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道(縱橫精華·第一輯)
- 劉未鳴 劉劍主編
- 6495字
- 2022-06-20 20:58:19
回憶我的曾祖父——著名教育家吳雷川先生
我的曾祖父吳雷川先生,著名教育家,前清翰林,浙江大學的奠基人和燕京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在近現代大學教育史上,他被譽為“影響力堪比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式的人物。
教育思想之形成
吳雷川(1871—1944),祖籍浙江杭州錢塘縣。小時候隨其祖父在徐州上私塾,私塾的教學方式是吳雷川不喜歡的,但靠自己的聰敏與勤學,還是從中學到了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及儒家思想,并在詩詞、書法、八股文寫作等方面成績優異,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16歲時,回原籍參加縣試,考取秀才第一名。19歲時,隨父親到了江蘇清江浦(今屬淮安市)。此地是南北水陸交通要沖,名人雅士頗多,又恰逢清廷開始引入西方文化,于是,吳雷川有機會在青年時代即博覽中外新書,從中深受教益。這種學習經歷為其考上舉人、進士、翰林奠下基礎。

吳雷川(1871—1944)
在家庭生活方面,因從小生活于大家庭中,人多口雜,母親便教他待人要和氣,要忍耐,要主動做些家務瑣事。而童年的他也很懂事,每月200文的零用錢常用不到一半,就將剩余的交回母親手中用于補貼家庭開支。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從小養成樸素節儉的習慣,并受到儒家仁厚、愛民思想的教誨和刻苦上進的鞭策。
正是這種成長經歷,奠定了吳雷川選擇潛移默化、言傳身教、自治自覺的育人方針,并在中西哲學思想的指引下升華為:以仁愛之心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以開放之態提高師生的濟世救國能力——這個教育理念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與事業。
秉承著這種教育理念,在浙江大學和燕京大學任教的25年時間里,他不僅培養造就出一批優秀學者、志士仁人及政界名流,而且支持聘用了一批推動新文化事業的專家教授,為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例如,邵力子(1882—1967,國共和談代表,后任全國人大常委)、邵飄萍(1886—1926,曾創辦過一些進步新聞刊物、機構,后被奉系軍閥殺害)、蔣夢麟(1886—1964,曾任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邵元沖(1890—1936,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機要秘書)、陳布雷(1890—1948,曾任一些刊物主編,后任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錢玄同(1887—1939,新文化運動猛將,著名科學家錢三強的父親,曾任北大、燕大教授,北師大國文系主任)、郭紹虞(1893—1984,接吳雷川兼任的燕大國文系主任,后任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地山(1893—1941,文學家,與瞿秋白、沈雁冰一同創辦進步雜志與社團)、錢穆(1895—1990,自學成才,任燕大國文系教師,后成為著名史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四叔)、鄭振鐸(1898—1958,曾任北大、燕大教授,新中國文物局局長)、冰心(1900—1999,著名作家、燕大國文系教授)、吳文藻(1901—1985,社會學家,曾任燕大法學院院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民進中央常委、全國政協委員),他們都曾親身領受吳雷川的培養和幫助,深感吳雷川育人不拘一格,對吳雷川的治學宏博精深及其人格魅力與情操感受頗深。
擔任浙江大學校長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求是書院”, 1897年創建,是中國人最早自辦的四所近代高等學校之一,1905年改稱“浙江高等學堂”。吳雷川于1906年至1910年間出任該校校長。
出任浙江高等學堂校長后,吳雷川一掃以前辦學的積弊,強調校長、老師、學生之間的感情相孚,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嚴格管理,使全校融于一種和諧的氛圍之中。除此之外,他還強調學生自治,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據陳布雷回憶說,他在浙江高等學堂不僅感受管理帶來的良好校風,而且那種求實的學風,使他和邵飄萍、邵元沖在青年時期就樹立起革新觀念,接受并信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

《校訓》——吳雷川手書
吳雷川擔任校長期間,自1908年起,浙江高等學堂按正規大學要求開始設文理兩科,招收大學預科和高中學生入學。必修課程為12門,英文為文理科第一外語,法文、德文分列文理科第二外語。文理兩科通習人倫道德、經學大義、中國文學、兵器、體操。文科另開設歷史、地理、倫理學、法學、理財學;理科另開設算學(已講至微積分)、物理、化學、地質與礦物、繪圖;此外,學生還可自選課程。1909年,學校開始招收女生。至1910年,浙江高等學堂已成為初具文理高等學院構架的新型大學。
吳雷川深知,辦好新型大學的關鍵是要下功夫尋找、培養大師,所以他在聘請教師方面十分下功夫:理科課程主要聘請國外教授與赴美留學的畢業生任教,文科除請國內專家學者外,還專門聘請了了解世界形勢的海外學者。例如,經濟學教師邵裴子(1884—1968)是赴美留學生,是當時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凡勃倫(Veblen)的弟子,1910年成為吳雷川的主要助手——教務長,1912年元月,28歲的邵裴子接任校長。其后,蔡元培、馬敘倫、蔣夢麟、胡適、蘇步青、貝時璋、顧功敘等國內著名學者,均參與了該校的科研和教學。這些都為浙江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師資基礎。
除了學業上的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德行方面,吳雷川也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展現了中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1907年,蘇杭甬鐵路修筑時,杭州學界率先發起抵制英國借款控股的運動,吳雷川大力支持浙江高等學堂學生參加此次活動。浙江高等學堂的學子們積極聯絡全省各校學生,成立了“浙江學校聯合拒款會”。學生們上街下鄉,宣傳浙江自控股蘇杭甬鐵路的意義,號召大家節衣縮食,集款認股。杭城高校學生維護路權的行動得到全省民眾的普遍響應和支持,最后浙江各界認購股票共2300萬元,此數額兩倍于英國借款額。通過此事,不僅激勵了杭州學界的愛國熱情,而且進一步使社會各界認清了清朝統治者的腐敗、賣國,為紹興起義和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推動了1911年辛亥革命在浙江全省的迅速響應。
燕京大學首任華人校長
燕京大學始建于1919年,是第一所向中國政府注冊的教會大學, 1926年秋遷入新址,即今天的北京海淀區“燕園”(現北京大學校址)。吳雷川1929年至1934年間擔任燕大校長。
其實,在正式擔任校長之前,吳雷川在燕京大學1919年合并原四所教會學校成立時,就參與了其中的工作,做出不少貢獻。吳老于1926年擔任副校長(1929年起擔任校長)后,更為“燕大的中國化”不懈努力,燕京大學的章程、辦學目的、校訓等均出自吳雷川之手。在將燕大規劃經營成一個環境優美、中西合璧、設施齊全的新型校園方面,吳雷川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燕大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就源于吳雷川倡導的中國式的審美觀。后來竺可楨在任浙大校長期間主持修建浙東分校時,又找吳老就學校的規劃藍圖征詢意見,吳老像當年對待燕京大學一樣,認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當時他已年近七旬,精力與筆力均大不如前,但為了中國大學的發展,他不辭辛勞,秉筆直書,將對中國教育的一腔熱情傾注在了封封信函中(這些珍貴的信函現存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

吳雷川(左五)與同仁合影
在燕京大學,吳雷川繼續秉承“辦好新型大學就要廣攬人才、培育大師”的理念,為燕大招募與培養了一批大師級人物。大批海外歸來的博士與國外專家的到來,使燕京大學當時的師資力量堪稱國內一流,國際上也不可小視。1928年“赫爾基金會”支持建立的“哈佛燕京學社”,就是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作的一個研究機構,在其支持下,《燕京學報》成為中國學術性論文的重要陣地。此時,吳雷川親自兼任國文系主任,迎來了燕大國文系的鼎盛時期,魯迅、胡適、聞一多、朱自清都曾來校講學或任課,當時著名文史權威專家錢玄同、周作人、沈尹默、沈士遠、馬鑒、郭紹虞、容庚、鄭振鐸、許地山、謝冰心、顧頡剛、顧隨、俞平伯、陸侃如、鄭騫等均被聘任。燕大成為中國文史研究的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
在擔任燕大校長期間,他還實現了燕大辦學理念的兩個重要轉變。一是倡導民主、團結、向上的新型校風,制定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校訓,樹立科學民主、反對腐敗落后的燕京精神。二是改早期教會學校以培養傳教士為目的的宗旨為培養服務社會的人才為宗旨,具體措施有:擺脫完全受美國教會控制的狀態,形成相對獨立的局面;向中國教育主管部門登記;廢除宗教學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強調燕京大學是以溝通中西文化、培養人才為目的的研究型教育機構。
他不僅廣攬人才,實施新的教育理念,而且還把這種創新、求實的精神體現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他在兼任國文系主任時,博采眾長,形成其辦國文系的三個特點:一是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并重且相得益彰;二是基礎課與選修課雙榮并茂;三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互補融合。他治學創新求實并傳為佳話的還有:從學生需要出發開“應用文”課;親自講“大一國文”并成為傳統……此外,他還倡導青年人要為中國的進步、強盛做實事,并親自調研分析社會時弊,指出當時挽救中國最重要的,一是推進經濟改革以改善民生,二是從民眾教育入手,實現由下向上的改革。根據這些思考,吳雷川十分認真、系統地評價了國民黨前期的改革方略,指出中國當時的急務是要使人人有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就需要人人注意節約,服從并維護社會的公律。他從一位實踐的教育家轉變成為一位民本主義十足的社會主義者,并已踏足到社會主義的大門口。
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吳雷川憑借自己在教育界的威望和影響,在挽救民族危機方面,更是展現了老一輩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和美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吳雷川多次帶頭發起為抗日捐款的活動,并擔任燕京大學抗日組織負責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的國立大學相繼南遷,燕京大學因為是美國基督教會募捐創辦,仍得以暫留在海淀燕園繼續開學。這段時間為便于應付日本侵略者,吳雷川決定由校務長司徒雷登取代其校長身份,以便維持燕京大學的安全。1941年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燕京大學,賣身媚事日寇、成立華北偽政權的大漢奸王克敏久慕吳雷川的為人,想借重青年學生對吳老的景仰籠絡人心,欲請吳老出任偽職,遭吳老嚴詞拒絕。為避日偽塵囂攪擾,吳老先是閉門謝客,后來干脆搬出燕園,蟄居城中。
六次“辭官”
吳雷川一生中最為獨特的經歷之一,就是“辭官”。據家人回憶,大概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辭官是考上進士之后,他曾被安排任縣長,但因立志“人生應當為社會切實做點事”,在現實中又碰到徇私與秉公的兩難,他不想開營私枉法之端,故而辭官。第二次是被安排到新成立的江北高等學堂任校長后,為盡孝道,不久辭官。第三次是辛亥革命后被公推為杭州市民政長(相當于今市長),在選錄僚屬時,多方徇請難合,由此感到官場之中真為民之志士罕,逐私利之爭斗繁,實非其所堪應付,遂再次決定辭官。第四次即1926年為支持魯迅先生的愛國行動,在教育部辭去參事(相當今司局級)之職。第五次辭官是因擔任燕大校長,辭去教育部次長之職。當時,燕大完成初建準備發展時,出現了生存危機(教會大學主要經費是外國人贊助,北伐后國民政府令各級教會學校應以國人為校長,于是全國教會學校中93%的外籍教師回國)。這時吳雷川以他在中國教育界的威望和美方承認的基督教理論家的優勢,發揮獨特的作用,最終運用“各自表述”的方法,實現了中國人出任校長(chancellor),維護了民族尊嚴(美方出任校務長,即president,仍可掌經濟實權)。司徒雷登親赴南京邀請吳雷川任燕京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吳老因此辭去了教育部次長之職(任此職9個月)。之后燕大轉危為安,為日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初期,為保留燕京大學繼續在北平辦學,吳雷川辭去燕大校長職務,由美方代表應付日本侵略者(此時美日尚未宣戰)。辭去校長后,他仍專心教學研究,并相繼完成了幾本專著。
回顧這些辭官經歷可以看出,吳雷川終生以教育事業為追求與精神寄托,他的性格始終堅守著忠厚正直、剛正不阿、重在務實、淡泊名利的特點。
淡泊的君子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燕京大學社會系學生雷潔瓊先生1988年11月為《燕大文史資料》建校70周年特輯而撰的“序”中寫道:
燕京大學是在我國偉大的“五四”運動時代創辦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燕大愛國師生為拯救祖國和民族的危亡,獻身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為我國革命事業,創立新中國作出了貢獻。燕京大學是一所培育社會服務人才、溝通中西文化、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的高等學校,它聚集了當時一些著名的中、外專家學者,如吳雷川、陸志韋、洪煨蓮、顧頡剛、鄭振鐸、馬鑒、容庚、鄧之誠、郭紹虞、許地山、吳文藻、謝玉銘、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夏仁德(Randolphc C. Sailer)、賴樸吾(E. R. Lapwood)、高厚德(Howard Golt)、班維廉(Willam Band)等。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謝冰心、黃華、陳翰伯、韓敘、周南、龔澎、韓素音、蕭乾、嚴東生、沈元、侯祥麟、譚文瑞等,為我國文化教育、外交、新聞和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雷潔瓊先生心目中,吳雷川得以在當時中外專家學者云集的燕大排名第一,不僅因為吳老是該校的首任華人校長,而且吳老本身的學識與人品也得到中外專家學者的首肯。吳雷川學生辛斤(1913—1988,原名陳新桂,曾任民盟中央張瀾主席的秘書,參加了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和全國政協籌備工作)在所撰《敬悼吳雷川先生》一文中評價說:“雷川先生的道德文章,久已為國內士林乃至國外人士所熟悉。我覺得他最值得我后輩學子景仰和效法的,是他追求真理的進取精神和他豐富誠摯的情感,以及高風亮節的人格?!?/p>
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在1988年10月21日清晨寫的回憶文章《追憶吳雷川校長》中寫道:“1926年我從美國學成歸來,在母校燕京大學任教時,初次拜識了吳雷川校長。他本任當時的教育部次長,因為南京教育部有令國內各級教會學校應以國人為校長,經燕大校董會決議,聘請吳老為燕大校長。吳老溫藹慈祥,衣履樸素,走起路來,也是那樣地端凝而從容?!贝宋倪€記錄了冰心夫婦準備去云南大學任教時,吳雷川于1938年6月贈予他們的一幅書法(錄的是清詞人潘博的一首《金縷曲》與臨別贈言)。冰心老人于20世紀80年代將這幅字跡裝裱后掛在北京家中的客廳里,并評價“吳老的書法是館閣體,方正端凝,字如其人,至今我仰瞻掛在客廳墻上的這幅字跡,總覺得老人的慈顏就在眼前,往事并不如煙!”
吳雷川1912年應蔡元培之邀北上,到民國政府教育部先后任僉事、參事、常務次長,從事教育行政15年。其間魯迅、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等多位浙江文化名人來該部。吳雷川以誠信立德為信仰、以仁愛育才為事業、以務實報國為終身追求的人格與情操,感染和影響了一批中國優秀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著名專家學者。他在北京定居30多年,與魯迅、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錢偉長的四叔錢穆等江浙文人交往頗密,葉企孫、嚴東生、陳岱孫、錢俊瑞等晚輩學子(后來分別成為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和經濟學家)也上門討教。錢玄同為兒子起名“三強”即源于吳雷川要求青年學生德、智、體三方面均要強的含義。特別是與魯迅先生的友誼:魯迅1925年因支持學生愛國行動被教育部長章士釗免去僉事,后不久吳雷川亦辭去參事;魯迅留學日本時站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一邊,辛亥革命后回國到1926年為躲避反動當局通緝而南下上海期間,與吳雷川交誼頗深,僅《魯迅全集》中就記載約20次,如參加吳雷川兄長、夫人的追悼活動,為吳雷川建基督教閱覽室捐款,代吳雷川購書等。
作為吳雷川的家人,這位先祖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忠厚正直、廉潔奉公、淡泊名利。吳雷川一生,無論當教授還是任校長,均能做到廉潔奉公、不染時弊。他在南京辭去教育部次長后,教育部按規定給他加寄去一年薪俸,他全數退回。他在燕京大學全體師生心目中一直是最受敬仰的敦厚長者,生活儉樸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據資料記載,他在擔任校長期間從未支取過全薪,專任教授后也往往只領一半左右的工資(余款均進入“吳雷川獎學金”),住房不及一般教授,多次婉謝校方為他修葺的美意。在人們的記憶中,他秋冬之季總是身著一件洗得褪色的舊夾長袍,外罩一件舊呢大衣,戴一頂脫色的禮帽,以一種整潔樸素的儀表和矍鑠端莊的神采顯示出中國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他本人雖然生活節儉,可對親友和學生中經濟困難之人卻總能慷慨解囊。正是這種情操,才能解釋其在晚年為什么能做出令很多世人費解的安排:將個人藏書全部捐獻給北海公園內的松坡圖書館(該館后并入國立北平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本人則以抄書為生,清苦自持。
回顧吳雷川的一生,他不僅是我國現代教育界的一顆璀璨明星,更是我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德行,他的操守,他的學問和胸襟,他為中國教育嘔心瀝血的精神和他創新求實的教育理念,已經并將長期影響著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