也隨之而來。

然而,世間萬事萬物遷流不停,一切的事物只是因緣聚散,無常變化,生命中所擁有的,愛人、好友、錢財、名位、權勢,都是短暫的;擁有時快樂,失去時痛苦,而這擁有也往往是一種束縛、牽絆,只有享有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歡喜。享有的世界是寬廣的,懂得享有的人不為物欲所苦,不為情愛所系。

【正文】

在這多彩多姿的世界,我們不可能樣樣擁有,但卻可以盡情享有。藝術家張大千曾說過:“凡入我眼,皆我所有,只需享有,不必擁有。”一般人很少想到,我們喜歡陽光的照拂,卻不能擁有火紅的太陽;我們享有清爽的涼風,卻不能擁有輕快的風。雖然萬事萬物不能為我所擁有,卻可以在當下享有生命的美好。

有一位很有錢的父親,為了讓兒子知道什么叫作“窮”,于是和家人帶著兒子到鄉下去參觀,并且讓兒子實地體會窮人的生活。

他們在一戶很窮的農家住了兩天。農家的孩子要負責喂養家畜,要負責訓練幫忙農事的狗;傍晚時分,為了節省自來水費,農家的孩子們都到附近的小溪里洗澡;晚上沒錢付電費,只能全家聚在黑漆漆的院子里聊天。

當他們從農家回到都市以后,爸爸問孩子:“你覺得這趟行程如何?”孩子說:“很好啊!爸爸!”“你見識到窮人家到底有多窮了吧?”爸爸問。“是啊!”孩子點頭稱是。

“那你看到了什么嗎?”爸爸又問。孩子回答說:“我終于見識到我們家到底有多窮了。”孩子繼續說:“我們只有一只狗,但是他們卻有四只狗;那四只大狗在他們小孩的指揮之下,又聽話,又懂事。當他們家的小孩好神氣!”

“而且,我們只有一個游泳池,還是在花園中間。但是他們卻有一整條溪流,沒有盡頭。他們每天都可以盡情地玩水仗,我們家卻只有我一個人游泳。”

“還有,我們家的花園只有一排進口的路燈,可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他們每天晚上都可以聊天聊得好高興,可是我們家卻沒有人跟我聊天。”

“我們家的空間只到前面庭院,但他們卻有整個天地的空間。”孩子下了個結論。孩子說完,父親無言以對。

富有人家的孩子,雖然享有生活上的舒適便利,卻不如窮人家的孩子,享有自然萬物的歡喜自在。在生活中,即使我們一再地追求,想要擁有一切,卻都是不可能的事。

想想:我們能夠真正擁有什么呢?天地間的一切,都只是暫時借給我們享用的。用一顆享有的心,珍惜、感謝一切因緣,生命的樂趣才能無窮無盡。

【思考】

1.試述享有與擁有的差別。

2.什么是享有的人生?

3.請分享幾則享有不一定要擁有的經驗。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擁有的層面有限,享有的樂趣無窮。

● 月亮不一定要圓滿,殘缺也是一種美麗;人生不一定要擁有,享有也是一份福氣。

● 欲望越少,越能享有幸福的生活;煩惱越少,越能擁有自在的生命。

● 不計較吃虧,才能享有一個自在的生活;不吝于布施,才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

六度之利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凈。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提要】

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時,都想從中得到一些利益,本文告訴我們,如果能實踐“六度”,即可自利利他,圓滿菩薩道行。

有的人會覺得菩薩道難行,六度難修,其實一切的布施看似給人,最后還是自己獲利;持戒看似受限,其實它是自由的;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占便宜;精進看似很苦,其實是快樂的;禪定看似呆若木雞,其實是活潑的;般若看似無所得,其實它是內悟的。只要我們能夠遵照這六條通往菩薩道的門徑前進,就能從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

【正文】

佛教修行的法門,六度波羅蜜以布施為首,佛陀教我們最佳的投資理財方式,就是布施。布施如播種,又如儲存。偈云:“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佛經里以尼拘陀樹為例,說明一粒種子能結出滿樹的果實,布施有種一收十的利益,而布施的功德,沒有人能搶得走,布施是最堅固的保險箱。

佛教的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修德,利益他人。在身業方面,除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外,進而能廣行好事,能得身業清凈;口業方面,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口說好話,即能口業清凈;意業方面,不貪、不嗔、不癡,而存好心即獲意業清凈。

忍辱并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懦弱行為;忍是一種大無畏、大擔當。《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因此,忍是一種力量,是責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慧。忍辱是為了對治嗔心,經云:“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所以有忍辱力量的人,面對榮辱毀譽、利衰苦樂,都能擔當。

精進,依佛教的教義而言,在修善斷惡、去染轉凈的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克服困難,務期達到目標。佛陀曾經告訴阿難尊者:“在家精進,衣食豐饒,居業益廣,遠近稱嘆;出家精進,行道皆成。”因此不管在家、出家,唯有勤奮精進,才能諸事成就。

禪定意譯“靜慮”,是指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如《大智度論》說:“攝諸亂心,名為禪定。”我們的心,每天在五欲塵勞里面逐境流轉,由于心識妄動,障蔽本自清凈的佛性真心,故常淪生死,唯有息緣靜慮,才能身心安住,才能開顯本有的智慧,而明心見性。

般若是內自證的功夫,是通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人生若無般若為前導,如盲人摸象,易為塵境所動搖。有了般若智慧才能透徹宇宙真相,才能洞察秋毫,轉垢穢為清凈,轉黑暗為光明。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至高無上的修行法門,我們要想自覺覺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羅蜜”,方能福慧圓滿,成就佛道。

【思考】

1.何謂“六度”?你覺得哪一度最容易做到?為什么?

2.布施為什么可以種一收十?請舉例說明。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六度”?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奉行四攝六度,能廣結善緣;遵守五戒十善,能遠離罪垢。

● 布施,是慈悲的養成;持戒,是道德的增長;忍辱,是人格的升華;精進,是力量的聚集;禪定,是修行的展現;般若,是智慧的極致。六度皆備,則是佛道的完成。

忙與閑

忙碌的時候要有空閑的心情,空閑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

【提要】

忙與閑是生活寫照的最佳對比,有的人忙中有優閑的心情,有的人閑中有忙碌的感受,不論是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協調得恰當最重要。身忙而心不忙,在忙碌的時刻不忘給心靈沉靜的空間;在閑暇的時候也不能過度虛擲光陰,終日無所事事。如何在忙與閑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才是生活之道。

【正文】

你的生活是忙呢?是閑呢?

忙與閑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喜歡忙,越忙越奮發,越忙越有精神,把忙看成是動力、是營養,認為安閑是偷懶、是懈怠、是無所事事,與死亡無異。

但也有人認為閑是放下、是清凈、是自在、是修養,認為忙是對世間的愛好、是執著,是做工作的奴隸。

也有的人忙中有閑。例如勞工要求周休二日,或者力爭每日上班八小時。甚至有的人在忙碌工作中,他希望喝茶、看報,想辦法借機出差,總希望忙中偷閑。也有的人閑得發慌,閑得不自在,因此自己出錢出力去拜托別人給他一份工作,無非是希望用忙碌來打發時間。

忙是法喜,忙是發心,忙是進步,忙是安住。從忙當中,我們可以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義。忙也讓我們獲得許多知識,認識很多朋友,結下許多善緣。

然而忙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人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忙,有的人為社會的富樂而忙;有的人忙著替人排難解紛,有的人忙著扶弱濟貧。

我們看到飛機場、火車站里,每天人來人往,他們必定是忙人。只不過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情,有的為愛。當然,也有的人像孔子周游列國、像佛陀到處行腳。他們傳播和平的跫音,穿梭于人群之間。也有人宣揚真理,云游在世界各地,每天為己忙,也為人忙,更為世忙。

有的人以忙為樂,以忙為喜,恨不得一天能再增加二十四小時,以供自己忙碌;有的人閑得無以維持生活,只想別人來救濟,希圖別人的賞賜,寧可伸手向人企求,也不肯自己去勞動。

忙固然苦,閑何嘗不苦?與其閑著無事苦,不若忙碌較有意義。忙,是身心最滋養的補品;忙,更為今生和來世播下善美的種子。人的生命有限,因此我們要盡量使自己忙起來。因為忙,才會進步,才能成就。

其實,說忙說閑,不過是事相上的對待,若能理事圓融,則雖忙猶閑。最好能夠在忙碌的時候有空閑的心情,在空閑的時候有忙碌的感受;能夠“心閑人不閑,人忙心不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思考】

1.為什么忙碌的時候,要有空閑的心情?

2.如何在空閑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

3.請用一句話談談你的心得。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心若閑,事多人忙心不忙;心不閑,事少心忙人不忙。

● 越多做,越能做;越會忙,越能忙。

● 身忙,猶是小事;意亂,才是禍源。

● 忙,能發揮生命的力量;忙,能靈活身心的機能。因為滾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腐。

愛的教育

教育的課程在啟發心智,教育的要訣在觀機逗教。

教育的基礎在生活習慣,教育的目的在完成人格。

【提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愛的教育,以愛的教育代替打罵教育。何謂愛的教育?從事愛的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本身要有寬廣的心量、耐煩的性情、理性的態度,才能以愛的方式教育學子、影響學子、改變學子。

愛的教育是感化、是包容、是關懷,是給學習中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自我覺醒,改變自己不良的習性,而非縱容、姑息、溺愛,愛的教育是讓孩子能夠明白事情的對錯,內心能夠欣然接受。

【正文】

《說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人類的文明與智慧須透過教育來傳承,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能提升個人的氣質與人格道德,能讓我們成為情理兼備的人。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不論何種教育一定要能讓受教者接受,否則難以達到教育之功效。佛教中最偉大的教育家,首推佛陀,佛陀孜孜不倦地說法四十九年,有教無類,觀機逗教廣度眾生,只因對眾生有滿懷的慈心悲愿,希望有情眾生都能離苦得樂,解脫煩惱的束縛。因此,不論用任何教育方法,“愛的教育”是根本的原則,所謂愛的教育是以愛心、慈悲心、智慧心,還有權巧方便之心,來令受教者歡喜納受,而能令受教者自動提起“自我覺照”“自我觀照”之心是最重要的。

日本江戶時代,有一位仙崖義梵禪師,在他的寺院里,共有一百多位弟子跟隨禪師學習。其中有一位年輕的沙彌,因為年紀還小,玩心很重,每每在晚飯之后,偷偷地溜到后院去,然后用一個高腳凳墊腳,翻墻到外面去游玩。

有一天,沙彌又翻墻出去夜游,正好仙崖禪師在夜里出來巡寮,發現后院的墻角有一張高腳的凳子,知道有人偷溜到外面去。禪師沒有驚動任何人,只是靜靜地將高腳凳移開,然后站在墻邊等候。沙彌夜游回來,不知道凳子已經移走,一腳就踩在仙崖禪師的肩上跳下來,然后他才看清楚竟然是禪師,驚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仙崖禪師非常慈祥溫和,一點兒都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他說:“夜涼如水,小心受涼。趕快回去加一件衣服吧!”

雖然仙崖禪師從未對任何一個人談起,但從此以后,寺里再也沒有人在晚飯后出去夜游了。

成功的教育是要讓學生能接受。不接受,等于用水澆花,不澆在根部,而澆在石頭上,是無法受用的。仙崖禪師以關懷代替處罰、責備,留了更大的轉圜空間,讓弟子自我覺醒,反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思考】

1.簡述教育的目的。

2.佛陀為什么是佛教中最偉大的教育家?

3.仙崖禪師以什么樣的方式教導學人?

4.分享一則成功的教育。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上等教育家,教導做人和處世;中等教育家,教導做事和知識;劣等教育家,什么都不會教導。

● 現代教育,除了身教、言教外,還必須“心教”。心教是借著宗教對心靈凈化的功效,使人人心靈凈化,如此,社會才會充滿善意的關愛及理性的法制。

● 改革來自決心,創造來自用心,教育來自愛心,服務來自發心。

● 從事教育的人,如能開啟禪的幽默、活潑、灑脫、自然等特性,必能在肯定自我、惜福結緣、慈悲感化、方便靈巧中教育下一代。

身教勝于言教

要勸化別人,首須端正自己,此乃“身教勝于言教”。

要辯解譏毀,先要健全自己,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提要】

教育的方式有多種,其中身教最具有說服力,最為人所接受。教育工作者的個人行儀,也常為社會大眾所重視,因為個人的行儀會直接、間接影響受教者,若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做良好的表率,無形中能夠潛移默化影響他人。對于一個重視教育者,在教育別人之前,必先樹立自我良好的修為,才能為他人所肯定。

【正文】

有一位學生天真地向老師報告:“老師!我很忙耶!我媽媽規定我每天都要看兩個鐘頭的書。一口氣看書兩個鐘頭,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呢!”

“哦!你看了嗎?怎么看?”老師問。

“看了啊!就把書拿在前面,一直‘看’啊!”學生天真地回答。

“你‘看’書時,媽媽在做什么?”老師再問。

“媽媽在看電視啊!”學生說。

身為家長,如果你以為一聲令下就可以達到所謂教養、教育的目的,那實在是大錯特錯了!殊不知沒有身教作為后盾的言教,不過是身為大人或長輩的虛張聲勢罷了。教育或教養靠的是正確的身教,身教即所謂具體的示范。你希望孩子及早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但自己卻在工作之余沉迷于電視或聲色游戲,那么你的希望無異于緣木求魚。

相對地,如果你喜歡閱讀,是以閱讀填充工作空當的家長,那么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里,不知不覺也會愛上閱讀的。我們常說有子克紹箕裘是一件欣慰的事,其實那是一種身教的傳承。所謂富不過三代,因為當家業已穩定,很有可能忘了當初如何胼手胝足白手起家,在生活中不知不覺流露出暴發戶的心態,而短視近利也在此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貧困人家中常出杰出人才,因為人窮志不窮,父母不以貧窮為恥,更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教導兒女不向命運低頭,因此總能遠離貧困,出人頭地。

不只是教育下一代要注重身教,夫妻相處,上司帶領部屬,乃至同儕之間也是如此。現在的社會,人我互動頻繁且復雜,若想要有和諧的相處模式,立下正確的身教,無異是最上乘的方法。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每一個人用良好的身教影響周遭的人,相信會產生一個良好互動的團體。

《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這是佛陀留給人們最好的身教,如此平凡的日常事,事必躬親,而能成就不凡。百丈懷海禪師率眾實行農禪生活,直到晚年依然耕作不已,他堅持自食其力,實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禪師身體力行示范良好的身教。

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說得再冠冕堂皇,缺少身體力行也是枉然。

【思考】

1.何以說“身教勝于言教”?

2.試述在成長的過程中,誰的身教影響你最深?

3.請分享文章中,最受用的一句話。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對長輩——多聽話,少講話,能得歡心,能多領悟;對晚輩——多身教,少言教,能予默化,能受尊重。

● 生活的意義在圓滿生命:生活的意義不完全是為自己,古德云:“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和諧才能互利,和諧才能平安。

● 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而是真心關懷的流露。

微笑

“微笑”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微笑”使頹唐的人得到鼓勵。

“微笑”使疲勞的人得到安適,“微笑”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

【提要】

有人說,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微笑不僅是世界共通的語言,還能化干戈為玉帛,可以創造祥和的氣氛,并廣結善緣、行無言之教化。微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與魅力,生活中若能經常面帶微笑,即可帶給身旁的人,如沐春風般美好的感受。

【正文】

微笑是心靈喜樂的展現。當你面帶微笑迎向大自然,或用笑容與親人、好友,乃至陌生人打招呼時,你會發現這個世間充滿了光明與喜悅。微笑是世間最美的表情,它就像一個善意的使者,向他人伸出親切的雙手,讓生命充滿了幸福美好。

在佛門中,我們會看見彌勒菩薩在山門口迎接信眾。彌勒菩薩是佛門中的最佳知客,總是滿臉笑容地迎接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能歡歡喜喜地走入山門。在彌勒菩薩的身旁,我們常可看見一句話:“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今愁。”這是讓人們學習彌勒菩薩的胸懷,做個融和歡喜、人見人愛的菩薩。

在《五燈會元》里,記述佛陀在靈鷲山說法,拿起梵王所獻的金色波羅花示意大眾,眾人不解,唯有大迦葉[1]會意,點頭微笑。佛陀于是說道:“吾有正法眼藏[2],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后人也以此作為禪宗傳法的開始。迦葉尊者的一抹微笑,代表著與佛陀心意的契合,彼此心靈的相通。

在《出賣笑容的孩子》這本繪本中,原本笑聲迷人的小男孩提姆·塔勒害怕貧窮,不知道發自內心真誠的笑所牽引出來的快樂是多么珍貴,于是把自己的笑容賣給一位神秘的男爵。兩人簽下了一份協議,男爵可以得到提姆的笑容,而提姆從此可以贏得每一次的賭注。

提姆·塔勒變富有了,卻失去了原本屬于他那個年紀該有的快樂,他開始懷念自己的笑容。最后,他終于了解了一件事:原來笑容比財富更珍貴。

所謂“面上無嗔是供養”,每個人發自誠心展現出微笑的表情,就是對別人最好的供養。如果人人都能培養正向的思考,多多展現自己的笑容,必能為世間增添美麗的色彩。

【注釋】

[1]大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

[2]正法眼藏:又作“清凈法眼”。即依徹見真理之智慧眼,透見萬德秘藏之法。系由佛陀輾轉傳至達摩,以心傳心,由師父之心傳至弟子之心。

【思考】

1.試述你對彌勒菩薩的印象。

2.為什么“面上無嗔”是一種供養呢?

3.請分享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微笑如花朵,芬芳生命的園地;微笑如音樂,律動人們的心靈。

● 見面多微笑,煩惱都拋掉;好話是供養,贊美出妙香。

● 微笑是智慧的源泉,微笑是愉快的流露,微笑是誠懇的語言,微笑是生命的花朵。

金錢

黃金非毒蛇,凈財作道糧。

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求財要有道,莫取非分財。

【提要】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但是金錢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重要的是如何使用金錢。若只知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何益處?一旦無常來臨、大限一到,屆時都要兩手一放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產,可能還會令兄弟鬩墻、子孫爭吵,豈不枉費了一生的辛勞。

【正文】

人類要在這個世間生活,日常的衣食住行育樂,無不需要金錢,有一句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點出了為什么有很多人總是“向錢看”。

錢財人人都愛,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金錢本身非關善惡,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它,貪求非分之財,使用非法的手段得到的金錢就是毒蛇;正當的營利所得,金錢也可以用來造福人群。

在佛門中,金錢更是弘法的資糧,一切佛教事業的推動,也必須有錢財的資助才能進行。比如設立佛學院、念佛堂、禪堂、電視臺、雜志社、學校、醫院等。另外,在慈善救濟的事業中,金錢的救濟更是解決燃眉之急的第一藥方。

佛經敘述西方凈土,是一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矗立的富麗世界;東方藥師如來的凈土,也是一處衣食豐足,物質充裕的地方,那里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而成。所以,學佛之人,并不是貧窮才是有道心。心中能少欲知足,不為金錢所役,有多余的錢財樂善好施,贊助佛法的弘揚,金錢也可以造福萬方。

另外“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有的人寧可把金錢積聚起來,舍不得用,也不肯用在自己的家人身上,或去廣行布施、廣結人緣。

好比《伊索寓言》里面的一則故事。有一位守財奴,變賣他所有的財產,換成了一塊金子。他把金子埋藏在一個地洞里,并且每天都偷偷地去看它。一天,有一個仆人,注意到他的行動,發現了地洞藏金的秘密,便將那塊金子偷了去。守財奴第二天再去看的時候,發現金塊不見了,忍不住號啕大哭起來。鄰人看他這么悲痛,問明了事情的始末,便告訴他說:“不要悲傷了,你只要去拿一塊石頭,用金紙包起來,依舊將它放在洞里,心里想著那是金塊就好了呀!這樣與你擁有真正的金塊,并沒有什么不同!”

有錢舍不得用,跟沒有錢是一樣的,所以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除了外在有形的金錢,佛門更注重是否具備“信、戒、慚、愧、聞、施、慧”等法財。因為這些法財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

【思考】

1.何謂“外財”“內財”?

2.試問金錢買不到什么?

3.如何運用金錢?

4.怎樣求財,才算有道?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金錢可以買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買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 佛教并非全盤否定金錢,對于取之有道的金錢,稱為凈財;凈財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的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

腳踏實地

只要耐煩有恒,時間的浪潮會將“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

只要腳踏實地,歷史的巨手會將“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提要】

腳踏實地是做人的基礎。一般人都喜歡與腳踏實地的人往來,因為腳踏實地者為人實在,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向前進,雖然未能在短時間內平步青云、飛黃騰達,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日一久,腳踏實地的人將為人所肯定,備受大眾愛戴、深受人們喜愛。

【正文】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從基礎開始,比如,運動員要在競賽場上有亮眼的表現,平日就要把基本動作練純熟;舞者想表現出優美的舞姿,平時就要勤練基本功夫;蓋一棟房子,牢固的地基很重要。

《百喻經》記載:有個愚蠢無知的富人,到另一個富翁朋友家拜訪。他看到朋友的住家是華麗寬廣的三層樓,非常羨慕,心想:“我的財產并不比他少,為何不也來蓋一座三層樓呢?”

于是他請來了木匠,問道:“你會蓋三層樓嗎?”木匠說:“會的。”富人就說:“那好,請你建一座三層樓,像某富翁那座樓一樣華麗寬廣。”于是,木匠領著一群工人打地基,忙個不停。富人看大家忙碌的樣子,但卻看不見有三層樓的影子,就問木匠說:“你們在做什么啊?”木匠回答:“在蓋三層樓呀。”富人又說:“可是你們怎么老是在下面挖土呀?我要建三層樓呢!”木匠說:“是啊!要先挖地基,再一層一層蓋上去呀!”豈知富人堅持說:“我不要蓋下面兩層,我只要第三層,你只要蓋最上面的那一層就好。”

木匠一再地解釋,都沒辦法動搖富人只要蓋第三層樓的決心,不得已,他只好停工回去了。這則譬喻故事,告訴我們不切實際,空談理想,永遠也沒辦法達成目標。

又好比“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在四川的邊境有兩位出家僧人,一位貧窮,一位富有。有一天,貧窮的僧人對富有的僧人說:“我想去南海朝山。”富者說:“你要怎么去呢?”窮者說:“我有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者說:“我數年以來想雇船去,到現在還未能成行。你怎么可能到達呢?”到了第二年,貧窮的僧人從南海回來了,特地去拜訪富僧。有錢的僧人面露慚愧之色。

有一句閩南語俗諺:“暝時全頭路,日時無半步。”意思是說,晚上躺在床上時,腦中擬訂了很多計劃,打算白天要有一番作為,但是真正到了白天時,昨晚想的計劃卻沒有實踐分毫,一語道破了很多空想家的毛病。

一件事情的成就,切實的行動占十分之八,故,“想”不能把事情做好,腳踏實地去“行”,才能將事情圓滿完成。腳踏實地,耐煩有恒,不投機取巧,不好高騖遠,因果自然不會辜負我們。

【思考】

1.本文的主要內容為何?

2.試述一則“腳踏實地”或“好高騖遠”的經驗。

3.請撰寫三百至五百字的讀后感言。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人,能得到歷史的肯定;好高騖遠,虛浮懶惰的人,逃不過歷史的審判。

● 擁有才華,但不肯腳踏實地,很難成功;珍惜因緣,更知道勤奮認真,必定勝利。

從我做起

一切好事,從我本身做起;一切好言,從我口中說出。

一切善心,從我內心開發;一切善人,從我至誠禮敬。

【提要】

一個人所生存環境的好或壞,與大眾都有連帶關系,人人都有責任,不能凡事都一味地怪罪他人,要求別人,而不知一切善行應該從自己先做起;從自己做起不但是好的模范,同時也能讓自己受益無窮,若只是一味地用高標準來衡量別人,不但對方痛苦,自己也不會快樂。

生活中若自己能奉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讓周遭的親朋好友,感受到自己的善心美意,自然能夠帶動起真善美的風氣,提升生活的品質,所到之處洋溢歡樂和諧的氣氛。

【正文】

生活中我們常要求別人要這樣、要那樣,希望別人如何、如何,對他人的要求或期許,若未達到理想標準,內心即產生許多的埋怨、不平,氣憤難消。只是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不斷要求別人的同時,自己又做得如何呢?

禪宗黃檗禪師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就是要我們求助自己;“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意思也是要我們反求諸己。

自古以來的圣賢,成就蓋世的功勞,大部分都是以身作則,自我要求很高,才能成就事業。他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凡事靠自己,因為萬里的路程,要靠自己邁開腳步,別人不能代替我們走路。

禪宗有一則公案,有兩個人結伴外出參學,其中一人心生退卻,另外一人鼓勵他:“我會盡力幫助你,但是有三件事我幫不上忙,一是吃飯;二是拉尿;三是走路。”意思是說,你要自己解決問題,才能一起上路。

有一只小蝸牛,總是嫌自己背上的殼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羨慕天上的飛鳥,有天空守護;它羨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為依。但是蝸牛媽媽告訴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殼。身上的殼雖不美麗,雖很笨重,但卻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棄自己,羨慕別人,哪里會成功呢?”

禪宗要學人直下承擔,就是要我們自我肯定,舍我其誰。學佛修行更是要發掘自我般若[1]自性,顯發自我真如[2]佛性,了悟自心是佛,不假他求,從自心出發,建設一個清凈美好的凈土。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他也是自己念自己,所以好事要先從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一天。

【注釋】

[1]般若: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

[2]真如: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

【思考】

1.試述從我而起的意義。

2.生活中有哪些事,必須從我而起?

3.讀完本文,你有何省思或啟示?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于人。

● 一切好事,從我本身做起;一切壞事,從我本身改起。

● 要求別人之前,先反求諸己;責怪別人之前,先反觀自照;賞賜別人之前,先了解公平。

● 苦事多從自己做起,樂事多為別人著想,壞事多由自己承擔,好事多給別人稱贊。

平常心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反省,用無住心來修持,用菩提心來契道。

【提要】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許多的煩惱、憂慮,這些負面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容易受到外境的好壞、得失而影響心情。平常心就是要我們能以淡泊、寧靜、祥和、豁達的心,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生活中有平常心,就不為外境的好壞而起心動念。內心能時刻保持平靜,好比一個湖面,沒有風吹就不會產生漣漪,水清就能看見湖底,生活中能以一顆平常心面對事情,就能擁有理性、圓融的智慧。

【正文】

我們每天都活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接受世間無常的變化。如果遇到自己喜愛的人事物,就會產生貪著的心;相反地,就會產生厭惡之心。我們的心就會為不停變化的人事物,上下起伏。

在《景德傳燈錄》里,記載著一段公案。唐朝的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大珠慧海禪師答道:“用功。”有源律師問:“怎么用功?”大珠慧海禪師說:“肚子餓的時候就吃飯,身體困的時候就睡覺。”有源律師又說:“所有的人都如此,怎么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禪師回答:“那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覺時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啊!”

想一想,我們在吃飯、睡覺時,是不是就像大珠慧海禪師說的那樣呢?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向禪師請益:“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睡早起、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么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畫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于領悟。

大自然的一切,云的飄拂、水的流動、風的吹拂、星星的閃亮……看起來似乎都很平凡,卻含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道不在奇異,而在日常生活中平實的表現。只因舍本逐末,以為不怪異神奇就不是道;其實佛法就在“饑時吃飯,倦時睡覺”的日常生活里。求法要處處用心,把佛法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心性中最純凈的一面,做到“平常心是道”。

【思考】

1.何謂平常心?如何培養平常心?

2.大珠慧海禪師,如何在生活中用功?

3.在生活中,以平常心是道面對境界的經驗有哪些?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以平常心面對世事,以歡喜心學習接受,以服務心和人結緣,以感恩心回饋社會。

● 意志力可以克服體膚的饑寒、筋骨的勞苦;平常心能夠對治心中的委屈、榮辱的遭遇。

● 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的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作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無憂,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平常心,生活里自能不因有無得失而顛倒掛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浮梁县| 田林县| 万源市| 夏津县| 弥勒县| 汾阳市| 饶平县| 镶黄旗| 常宁市| 清涧县| 西盟| 德惠市| 抚州市| 郧西县| 千阳县| 宕昌县| 齐齐哈尔市| 平湖市| 勐海县| 昂仁县| 体育| 宣汉县| 武穴市| 竹山县| 肇源县| 哈尔滨市| 永春县| 五大连池市| 扎鲁特旗| 棋牌| 旬邑县| 南康市| 林西县| 沙田区| 边坝县| 隆安县| 谷城县| 南和县| 略阳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