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精裝典藏版)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513字
- 2020-11-18 18:12:26
嬌縱與冷落
另一種扭曲生命意義的原因,是嬌縱孩子、寵溺孩子。被嬌寵的孩子會習慣性地希望別人把自己的愿望當成法律,不必努力便能成為宇宙中心。而且,他們還會認為自己的優越感是與生俱來的權利。所以,當他們進入一個不以他們為中心的環境里,發現大家都不以照顧他們的感受為主要目標時,就會因失落而十分憤怒,覺得世界虧待了自己。他們習慣了只取不予,除此之外,他們不知道其他與人相處的方式。總是被服侍的他們喪失了獨立性,他們不知道自己也是能做一些事情的。一旦遇到問題,他們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要求別人的幫助。
他們天真地以為,如果自己能重新成為眾人的中心,假如可以強迫別人承認他們更特殊的優越性,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被寵壞的孩子長大之后,很可能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分子。有些人會嚴重失去善良的能力,以好意之名,裝出一副討人喜歡的樣子以獲取控制他人的機會,但在日常事務上,卻暗中打擊有合作精神的正常人。有些人更瘋狂,會更公開地反叛,一旦得不到他們習以為常的諂媚和順從時,就覺得自己被出賣了。他們認為社會充滿了敵意,所以才竭盡全力地報復整個社會。假如社會真的不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這種事經常發生),他們會把這種不喜歡當成他們被虧待的新證據,這就是懲罰為什么總是沒有效果的原因——懲罰除了給他們強化“別人都反對我”的信念外,一點兒效果都沒有。無論是暗中破壞,還是公開反叛,無論是以柔術駕馭別人,還是以暴力實施報復,被寵壞的孩子在本質上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事實上,有許多人先后使用過這兩種不同的辦法,但他們的目的卻沒有變過。他們覺得“生命的意義在于獨占鰲頭,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人物后,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繼續固執己見,那么,他們的每一種選擇都是錯誤的。
第三種容易扭曲生命意義的情況,發生在被冷落的孩子身上。這樣的孩子從來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里,沒有對友善力量的考慮。不難理解,如果他們遭遇什么問題,會習慣性地高估其中的困難,低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低估別人的幫助意愿以及友善。社會曾經很冷漠,所以他們誤以為社會永遠是冷漠的,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可以通過付出友善和利益,來贏得自己想要的感情和尊敬。他們不但懷疑別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實,任何經歷都不應該泯滅我們對可靠感情的渴望。
對于一位母親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孩子感覺她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然后,把這種信任感擴大,直至讓孩子相信,身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一種安全邊際。如果這項工作——獲得孩子的感情、興趣和合作——失敗了,那么,孩子就很難培養出社會興趣,也很難對伙伴產生友好之感。每個人都有關注別人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必須被啟發、被磨煉,否則這種能力就會被消滅。一個完全被冷落、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孩子,會很喜歡孤單,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懂得活在社會里就要重視團結合作,也不會關心能有利于他和別人的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孤零零的一個人面對一切,結果只有迅速死掉。一個孩子,只要度過了嬰兒期,便說明他還是得到了某些照顧和關懷。因此,我們討論的不是完全被冷落的孩子,而是得到的照顧比一般人少的或只在某些方面被冷落,其他方面都很正常的孩子。
總之,被冷落的孩子肯定沒有找到值得相信的人。悲哀的是,很多生活中的失敗者,都是孤兒或私生子。一般情況下,這類孩子就算得上被冷落的孩子。
身體缺陷、被嬌縱、被冷落這三種情況最容易扭曲對生命意義的定義。在這三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幾乎都需要通過幫助,才能修正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只能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重新定義生活。假如我們真正關心他們,也曾在這方面下過功夫,那么,我們就能從他們做的每件事情中,看出他們對生命意義定義理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