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舍與得

布施,表面是“舍”,其實是“得”。

沒有舍去我們內(nèi)心的慳貪,如何獲得無有掛礙的自在?

【提要】

《法華經(jīng)》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會受種種痛苦,就是因為有一顆貪欲的心。當(dāng)我們學(xué)習(xí)放下貪戀的人事、不好的情緒、自己的成見,將內(nèi)心的慈悲、歡喜、智慧、方便布施出來時,人自然會感到自在安樂,福報、幸福也會跟著來。

【正文】

“舍得”“舍得”,以“舍”為“得”!其中的因、緣、果之關(guān)系,如果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里,沒有播種,哪里有收成?對于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交流致意,怎么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的“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guān)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guān)的,舍得是互動的。

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nèi)心沒有感恩、結(jié)緣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給人,怎么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nèi)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nèi)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

中國民間有一個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jīng)常給人,因而家財萬貫。可惜他的兒女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世之后,兒子掌權(quán),千方百計地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后天災(zāi)人禍,家遭不幸,反而一無所有。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jié)果有如天壤之別,所以“以舍為得”“有舍才有得”,其言不虛也!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四十二章經(jīng)》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fēng)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dāng),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走路時,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無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時,不“舍”去冗長的贅語,便無法成為精簡的短文;庭院里的花草樹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青嫩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壞簡陋的違章建筑,便無法建設(shè)市容整齊的現(xiàn)代大都會。

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我們要能學(xué)習(xí)“舍”的性格,金錢物質(zhì)、知識技能,能將其舍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zhì)、知識技能。舍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dāng)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思考】

1.試述“舍”與“得”的關(guān)系。

2.如何培養(yǎng)舍得的心?

3.你曾經(jīng)“舍”了什么,而“得”到了什么?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無求的布施,端嚴高貴,令人感念;無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贊美。

● 一切供養(yǎng)中,至心供養(yǎng)最為可貴;一切布施中,喜舍布施最為受用。

● 貪嗔愚昧,人間至苦;慈悲喜舍,人間至富。

傾聽

冷靜傾聽,不只增加見識,而且受人歡迎。

空談閑論,不只令人生厭,而且暴己之短。

【提要】

傾聽不但是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更是自我修養(yǎng)的展現(xiàn),生活中懂得傾聽,才能洞徹事情始末。耐心傾聽,才能了解他人想法,切莫固執(zhí)己見;學(xué)習(xí)傾聽,才能獲得更多知識,切莫自傲自滿。用心傾聽他人說話,即能帶給對方一種被接受、重視的感覺。人際關(guān)系要和諧融洽,傾聽不可少;處世要圓融周全,傾聽亦不可無。

【正文】

傾聽是人際往來重要的禮節(jié),與人交談若能耐心傾聽,才能為人所尊重,并受到歡迎。反之,若不知尊重他人的言論,對別人的言談顯得不耐煩,只會造成彼此之間的不悅,甚至產(chǎn)生更多的誤解或隔閡。

有個年輕人去拜訪蘇格拉底,請求蘇格拉底教他如何講演。首先,他先自我介紹,并滔滔不絕地說了一通長篇大論。末了,蘇格拉底應(yīng)允收他做學(xué)生,但是要他付雙倍的學(xué)費。年輕人不解地問:“為什么要收加倍的學(xué)費?”蘇格拉底說:“因為我不僅要教你如何演講,還要教你如何保持緘默。”

日本“經(jīng)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有人問他可否用一句話來概括其經(jīng)營秘訣。他的回答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在演講中提到人生成功的秘訣就是“聽”,而且“聽”比“說”來得重要,更要“懂得聽,聽得懂”。

有一位婦人,心情煩悶,到寺院找法師訴苦,這婦人一坐下來就滔滔不絕,法師在一旁靜靜地傾聽這位婦人說話。過了一段時間,這婦人一看小孩下課的時間到了,便向法師告辭,并不斷地向法師致謝,感謝法師慈悲開示,法師心想:“我什么也沒說啊!”法師耐心地傾聽,讓婦人的情緒能夠抒發(fā),這就是對婦人最大的助益了。

人天生有一張嘴,兩只耳朵,意味著我們要多聽少講。從傾聽中聽出關(guān)鍵詞,聽懂他人的智慧之言,借以充實自己;從傾聽中聽出說話者的情緒、感情,進而能理解他人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溝通;從傾聽中能聽出言談?wù)叩南彝庵簦床焖藘?nèi)心真正的愿求想望,解決對方的問題。

現(xiàn)代人生活腳步快速,多數(shù)人沒有耐心去聽別人說什么、要什么,但又一味地說、說、說,表達自己的想法,造成單方面的溝通,于是家庭親人之間有代溝,職場人際溝通不良,業(yè)務(wù)、生意不佳。“會講話是學(xué)問,會聽話則是智慧”,何妨先把成見放下,拿出真誠之心,伸出“傾聽”的觸角,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思考】

1.松下幸之助的經(jīng)營秘訣是什么?

2.為什么“聽”比“說”來得重要?

3.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應(yīng)具備什么條件?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一個真正的行者,頭顱要頂著青天,雙腳要踏著大地,眼睛要注視蕓蕓的眾生,耳朵要傾聽苦難的聲音。

●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光十色、塵世喧囂使我們?nèi)缑@若盲,失去自己的方向。我們要安身立命,就必須洞察“無相之相”,傾聽“無聲之聲”,訴說“無言之言”;如此,也就能證得“無證之證”了!

內(nèi)財最微妙

心中有一盞明燈,是最美麗的人。

心中存一滴法水,是最富有的人。

【提要】

有形的財富一般稱為外財,指的是有形的金錢、房屋、土地、證券等。有些人因為擁有人人欣羨的外財而感到自滿,但因外財并非長久不失,一旦失去便感沮喪失落。其實外財之外,另有一種無形的財富,它恒常存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誰也奪不走,比如正知、正見、慈悲、歡喜、智慧等,都是非常珍貴的內(nèi)財,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只是往往被人們所遺忘。所以說,一個懂得善用心中財富的人,才是最美麗、最富有的人。

【正文】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正說明人對于錢財?shù)南矏叟c追求。諺語云:“錢四腳,人兩腳。”人往往不斷地謀求,希望擁有更多的財富,但即使窮畢生之力也難以如愿以償,縱然獲得也只是短暫而非長久。

說到財富,有有形的財富,有無形的財富;有現(xiàn)世的財富,有來世的財富;有個人的財富,也有大眾的財富;有物質(zhì)的財富,也有精神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遠的財富。

往外的世界有盡,向內(nèi)的世界無窮,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源源不斷的財富,它恒存在我們的心中,只是人們慣性地向外追尋,而忽略了它的存在與價值。那么,什么才是內(nèi)心的財富呢?佛法啟發(fā)我們了解自己內(nèi)在光明的、美好的、清凈的財富,佛教的七圣財[1],信、戒、慚、愧、聞、施、慧七者,就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如何發(fā)掘內(nèi)心的財富呢?首先必須肯定自我內(nèi)心有無窮無盡的寶藏,若不能深信自己內(nèi)在所擁有的財富,只是一味地心外求法、向外求財,到頭來總是一場空,只有徒增慨嘆,更遑論如何加以運用內(nèi)在無形的財富了。因此我們應(yīng)自我肯定、自我愛惜,讓自己的內(nèi)心能夠散發(fā)光熱。

擁有外財非永久,能有內(nèi)財最微妙。生活中若能常以一顆慈悲心關(guān)懷周遭的朋友,以一顆謙虛禮讓的心學(xué)習(xí)事物,內(nèi)心常懷感恩心,尊重包容異己的存在,讓身旁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份善意,沐浴在美好而歡樂的環(huán)境中,讓內(nèi)心的一盞明燈,照亮世界黑暗的角落,讓心中的法水[2]滋潤山河大地,才是最富有、最美麗的人生。

【注釋】

[1]七圣財:指成就佛道的七種圣法。即信財(信受正法)、戒財(持戒律)、慚財(自慚而不造諸惡)、愧財(于不善法心生羞愧)、聞財(能聞?wù)蹋⑹┴敚ㄉ犭x一切無染著)、定慧財(攝心不散,照了諸法)。

[2]法水:指佛法。謂佛法能消除心中煩惱,猶如水能洗滌污垢。

【思考】

1.何謂有形的財富?

2.何謂無形的財富?

3.人人心中都有一盞明燈,這盞明燈指的是什么?

4.人人心中都有一滴法水,這滴法水意謂什么?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以智慧燈來點亮心光,以自性佛來成就內(nèi)心,以六度法來治療心病,以七圣財來豐富內(nèi)財。

● 一個人快樂與否,非金錢的多寡可評,錢財?shù)暮貌缓茫馈笆褂谩钡膬r值而論,所以積德比積財更能讓子孫受惠。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yīng)該是外財與內(nèi)財兼具、接受與施舍并行、擁有與享有同等價值。

人際交往

與君子交要以道義,與小人交要以禮貌。

與鄰居交要以誠信,與部屬交要以恩惠。

與人交往要如交通,應(yīng)四方八面都通達。

【提要】

居家環(huán)境的水管、水溝如果不通,污水不能排除,就會污染環(huán)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影響生活品質(zhì)。人際往來,如果溝通不良,不但事業(yè)難以成功,自己的人緣或是家庭生活也都難以有美好的結(jié)果。因此,如何跟別人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良性、和諧的互動關(guān)系,是現(xiàn)代人必修的一門學(xué)問。

【正文】

人是群居動物,生存在這個世間不可或缺與他人的往來,因此有了人際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生活中,人際關(guān)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情,甚至關(guān)系到一個人一生的成敗,所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是現(xiàn)代人共同的課題。

君子是有道德、有義氣的人,因此與君子也要以道義來交往,才能志同道合。為人處世有道義,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心悅誠服。對于小人,我們不能因為小人見利忘義,而對他假以辭色,相反要有禮貌地對待他,否則讓小人懷恨在心,無疑是為自己多樹立一個敵人,故而人生處世,何妨心胸寬廣地化敵為友。

除了君子、小人之交以外,平常與鄰居交往也要以誠信。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鄰。”平日與鄰居交往能夠真心誠意、有信用,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與鄰居之間沒有藩籬的隔閡,才能真正做到守望相助。

在公司里頭主管與部屬之間的往來最為密切,對待下屬如果以權(quán)力壓制,只能得到表面的陽奉陰違。必須施以恩惠,讓人發(fā)自心底的感激,如此部屬才會真心相隨,愿意對自己的工作盡忠職守,以公司為家,為公司賣力付出。

人際往來能以道義、禮貌、誠信、恩惠的態(tài)度往來,都是有助于人我關(guān)系的和諧,只要我們以一顆平等心與人往來,不因?qū)Ψ降纳矸葙F賤、職業(yè)高低,社會背景好壞而差別對待,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善意,彼此一定可以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如此一來,人我之間沒有紛爭,彼此和樂融融,人際的關(guān)系就能像交通一樣,四通八達,任運遨游,不亦樂乎!

【思考】

1.與君子交往,應(yīng)該注意哪些?

2.與小人交往,應(yīng)該如何對待?

3.與鄰居交往,要注意什么?

4.與部屬交往,為什么要施與恩惠?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知己、律己,是立身處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際相處之良律。

● 不逆人意,是應(yīng)世的慈悲,是處眾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jié)善緣的方便。

● 爭辯,只會加深彼此的怨結(jié);謙讓,才能取得人際的和諧。

● 在人際相處上,有時候別人的一句好話、一個笑容,都可以成為豐富自己生命的色彩。同樣地,我們也應(yīng)以一句好話、一個笑容,來豐富別人的生命。

服務(wù)奉獻

在服務(wù)奉獻中,成就他人。

在努力工作中,實現(xiàn)自我。

【提要】

人在世間生存,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一個服務(wù)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要過得快樂,服務(wù)不可少。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能為別人服務(wù)才是富有的。當(dāng)我們在為別人服務(wù)的同時,除了帶給他人快樂,自己也能獲得快樂。所以,一個懂得快樂的人,會隨時找機會替人服務(wù),在服務(wù)中享受快樂;一個懂得付出的人,會隨時找機會為人奉獻,因為在奉獻中能夠成就他人,亦能實現(xiàn)自我。

【正文】

從前,有一位比丘名叫駝標(biāo),他負責(zé)接待遠方掛單的云水僧,給予風(fēng)塵仆仆的云水僧一個安穩(wěn)的住處。

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門口,等候遠到的云水僧,常常過了深夜,他仍提著燈籠,接待掛單的客僧,送他們到住宿的地方。年復(fù)一年,漫漫歲月,總是見到駝標(biāo)比丘在別人已經(jīng)休息的時候,犧牲自己的睡眠,提著燈籠,服務(wù)遠到的客僧。

三十年的歲月過去了,駝標(biāo)比丘再也不用提燈籠照路,因為他日夜以歡喜心迎送掛單的人,而變得手指發(fā)光,亮如燈炬。夜里,他舉指照路,引領(lǐng)客僧。他不以得到神通而自滿,他歡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風(fēng)下雨會把燈火吹熄,延誤客人安歇的時間了。

有句話說“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如果我們能以一顆純凈的心,給予大眾最佳的服務(wù),自身也能因此獲得提升。

佛教在歷史上,也有建茶亭、廁所,以供來往旅客方便,或是點一盞燈,供夜歸人照明。在《緇門崇行錄》中亦記載,大德為病患服務(wù)。印度比臘公房,每間只收費一元,因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為朝圣者服務(wù)。

服務(wù)也要有服務(wù)的性格,要有仁、有義、有勇、有智。仗勢欺人,榨取民脂民膏,即非服務(wù);急公好義,排難解紛,就是服務(wù)。譬如,地藏菩薩到地獄救苦,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度生,都是服務(wù);佛陀為病比丘穿針引線、倒茶倒水,都是服務(wù)。

服務(wù),其實能讓愚癡者變聰明,能讓聰明者更有智慧,能讓智慧者得穩(wěn)健,能讓穩(wěn)健者成功;也唯有通過服務(wù),才能發(fā)揮生命的光熱,照亮生命的內(nèi)涵。

【思考】

1.駝標(biāo)比丘是如何為客僧服務(wù)的?

2.觀音菩薩是如何度化眾生,如何為眾生服務(wù)的?

3.生活中有哪些服務(wù)奉獻的感人事跡?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奉獻是福德,不是負擔(dān);服務(wù)是獲得,不是犧牲。

● 自私自利的人,常處地獄中;服務(wù)他人的人,身在天堂里。

● 以服務(wù)奉獻為樂的人,具有菩薩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談讀書

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提要】

明朝洪自誠的《菜根譚》云:“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庸。”閱讀書籍,若洞察不到古人圣賢的思想內(nèi)涵,那也只是文字的生吞活剝,所以佛教說“聞思修入三摩地”,要體會妙義,才能真正受益。王佐良先生翻譯的《論讀書》中提道:“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能把自己所學(xué)的知識,與今日世界、現(xiàn)實人生、自然萬象貫通,運用于生活、人生,才真是領(lǐng)略讀書的三昧!

【正文】

做人要從讀書開始。所謂“人不學(xué)不知義”,不讀書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所以人人要讀書,才能讓社會、國家有所進步、富強。宋朝的文學(xué)家蘇軾也說:“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求之無不獲者,惟書乎!”

展讀一本好書,只要用心,不但可以認識古今韻事,從中汲取前人的知識經(jīng)驗與智慧,博古通今,而且可以從生活中去實踐,學(xué)以致用。孫中山先生有句名言:“有了學(xué)問,便有知識;有了知識,便有方法。”有了方法,小可以獨善其身,大則可以兼善天下。因此善于讀書,不但可以求取新知、增加深度、厚度,同時在為人處世遇到困境、瓶頸的時候,可通情達理,以轉(zhuǎn)念凈化身心。

那么,要如何讀書才能通達與活用?其實讀書的竅門無他,多讀、多記而已;讀書,以融通為主要,以方法、技巧為輔助;讀書,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荀子·勸學(xué)》亦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古往今來,我國千古傳誦名人勤奮好學(xué)的例子不少。例如,西漢匡衡的鑿壁偷光,東漢有名的經(jīng)學(xué)及天文學(xué)家賈逵的隔籬偷學(xué),晉代車胤的囊螢夜讀,南宋詩人陸游的書巢勤學(xué),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讀破萬卷書,清朝初期著名學(xué)者、史學(xué)家萬斯同的閉門苦讀等典故,無不撼動人心。

當(dāng)你步入書海,無論是在閑讀中品味到作者的思想,或在精研細讀中與古今圣賢對話,做千古及世代的交流,若能從中獲得如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悅時,別忘了將書中重要的精華部分記錄下來,它可成為日后的養(yǎng)分、生命的智慧。

【思考】

1.平日,你最喜歡讀哪一類的書?為什么?

2.請分享閱讀的經(jīng)驗與心得。

3.簡述一則名人勤奮好學(xué)的例子。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讀書,要求精不求博;用心,要求專不求雜。

● 讀書的目的,在于明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

● 多讀好書,使自己芳香;多做好事,使別人快樂。

● 讀地理名勝,可以遨游天下;讀歷史典故,可以神交古人;讀文學(xué)名著,可以涵養(yǎng)氣質(zhì);讀理工科學(xué),可以通達理路。只要肯讀書,必得無窮樂趣。

善用時間

“過去”的時間已經(jīng)悄然消逝,永不回頭。

“現(xiàn)在”的時間如箭一般飛走,轉(zhuǎn)眼即逝。

“未來”的時間正在慢慢接近,擦身而過。

“當(dāng)下”的時間能夠即時把握,剎那永恒。

【提要】

時間是人生真正的寶藏,與其珍惜寶石,不如珍惜時間。《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警醒大眾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消磨時間即是糟蹋自己的生命,我們要珍惜寶貴的時光,切莫虛度。一個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生命之流中,能爭取時間,自我要求,即是延長生命;能善用時間,自我激勵,即是充實生命。

【正文】

時間就是生命,愛惜時間,才能懂得愛惜生命。生命要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善用時間最重要。

生活中有許多零碎的時間,若不知好好利用,時間就在一分一秒中流逝,多么可惜啊!比如等人、等車、等電梯,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時間看看好的文章、背誦好的句子,想一想今天要處理的事情、要接見的客人,今天的行事規(guī)劃,等等,若是能夠養(yǎng)成善用時間的好習(xí)慣,時日一久,必定有助于自我的成長與進步。

現(xiàn)代人生活步調(diào)快速,每天為了工作忙碌而奔波不已,終日無閑暇之時,電話一通又一通接個不停,公文一件又一件批個不完,朋友訪客一個又一個會個不停。每個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學(xué)習(xí)善用時間、規(guī)劃時間、充分運用時間,掌握時間才能達成工作目標(biāo),生活必能愜意自在。

有一次,佛陀對弟子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個人,對四個擅長射箭的人說:‘當(dāng)你們四位同時向東南西北方射箭的時候,我能夠在你們的箭還沒有落地之前,全部接住它。’雖然我不相信有那么一個人,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能夠做到的話,這個人一定是反應(yīng)靈敏,速度極快的人,你們說是嗎?”

“是的,佛陀!那人一定有很驚人的速度,因為如果能夠接住一個弓箭手向一方射出的箭,使它不落地,這已經(jīng)是需要很快的速度了,何況是能同時接住四方射出的箭,那一定是位神速無比的能手了!”

“你們說得很好!但是世界上還有比接箭更為迅速的東西呢!”

佛陀看著弟子屏氣凝神、一臉驚訝的表情,繼續(xù)說:“日月在天上運行的速度,比接箭還要快;而人的壽命輪轉(zhuǎn)比日月運行的速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陀說到這里,弟子終于領(lǐng)會了佛陀的語意。

人命在呼吸之間,無常變異,何其迅速!一念三千,一日之間十方法界去來不息,何嘗靜止!能夠體會無常剎那生滅,就能珍惜時間,有所作為。

【思考】

1.如何善用時間?

2.為什么說珍惜時間就是愛惜生命?

3.文中哪一句話讓你最為受益?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會善用時間,就是會處理生命;能掌握時間,就是能擁有人生。

● 只要我們能夠認識時間、善用時間,就能從分秒、日月的時間里破繭而出。懂得把握當(dāng)下、珍惜此刻,也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中,體證“剎那即永恒”的生命。

寬容

了解別人是體諒之道,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接納別人是群我之道,關(guān)懷別人是友愛之道。

【提要】

有的人生性尖銳,待人苛刻,凡事計較,絲毫不肯吃虧。面對這樣的家人、朋友、同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寬厚的心體諒他、包容他,因為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寬容可以絕恩怨。所謂“做事要專,做人要寬”,能夠用寬容的鑰匙,打開褊狹的心扉,把身心安住在體諒上,世界會更寬廣。

【正文】

所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與人共處,以一顆寬容的心待之,能得人和,對人寬厚、包容,才會有福報。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次因打了勝仗,在宮中舉辦盛大的晚宴,招待群臣及有功將士,楚莊王更叫寵妃許姬,替群臣斟酒助興。大家興致十分高昂。

忽然一陣大風(fēng)吹來,蠟燭滅了,現(xiàn)場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在混亂中,有人趁機拉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她。許姬就扯下那人的帽纓,然后掙脫離開,來到大王的身邊告訴他說:“有人趁黑想調(diào)戲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纓,請大王趕快叫人點燈,檢查是誰沒有帽纓,把他抓起來處置。”

楚莊王說:“今天我請大家喝酒,難免會發(fā)生酒后失禮的事,不宜怪罪。再說,將士為國賣命,我怎能為了顯示你的貞潔而侮辱我的將士呢?”于是,楚莊王即對大眾說道:“諸位,今天喝酒一定要盡歡,請大家把帽纓都扯掉吧!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興啊!”

臣子都拔掉了帽纓,楚莊王再命人重新點亮蠟燭,大眾盡歡而散。

三年后,晉侵楚,楚莊王御駕親征。兩軍交戰(zhàn)中,楚莊王發(fā)現(xiàn)自己軍陣中有一名軍官,奮不顧身,所向無敵。眾人也受了他的影響而斗志高昂,于是這次戰(zhàn)役楚軍大勝而歸。

事后,楚莊王找來那位軍官,問他說:“寡人見你此次與晉交戰(zhàn),英勇無敵,寡人平時并沒有對你有特別的照護,為何你如此奮不顧身呢?”

那人就對楚莊王懺悔三年前的“帽纓事件”,因感恩大王的寬厚包容,所以時時刻刻都想用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兩國交戰(zhàn),正是一個報恩的好機會!

所以,生活中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若將他人的過錯牢記在心,念念不忘,只會增加更多的怨懟與仇恨,內(nèi)心的不平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痛苦。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心中能包容一切,自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

【思考】

1.本文告訴我們,應(yīng)如何與人共處?

2.為什么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呢?

3.試比較寬容與縱容的差異。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 謙沖鮮招忌,忍讓少樹敵,淡泊無得失,寬容絕恩怨。

●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 付出關(guān)愛要不回報,寬容謙讓要不嗔恨,分別抉擇要不愚癡,謙恭柔和要不傲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凌海市| 麻栗坡县| 谢通门县| 济南市| 韩城市| 安溪县| 安康市| 桦甸市| 南丰县| 文昌市| 峨山| 三台县| 曲阳县| 永川市| 嘉善县| 沭阳县| 荥阳市| 博爱县| 饶阳县| 卓尼县| 罗江县| 右玉县| 共和县| 五原县| 孝义市| 吉木萨尔县| 尉犁县| 仁化县| 方山县| 安龙县| 内丘县| 永春县| 屯门区| 翁牛特旗| 合作市| 孝义市| 永嘉县| 土默特右旗| 海丰县|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