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生下來很瘦,像個小老頭,能吃能喝的皮皮,長到了二個多月就成了胖娃娃,一歲多時就有二十多斤,媽媽擔(dān)心他遺傳父親的家族肥胖,開始計劃著減肥。對于小孩子,多運動應(yīng)該是最健康的減肥,于是買來了一個小皮球,外面天氣不好時,能在家里玩。小皮球很輕,能拋、能踢,而皮皮喜歡后者。踢球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一只腳踢球,另一只腳要獨立支撐一個身體,雖然只是瞬間的事,大人不會覺得怎樣,小孩子可是不一樣,二只腳才剛走穩(wěn)的。
玩球還可以練膽子。晚上,媽媽和皮皮在客廳里玩球,只開著客廳里的燈,其余房間的燈都關(guān)掉,把門都打開,媽媽故意把球踢進黑黑的房間讓皮皮去取,小家伙毫不猶豫跑進去,取回來后繼續(xù)玩,就像白天和媽媽玩球時一樣自然,看不出一點害怕。其實房間里真的很黑,也就能借到客廳里的一點燈光。媽媽在他這么大時可沒有他勇敢,媽媽就怕黑,很怕皮皮像她一樣膽子小,想到了這個辦法。看來小孩子不懂得“懼怕”是什么,之所以怕黑都是受大人的言語、行為影響,媽媽是被她的媽媽嚇的,小時候聽了太多的鬼故事。后來媽媽晚上和皮皮去超市購物,皮皮還真是一個給媽媽壯膽的伴,在黑的地方,皮皮會沖到前頭。
皮皮第一次學(xué)著踢球時,球剛滾出去,小人兒就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剛咧嘴要哭,媽媽在他的面前不遠處鼓勵著:“皮皮可勇敢了,站起來,把球遞給媽媽。”皮皮眨眨眼,看看微笑的媽媽,沒有哭,也沒有鬧,像是受到了鼓舞,肉嘟嘟的小身子,真的是自己拱起來的,然后踩著布底小鞋子跑去抱球,再遞給媽媽,自己又跑回原地站好,等著媽媽扔過來的小球。皮皮每次踢出去的球都偏離媽媽的位置,然后再跑去遞給媽媽,媽媽再拋到皮皮的腳邊。媽媽就是想讓皮皮多活動,既減肥又能鍛煉皮皮的眼與腳的協(xié)調(diào)能力。
小孩子不知道疲倦,能玩很長時間,滿頭大汗了還能繼續(xù)玩,媽媽擔(dān)心他的小身體吃不消,關(guān)切地問:“皮皮,累不累?我們休息一會兒,喝點水。”
皮皮喝水的時候,媽媽摸摸皮皮的脈搏,跳得好快啊,相當(dāng)于大人劇烈運動后的跳動速度。難怪小孩子不知道疲累,心臟跳動快,泵血就多,供應(yīng)身體的血液就多,養(yǎng)分足,哪還能感覺累呢。
皮皮已經(jīng)能把球踢到媽媽附近了,也不再跌跟頭了,玩得久了,皮皮一腳就能踢中媽媽扔過來的小皮球,直接傳給了媽媽,媽媽再扔給皮皮……
剛喝完水,皮皮跑顛顛又去取球,可是球不知去了哪里。媽媽看見了球的去向,卻假裝不知,說:“球在跟我們捉迷藏呢,皮皮找找看。”又假裝著幫忙找球。
可是屋里屋外都找遍了也沒有找到,皮皮皺著小眉頭,不哭不惱的。媽媽提醒皮皮:“我們剛才就在床附近玩,球肯定跑不遠,床底下皮皮找過嗎?”
皮皮似乎恍然大悟般快樂的跑向大床,然后趴下,從垂下的床單底下往床底看,球正靜靜地躺在空曠的床底,秋季的陽光照進屋里大半,正午時分,半張床都沐浴在陽光里,使本就亮堂堂的房間更加明亮,床底雖然被垂下的床單遮住,留有的縫隙還是能一目了然。
皮皮抬起頭來,一臉的喜悅,看著媽媽,指著床底:“球。”
“你能把它取出來嗎?皮皮能爬進去嗎?”溫柔的聲音從皮皮的頭頂發(fā)出。
媽媽掀起垂下的床單,床身與地板一尺多高的距離,皮皮的眼前一下亮堂起來。銅床的床底很干凈,媽媽平時打掃衛(wèi)生從來不留死角,要胸貼著地板才能蹭進去擦凈最里面的灰塵。
皮皮試了幾試,只伸進一個小腦袋,后脖頸卡在了那里,然后把腦袋退了出來,要皮皮四肢著地爬進去還真有難度,皺眉看著媽媽,媽媽微笑地看著皮皮,用鼓勵的眼光,也不去提醒他,只是給他自己思考的余地。
停留片刻后,皮皮全身趴了下來,整個身子貼在了地板上,歪著小腦袋,伸出小胳膊去夠球,卻與球還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去床的另一邊就能摸到球,或者拿個棒子之類的也能把球捅出來,但是小皮皮還沒有到長這個心眼的年紀,還想不到這個方法。
媽媽只是耐心的等待著。陪孩子長大真的需要耐心,如果媽媽采用另一種方法,直接幫著孩子拿出球,既省時間又簡單,卻喪失了開發(fā)孩子潛能的機會。
接下來,媽媽樂了。只見皮皮彎曲雙肘,以肘和膝蓋支地,竟匍匐前進,爬進了床底,手指終于觸到球。
媽媽從另一側(cè)看到兒子終于舒展開眉目,把球摟到胸前,然后匍匐著退出來,炫耀的展示給媽媽自己的成果,一種自豪的表情躍然臉上,媽媽隨后附上一句夸獎:“皮皮真棒,喜歡動腦子。”
對孩子適時的夸獎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媽媽從來不對他說“聰明”,就好像不說“漂亮”一樣。哪怕皮皮確實如此。如果有外人這樣說給皮皮聽,媽媽馬上附和一句“皮皮愛動腦”、“漂亮不是自己的本事”,他還不懂這句話的含義,但是說得多了,他就明白了。這是媽媽從一本育兒書上看到的,覺得有道理就借鑒過來。
后來皮皮再爬進床底越來越快。部隊大學(xué)的一項體能就有鋼絲網(wǎng)下爬行,皮皮第一次做時腦袋就沒有碰到過頭頂?shù)匿摻z,媽媽笑著對兒子說:“皮皮有先見之明,從小就知道長大會干什么。”
晚上爸爸回來,媽媽把這件事說給他聽。
“我兒子動腦了,像我。”爸爸比皮皮還自豪。
媽媽拍了爸爸一下:“得瑟。”滿滿的驕傲,還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值得父母驕傲呢?
家里還有一個綠色的網(wǎng)球,是皮皮“受賄”得來的,當(dāng)初皮皮可是非常喜歡的。還不到一歲時,皮皮被爸爸抱去單位,歡喜得叔叔阿姨們忘記了辦公,爭著搶著抱他,可是認生的皮皮誰也不跟。一個懂得小孩子脾氣的叔叔,拿來這個網(wǎng)球才讓他抱了一會兒,直到離開,這個網(wǎng)球都沒有撒手。網(wǎng)球到了皮皮這里當(dāng)成了足球,皮皮玩了沒有幾次就不玩了,剛剛走穩(wěn)的皮皮還支配不來網(wǎng)球的重量,自然玩耍小皮球成了皮皮的日常。
媽媽又買來大一點的膠皮球,讓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只能在白天,,晚上廣場人太多,根本玩不開,而且還有大孩子搗亂,沒玩一會兒就被大孩子搶走了。
天氣轉(zhuǎn)冷,室外活動漸少。皮皮能揮動羽毛球拍時,媽媽和皮皮在家里客廳里打羽毛球。
家里的客廳很寬敞,舉架很高,有一層半樓房的高度,完全可以打室內(nèi)羽毛球。但是,媽媽卻很少能打過皮皮——最多打二個回合就掉了球,都是壞在媽媽那里,十次竟有九次是媽媽發(fā)球。皮皮竟有一種壞壞的樂。
娘倆剛開始對壘時,本就爛球技的媽媽還要讓著皮皮,因為皮皮不會發(fā)球,后來竟然習(xí)慣成了自然,媽媽想贏也贏不了。為此媽媽自我安慰的找到了理由——媽媽個子高,不敢大發(fā)球,限制了球技展示,而皮皮可以沒壓力的盡情發(fā)揮。當(dāng)然是按照娘倆的約定算輸贏:以誰沒接住球算輸。小家伙不知掌握了什么訣竅,每次都能接住球,發(fā)球時卻讓媽媽接不住,就好像玩剪刀石頭布,媽媽極少時候能贏。長大后皮皮告訴媽媽:每次媽媽出剪刀石頭布,手在腦后已經(jīng)變化了手型。原來如此,爺倆總是叫傻媽媽,而媽媽還以為是在說笑她,現(xiàn)在看來是名副其實的傻媽媽,爸爸曾識破皮皮,提醒過媽媽。
皮皮三歲多,搬了新住處,室內(nèi)羽毛球是打不了了,只好趕上天氣晴好又休息的時侯到外面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