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憶兒時,中秋吃蟹
- 一簞一食:最是人間煙火氣(民國趣讀·閑情偶拾)
- 《閑情偶拾》編輯組
- 1215字
- 2020-11-25 15:28:51
豐子愷
第二件不能忘卻的事,是父親的中秋賞月,而賞月之樂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后,科舉就廢,他無事在家,每天吃酒、看書。他不要吃羊牛豬肉,而歡喜用魚蝦之類。對于蟹,尤其歡喜。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買來的開鍋熱豆腐干。他的晚酌,時間總在黃昏。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只盛熱豆腐干的碎器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這印象在我腦中非常深,到現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只蟹腳或半塊豆腐干。然我歡喜蟹腳。蟹的味道真好,我們五六個姊妹兄弟都歡喜吃,也是為了父親歡喜吃的緣故。只有母親和我們相反,歡喜吃肉,而不歡喜又不會吃蟹,吃的時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開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凈,父親常常說她是外行。父親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上的拳頭(即關節)里的肉怎樣可以吃干凈,臍里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螯的骨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行,吃得非常干凈。所以陳媽媽說:“老爺吃下來的蟹殼,真是蟹殼。”
蟹的儲藏所,就在天井角的缸里。經常總養著五六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假上,缸里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興致更濃。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談笑,看月,他們——父親和諸姊,直到月落時光,我則半途睡去,與父親與諸姊不分而散。
這原是為了父親嗜蟹,以吃蟹為中心而舉行的。故這種夜宴,不僅限于中秋,有蟹的節季里的月夜,無端也要舉行數次。不過不是良辰佳節,我們少吃一點,有時兩人分吃一只。我們都學父親,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在蟹斗里,剝完之后,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因為父親吃菜是很省的。我們也學他,半蟹斗的蟹肉,過兩碗飯還有余,就可得父親的稱贊,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勵地節省。現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是好!自父親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嘗這種好滋味。現在,我已經自己做父親,況且已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這一劇的題材,仍是生靈的殺虐!當時我們一家團圓之樂的背景,是殺生。我曾經做了殺生者的一分子,以承父親的歡娛。血食,原是數千年來一般人的習慣,然而殘殺生靈,尤其是殘殺生靈來養自己的生命,快自己的口腹,反求諸人類的初心,總是不自然的,不應該的。文人有贊詠吃蟹的,例如什么“右手持螯,左手持杯”,什么“秋深蟹正肥”,作者讀者,均囚于習慣,贊嘆其風雅。倘質諸初心,殺蟹而持其螯,見蟹肥而起殺心,有什么美,而值得在詩文中贊詠呢?
因此這件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