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來自云端的孩子

  • 王陽明傳
  • 孟斜陽
  • 4682字
  • 2020-11-20 15:22:27

出生異象與世家傳承

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一個王姓人家生了一個男嬰。這個剛出生的男嬰,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心學圣人王陽明。

在此之前,據說他的母親鄭氏懷孕十四個月,遲遲未能分娩。人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十四個月了還不愿出世?父親王華頗為奇怪,并深感憂心。

王華,字德輝,別號實庵,晚稱“海日翁”。其時已是二十七歲,是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舉子。本來一家人日子過得和美如意,可最近他老是為這孩子遲遲沒有出世而憂心忡忡。不止這小兩口心里七上八下,腹中孩子的祖父王倫和祖母岑老夫人也憂心不已。

岑老夫人盼著早日抱上這孫子,連日來心神不寧。一天,她上床午睡,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

房頂上笙簫齊奏,香煙繚繞,旗幡招展中,一群仙人駕著五色云自空中而來。其中一個身披紅袍、佩戴寶玉的天神,腳踏一片紫云,懷中抱著一個小孩,從天而降,落在王家。

天神輕推房門,高聲道:“貴人來也!”隨即走了進來,將懷中小孩送與岑氏,回身出屋,隨眾仙駕云而去,仙樂和香霧也漸漸散去。岑氏抱著孩子,見那圓嘟嘟的小臉蛋粉嫩可愛,心生憐愛之情……

岑老夫人一覺醒來,才知剛才的一切只是一場夢。

恍惚間,就聽到兒媳鄭氏房中傳來一陣響亮的嬰兒哭聲。然后是家人的報喜聲:“老爺、老夫人,生了生了!”老兩口見到剛剛出生的孫子生得粉嫩白胖,不覺大喜,岑老夫人就把剛才夢中的情形講給了一家人聽。

王倫點點頭,環視了一下眾人說:“看來這孩子有些不尋常啊,這應當是個吉兆。既然這孩子來自云端,就起名叫王云吧。”

后來,孩子出生的這間屋子常常被縷縷云霧縈繞,王倫便把這里叫作“瑞云樓”。如今這瑞云樓已成了浙江余姚一景。民間也因此流傳著“瑞云送子”的傳說。

說到浙江紹興府余姚縣的王家,那可算是名門貴族。家族的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晉朝名人、孝悌楷模王覽。

王覽,字玄通,西晉瑯邪人,“書圣”王羲之的曾祖。王覽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王祥,《孝經》中“臥冰求鯉”的主角便是他。王覽對這個兄長很尊敬。王祥侍奉后母非常孝順,而后母卻對王祥非常不好,經常打罵王祥。王覽看到了,常流著眼淚抱著哥哥哭。

后母還常常刁難王祥,讓他去辦一些難事,王覽就主動與王祥一起去。每一次母親懲罰哥哥,王覽都帶著妻子過來幫忙,盡心調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化解危機。王祥的品德和學問日益提升,名聲越來越好,而后母的惡名就越發昭彰。于是她在酒里下了毒,要給王祥喝。王覽發現后,把毒酒奪過來自己要喝下去,替哥哥去死。見此情形,后母驚慌地把酒打翻在地,恐怕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毒死。后母開始心有悔悟,和兩個兄弟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朝廷知道這件事后,就任命王覽為光祿大夫,王家也成了官宦人家。從這時起,一個中國歷史上的世家大族開始走上了舞臺。

王覽的孫子王導是東晉時的一代名相,與謝安齊名。唐代詩人劉禹錫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家說的就是這瑯琊王氏一族。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王覽諸多后代中的一個子孫——書法家王羲之的后代,為避戰亂遷到了江南。于是王氏家族便在浙江山陰(今紹興)綿延播遷。

又過了好多年,王羲之的二十三世孫王壽把家從浙江山陰遷到了余姚。

據說,東晉書圣王羲之的后代始終在余姚繁衍生息。

王守仁的祖父王倫,字天敘,據傳生得細目美髯,風度翩翩,與人交往親切和藹,是和陶淵明、林和靖一般的人物。

王倫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家傳的幾大箱書籍,視之如命。他生怕王氏的家道在自己這里敗落,埋頭苦讀《儀禮》《左傳》和《史記》等典籍。此后,王倫變得博學多才,性情恬淡,平日以開館授徒為生,閑暇時在竹林中彈琴消遣。王倫遺憾自己一生沒有功名,因此,他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兒子王華身上,希望他將來能夠入朝為官,光耀王家門庭。

王華從小就聰明機靈,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他參加鄉試,取得第二名。次年,王華考中殿試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當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

王倫常教導兒子王華要做一個道德完人。王華也十分注重個人節操,有良好的名聲。

那個時代流傳著許多關于王華的傳說:王華在河邊撿到一袋金子,他就在那里坐等一天。當失主拿到金子后大喜過望,準備給他一點報酬。王華謝絕道:“如果我貪圖報酬,這一袋金子就不會還給你了,何必在這里等你!”

王華到翰林院工作后,偶爾被調到東宮給太子朱厚照講課。太監劉瑾在那時和王華有舊。劉瑾還曾多次向王華請教一些知識,王華知無不言,傾囊相授。劉瑾曾對人稱贊說,王華是德才兼備的賢人。朱厚照登基后,劉瑾得寵專權。王華的兒子王守仁(即王陽明)因冒犯劉瑾被下大獄時,劉瑾曾向王華暗示過,如果王華能站在他這邊,他可以考慮對王守仁從輕發落。王華斷然拒絕了。王華說:“如果我真的這樣做了,即便史書里不寫我,我兒子也不會原諒我。這就是為人的基本準則,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準則,它沒有是非對錯,只有適合不適合。”

祖先的文化基因的力量是強大而持久的。王守仁和王氏祖先們、和他的父親王華有一個綿延不絕的共同點,那就是:堅持內心的良知,堅持人格操守,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貴人語遲,智力非凡

不知不覺,余姚王家瑞云樓出生的小王云長到了兩歲。

這孩子什么都好,可就是有一點讓家人感到著急:他竟毫無開口說話的跡象。新生兒通常在七個月左右學語,一兩歲就可以說話。這小王云基本不開口,保持沉默。

從祖父母到父母親,還有姑舅表姨,都眼巴巴地盯著王云的那張小嘴,盼望能聽到他叫一聲“爸爸”或“媽媽”,哪怕是出個聲也好啊。

在期盼中,就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王云已經五歲多了,生得眉目清朗,很招人喜歡。可是,他依然沒有開口說話。這就奇怪了。是金口難開還是貴人語遲?王家找了很多名醫來看,卻毫無效果。

王華憂心忡忡,唉聲嘆氣。王倫卻顯得心態平和,十分看好這個孫子,天天帶在身邊。

一天中午,王倫陪著王云在家門口乘涼。一個慈眉善目的和尚遠遠地走了過來,他聽說這么大的孩子說不出一句囫圇話兒,不免連嘆可惜。王倫便忙問他有何補救的法子,那和尚走上前來,朝王倫耳邊說了八個字:“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王倫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一聽就猛然醒悟:原來事情壞在這名字上!一個“云”字泄露了上天托夢的天機,必須改名才能破解這個迷障。

改個什么名兒呢?他忽然記起《論語》中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就叫守仁吧,希望孫子將來用仁德來守住自己的命運。

于是,老爺子把家人召集在一起,鄭重地說:“從今天起,我要給我的孫子改個名字,叫守仁。”

家人面面相覷,不知道這老爺子到底要做什么。王倫看著大家不解的樣子,緩緩將當天奇遇和尚的事說了一遍,然后嘆息道:“我孫子是神仙從云端送來的,所以名字里有個‘云’字相當于泄露了天機。他到五歲還不會說話,我還一直納悶兒,原來事情竟是出在這名字上……”

人們聽了將信將疑。然而不久后,他們驚喜地發現,改名后的王守仁居然開口叫“爸爸”“媽媽”了。這事兒在四里八鄉引起了轟動。

一天下午,鄭氏在做針線活,王華在窗前凝神讀著圣賢書。

老爺子王倫則一手拿了本《大學》,一手牽著乖孫兒王守仁到一邊,要教他讀書。王老爺子剛剛搖頭晃腦地讀了個開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那王守仁卻說:“爺爺,這個不用教了。”

王倫一愣:“為啥?”王華和鄭氏也一起轉過頭,看著漫不經心的兒子有點蒙。

王守仁便接著背了下去:“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小子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如黃河決堤,滔滔不絕。一屋子人頓時呆住了:這還是咱們的小守仁嗎?

王倫抱起王守仁問:“你從哪兒學來的?”小孫子眨了眨眼睛答道:“爺爺念過無數遍了,孫兒聽見便記在心里了。”

眾人聽了,驚愕不已:這小家伙真是個天才。人家是過目不忘,他倒來了個過耳成誦。

王倫捋捋胡須,欣慰地笑了:“真是天送麒麟兒,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哇!”

早慧的詩童

王倫深信孫子王守仁是少見的天才。得英才而教之,自然是他晚年的一大快事。

王守仁在爺爺的教導下,開始博覽群書。從《論語》《孟子》到唐詩宋詞,再到儒釋道典籍,王守仁如饑似渴地通讀細品,恨不能讀遍天下之書。

在王家,讀書也很有特點。他們讀書不愿被功名利祿所牽擾,不愿被陳規陋俗所束縛,更不盲目崇拜當時被視作權威一般的“四書”,往往偏愛那些把道理寓于具體事情中、以理服人的書,像《禮記》《春秋》《左傳》等。這種家風深深地影響了王守仁。

王守仁尤其喜愛兵法。每逢家中宴請客人,王守仁便悄悄取來許多果核,把果核當成士兵,與客人擺兵陣。客人的兵陣往往才擺出來沒一會兒,王守仁便想出了克敵的辦法。一旦被難住了,他就會纏住客人,讓他將這個陣勢的來歷、制法、優勢講個清楚。王守仁沉迷于這種戰爭游戲,沒少挨父親王華訓斥,因為父親總嫌他打擾了客人,也耽誤了讀書。

與鄰家的小朋友玩耍時,王守仁則是大家眼中的“智多星”。他平時愛動腦筋,點子多,還能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伙伴們常常坐在他的周圍,聚精會神地聽他講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那時,王守仁最喜歡講歷朝歷代的戰爭故事,對歷史上文武雙全、有所作為的將帥們充滿了敬佩之情。

王守仁十歲時,父親王華赴京應試中了狀元。王華為了對父親盡孝,打算接王倫來京師居住。王倫很是開心,但是一定要把孫子帶著。余姚到京師路途遙遠,有王守仁相伴可以解悶兒,也可以讓他從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當然,也可以讓他們父子在京師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上京途中,王倫一行人過了應天府(今南京),船到鎮江金山寺附近。這天晚上,王倫牽著王守仁的手登岸,來到江邊一個酒樓,朋友已經擺好了酒宴,專程款待遠道而來的爺孫倆。此時只見皓月當空,燈火點點。江邊高聳著著名的金山寺。

金山寺依山就勢,大門西開,正對江面,山間坐落著各種各樣的亭臺樓閣。有月的晚上,在地處高處的金山寺賞風景,萬里澄靜全在眼底,長江浩渺,月色如畫。唐代張祜描述金山寺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贊頌金山寺“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如此如畫山水,頗讓人心曠神怡。

王倫和朋友們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慢慢地有了些醉意,于是決定來個賦詩比賽。輪到王倫時,他一邊用筷子敲碗,一邊閉著眼睛搖頭晃腦。可惜王倫當晚喝多了,搜腸刮肚也難以應付場面。

就在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孫兒平時承爺爺訓導教誨,這樣的詩還是讓孫兒來作吧!”說畢他朗聲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倫和客人見他才思敏捷,妙語如珠,不禁大為驚訝。

長江邊的金山島其大如拳,這只“拳”卻打破了維揚水面的寧靜。醉后倚著月光下的妙高臺吹簫,美妙的簫聲吹進洞中,讓龍王也酣然入夢。此詩動靜結合,聲色兼備,作者年僅十二歲,眾人一時驚嘆不已。

其中一個客人還有點懷疑:是不是早就準備好的宿構呀?他還想再考一考王守仁,于是說:“現在月色下,風景好,能不能以‘蔽月山房’為題再作一首詩?”

王守仁聽了略一思忖,張口便又來了一首: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首詩純以理取勝,且富有浪漫夸張的想象力,構思頗有兒童詩特點。山大月小,或者山小月闊,只是因為觀察者位置和角度的不同,與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年僅十二歲的稚童,眼大如天,吐詞豪邁不凡,且富有哲理,實屬不易。

一個朋友對王倫道:“令孫出口成章,以后定將名滿天下。”不料,王守仁這樣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眾人聽罷更覺驚奇,王倫卻對孫兒的不凡志向另眼相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阿拉善左旗| 平舆县| 霍林郭勒市| 汝州市| 韶关市| 渝北区| 阿瓦提县| 抚顺市| 定西市| 察隅县| 清涧县| 全南县| 泽普县| 洪江市| 兰溪市| 察哈| 乌鲁木齐县| 青冈县| 临夏市| 汶上县| 吴旗县| 佛学| 湛江市| 喀什市| 射洪县| 休宁县| 丹凤县| 利川市| 天祝| 胶南市| 武冈市| 育儿| 桐柏县| 崇文区| 金乡县| 昭觉县| 鄂温| 肇源县| 若尔盖县|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