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證券掮客王小石
- 解密北京大案
- 丁一鶴
- 10620字
- 2014-04-21 12:56:02
幾乎所有的人都把王小石當作貪官,這實在是高抬了他,他只不過是一個掮客而已。
中國證監會副處級調研員王小石在錯誤的場合,張羅著跟幾個錯誤的人吃了一頓錯誤的飯,把自己吃進了監獄,也吃出了名,吃出了中國證監會官員犯罪的一個名案。
其實王小石張羅著吃錯飯不是毛病,他的毛病是吃飯的時候給別人拉了皮條,并伸手拿了他認為該拿、法律卻早已經規定不該拿的錢。
當然,人們之所以那么關注王小石受賄案,不僅僅因為他是證監會的一名官員,而是王小石案考驗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執法環境,人們希望通過對王小石的審判,能夠推動中國法律對證券市場的執法力度。
更多的人關注王小石,是因為媒體把王小石這塊小小的石頭,膨化成一座橫亙在中國證券市場的高山。其實,王小石哪有這等本事,他不可能影響中國上市公司操作規則,他只不過是一個貪小便宜的證券掮客,利用上市公司操作的潛規則獲得一點小利而已。更形象一點說,王小石頂多是在證券大鱷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之后,在狼藉的杯盤之間,撿來三杯兩盞殘羹剩酒吃吃的小泥鰍。
至于大家普遍認為王小石是中國證監會第一個倒下的官員,以及他給中國證券市場帶來多大災難,或者最起碼王小石是那粒壞了一鍋湯的老鼠屎,等等這些對于王小石的看法,其實是一些媒體在傳遞過程中對王小石的一個誤讀。可以這樣說,正是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甚至把王小石的能量有意無意間夸大了,好像他在中國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運作過程中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一般,這種對于王小石犯罪能力的浮夸,最終把王小石妖魔化了。
撩開面紗,王小石孤僻寡語
王小石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父母都從事黨政工作,王小石有3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他在家里排行第四,所以父母都叫王小石“小四”。
王小石1982年中學畢業后,接母親的班進入北京市變壓器廠工作。1984年王小石考入北京經濟學院,也就是現在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1988年7月畢業被分配到國家專利局工作時,王小石已經27歲。在學校里,王小石的年齡偏大,又沉默寡言為人寬厚,所以大家都把他當作“老大哥”。
認識王小石的人都認為他很實在,但少與人溝通。王小石因為少言寡語而被認為性格孤僻,據有關報道稱在與親友的相處中,他跟幾個哥哥和妹妹相處得都不好,尤其是結婚后,他跟家里也不常來往。
也許是與人相處困難的原因,1994年王小石離開國家專利局,到中國證監會工作。
有一件事至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王小石的妹妹大學畢業后到一家證券公司工作,這家公司的領導聽說她的哥哥在證監會任職,就派人和王小石的妹妹到證監會拜望王小石,希望通過王小石加強與證監會的聯系。但在王小石的辦公室里,王小石對妹妹和同事的到來表現得非常冷淡,甚至讓妹妹有些下不了臺。之后,王小石的妹妹離開了那家證券公司。
對家人如此淡漠的王小石,給親人們留下了架子大,性格孤僻的印象。但在外界,依然沉默寡言的王小石性格中,卻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為人共知,就是對朋友非常好,講義氣。
認識王小石的人都認為他為人實在,這也許是他很少與人打交道,所以別人才會這樣評價他。很多人認為,可能是他在大家庭中找不到感情的承載,因此轉而向朋友尋求,反過來又為朋友做了違法的事情。但遺憾的是,事發后這些朋友也都消失了。
在中國證監會,王小石因為性格內向的原因,也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人,在仕途上也很平淡,直到案發前依然是個副處級干部。在中國證監會系統,廳局級官員為數不少,處級干部所占比例也非常大,而王小石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干部而已,并不像媒體上廣泛認為王小石能夠呼風喚雨那樣神通。
王小石不過是中國證監會里一顆毫不起眼的小棋子而已,只是他這顆被淘汰出局的小棋子從棋盤上掉在了地上,并且叮叮當當在地上跳了幾下,發出一連串清脆的響聲,才引起對弈者和觀弈者的共同重視而已。其實在整個中國證券市場的棋局中,王小石這顆小棋子,實在是無足輕重。
那么,應該怎么看王小石呢?
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拿人錢財,替人牽線,最終從錢眼里掉進法網里的小人物而已。王小石的犯罪應該歸罪于他個人的貪心,而不能全部歸罪于公司上市過程的不規范。別人常在河邊走都沒有濕鞋,王小石的腳要是不試探著往水里邁一下,他怎么就掉進水溝里去了呢?
王小石之所以淪落成罪犯,當然與他個人的貪欲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跟他所在的環境有關。他所在的部門“權力大得讓人眼紅”,在那里工作最火,也最容易出事。
眾所周知,由于掌握著公司上市的“生殺大權”,眾多等待上市的公司都緊盯著王小石所在的中國證監會發行部,只要有機會接觸王小石這樣的人,很多公司就不惜重金,全力以赴“攻關”。
王小石在證監會的權力非常小,但有一條是別人做不到的,他可以提前知道發審委名單。這份名單就相當于作戰當中敵方的火力配備狀況,有這份名單在手,“攻關”的時候當然可以“有的放矢”了。但是,很多人猜測的王小石出賣發審委名單而獲罪,在法庭上并沒有得到證實,檢察院也沒有以此向法院提起訴訟。
王小石還有另外的一個便利,就是可以把自己的同事叫出去“吃頓便飯”,這仿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正是這頓便飯,就把手握大權的證監會官員和上市公司的人員,聚集到一個私人化的圓桌前面,把一件有條不紊按規矩辦的大事情,變成了觥籌交錯的交杯酒。
王小石出事后,他的很多朋友甚至親人都感到莫名其妙,很多人甚至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王小石連自己親友的忙都不愿意幫,是一個廉潔得不近人情的人,平時毫無受賄的跡象。而且,王小石的經濟狀況不錯,他的妻子曾供職于某保險公司,后赴澳大利亞學習兩年,兩人收入都比較高,而且還有兩處房產,王小石沒有什么經濟負擔。他的父母甚至感慨:“我們做了一輩子黨政工作,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在這上面出了問題。”
貓鼠結盟,王小石結識了滿身匪氣的林碧
現在已經確認的消息是,王小石的落馬是因為受他的朋友林碧牽連的,而這個林碧正是把王小石拉下水的哥們。
據知情人透露,有關舉報材料是由一位張女士提供的。張某是北京人,29歲,律師出身。她曾是林碧的第二任妻子,事發之前兩人已經協議離婚。據稱,張某性格外向,面容姣好,為人潑辣。與林碧結婚后,兩人經常吵架。
張某是在離婚后舉報林碧的。“舉報材料上甚至連應定罪名都非常清楚。其中不僅有林碧平時的客戶名單,甚至可能還涉及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員的名字。”
這個名字應該就是王小石。
林碧是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人,1969年出生,在福州上完大學后,留在當地一家銀行工作,林碧1996左右進入福建華興信托投資公司投資銀行二部任職,1997年6月負責福建雙菱上市。離開華興信托后,林碧轉投湘財證券投行部,2000年7月參與了冀東水泥的配股項目。
林碧給人的印象是“有股匪氣”。
據了解,王小石和林碧的相識是在林碧就職于湘財證券北京業務部前后。王小石時任中國證監會發行部工作處副處長,他們兩人是經過王小石的一位好友引見相識的。當時,剛從外省進京工作的林碧野心勃勃卻頗不得志。“從福建那邊過來,很多東西不被同仁認可,而且他很難與人相處。”當年湘財證券中林碧的一位同事說。
林碧主要從事“投行”業務,也就是為企業上市融資、資產重組、及上市策劃公關等提供服務并收取傭金。而王小石當時所在的發行部是證監會的要害部門,該部門職責就是“審核境內企業直接或間接在境內發行證券的申請,包括首次發行、配股、增發、可轉換債券的申報材料并監管其發行活動。”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要上市融資就必須通過發行部的審核。而具體行使這一權力的就是發行審核委員會(后簡稱發審委)。這個相對獨立的委員會設在發行部之下,王小石任副處長的發審委工作處恰好負責發審委的會議組織工作。林碧也正是看中了王小石的這個特殊資源,林碧和王小石認識之后,開始夸口“在證監會有人”,自己如何如何有背景之類。
2001年年初左右,王小石被借調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參加中小企業板籌備工作。在這段遠離京城的日子里,林碧跟王小石開始走得越來越近。林碧在王小石赴深圳后,也離開了原單位,到福州發展,出任東北證券福建辦事處負責人。據深交所的一位人士透露,“林碧來過所里幾次,但當時沒人知道他是找王小石。”
這段時間被認為是林碧最為春風得意的階段。2002年左右,林碧幫助東北證券拿到了福建鳳竹紡織(600493)的上市項目,當時,鳳竹紡織最初并沒有考慮東北證券,但是在林碧的“游說和活動”下,東北證券最終勝出,成為鳳竹紡織的主承銷商。
目前已經無從知道當時林碧給予鳳竹紡織怎樣的承諾,據一位就職于福建某券商的人士說,“林碧當時回到福建后意氣風發,經常向人夸耀證監會的背景。”
在這個階段,林碧還悄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福州東方縱橫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據當地工商局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注冊資金50萬元,其中,林碧出資25萬元占50%股份;林碧的妻子張某出資15萬占30%;林碧的弟弟林海出資10萬元占20%。
這家公司表面上是由林海和張某打理,但實際上由林碧控制。其業務主要是為企業上市作公關顧問。事實上,這是一個典型“殼公司”。
2003年下半年,王小石回到北京,仍在證監會原崗位工作。據知情人透露,王小石在回京后很快買了一輛“本田雅閣”車,并在北京西城區購買了一套價值不菲的住宅。
巧合的是,林碧也幾乎同時從深圳到了北京,在一家名叫北京華章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執行總裁。此時,林碧和王小石過從甚密,“有時甚至會同時出現在北京阜成門附近一家茶館里。”
林碧為離婚付出了代價。可能林碧永遠都沒想到,他最后會被自己的妻子出賣。“最大障礙是財產分割。”與林碧相熟的一位人士透露,“張某可能一直都不信任林碧,否則她也不會搜集到這么完整的舉報材料。”據了解,王小石案的舉報材料較為翔實,檢察院抓捕林碧并沒有費多少周折。
一業內人士直言,一個人做事連自己妻子都看不過去,都要舉報他,可見其做人并不成功。
充當掮客,王小石斡旋賄賂真相
通過繁雜的路徑,公司、掮客、監管者最終達到錢權交易、加速上市的目的。很多人是因為王小石案,才第一次認識了“財經公關”。
事實上,財經公關本身并不違法。在海外,財經公關也被稱為投資者關系管理顧問,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十分成熟的產業,旨在通過專業的投資者推介活動、有效的媒體宣傳,積極促進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良性溝通來提升公司資本市場形象,達到盡快上市的目的。
但在國內,財經公關行業卻變了味道,變成了權力尋租和權錢交易,由此形成了一些所謂的上市公司的潛規則。據了解,正規的財經公關公司,跟企業簽訂合同,合同額一般在十幾萬、幾十萬元。而另一些“財經公關”,承諾替企業解決上市的根本問題,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巨額利潤。
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從事非法財經公關的公司,往往隱藏在一些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協會、研究所之中,與各層官員的“關系”成為他們經營的業務。
王小石就是財經攻關的一個參與者,也是一個犧牲者。王小石案曝光了中國證券市場的一種新的權力尋租方式。畢竟,王小石案是中國證監會發審委改革以來的第一大案。
但是,與上市公司動輒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巨大資金流動不一樣的是,王小石只不過是“與林碧經共謀,利用王小石擔任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助理調研員的便利,在接受福建上市公司鳳竹紡織的請托,通過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幫助該公司申請上市的過程中,非法收受該公司賄賂140余萬元,后被二人伙分。”
如此轟動全國的大案,與140萬元的數額似乎有些不相稱,但是,王小石僅僅是拉幾個同事吃個飯,而且在公司上市過程中并沒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就獲得140萬元“好處”,這好處來得也實在太輕而易舉了。
2002年上半年,林碧拿到鳳竹紡織后找到王小石,希望能介紹與發審委一處的齊某與二處的副處長樓某認識。林碧告訴王小石,福建鳳竹紡織的人想認識這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在負責鳳竹紡織的上市材料預審。
福建鳳竹紡織董事長陳澄清向偵查機關證實,鳳竹紡織一直謀求上市,2000年的輔導期到期后,負責輔導的海通證券由于沒有新股通道,急于上市的鳳竹紡織不得不重新找券商。就在這個時候,東北證券福建辦事處負責人林碧找上門來,經過一番考察,鳳竹紡織覺得東北證券還可以,就確定讓東北證券擔任鳳竹紡織的主承銷商,2002年3月,鳳竹紡織的材料上報中國證監會后,林碧稱,他幫助鳳竹紡織在東北證券找到一個上市通道。如此以來,福建鳳竹紡織就欠了林碧一個人情,林碧想讓鳳竹紡織出160萬元的人情費,找機會再幫助鳳竹紡織進行一些公關。
陳澄清當時認為林碧是想敲鳳竹紡織一筆錢,就在這個時候,不少財經公關公司找上門來,希望擔任鳳竹紡織的公關,陳澄清一打聽,這些找上門的財經公關報價一般都在300萬到400萬之間,陳澄清這個時候覺得是欠林碧一個人情,決定給林碧150萬元。2002年3月底,林碧要求鳳竹紡織先打入50萬元到自己指定的賬戶。就在這個時候,林碧跟陳澄清說,給介紹一個在深交所工作的人,對鳳竹紡織上市有幫助,這個姓王的人以前是中國證監會發審委的一個副處長,對發審委很熟悉。
林碧要介紹的人就是王小石。此時,鳳竹紡織的上市材料已經上報中國證監會了。
因為林碧多次表示在中國證監會有熟人,鳳竹紡織希望上市審核能順利通過,于是希望林碧能進行疏通。在林碧的穿針引線之下,陳澄清在深圳的一家酒店見到了王小石,陳澄清表示希望能通過王小石認識中國證監會發審委的人,希望能跟發審委的人當面介紹鳳竹紡織的情況。
后來,王小石將樓某以及齊某介紹給陳澄清,并且約在中國證監會辦公大樓附近的飯店吃飯,由于談話需要,林碧只能在隔壁包廂等待。據了解,發審委一處的齊某當時負責鳳竹紡織項目的法律部分審核,二處樓某手下的工作人員負責鳳竹紡織的財務初審,后來王小石還帶著陳澄清在北京不同的飯店分別請樓某與齊某吃飯,林碧依然只能在隔壁等待。
在此期間,王小石曾經給樓某送過一部手提電腦,但被樓某拒絕了。
王小石后來稱,當初陳澄清與樓某、齊某吃飯的時候說,擔心大家對紡織類公司上市有偏見,并且重點介紹了鳳竹紡織的環保情況。偵查機關調查發現,就在介紹樓某、齊某后,林碧通過走賬的方式給了王小石72.6萬元。對此,王小石堅稱,只知道是林碧給的錢,不知道錢是鳳竹紡織給的。王小石認為,請樓某、齊某吃飯并不能決定鳳竹紡織上市,但是根據發審委的程序,上市預選材料必須通過一處的法律與二處的財務初審,并將兩份初審意見合并,提交初審會和發審會,王小石其實很清楚這一環節。
林碧在接受偵查機關訊問時供述,自己是鳳竹紡織上市項目組成員,鳳竹紡織希望能順利通過審核,讓林碧進行公關,林碧于是通過王小石找到樓某與齊某,以方便審核通過。林碧給王小石打電話說,幫助鳳竹紡織介紹發審委一處二處的人員后,會有一定好處。林碧供述稱,當時王小石告訴林碧,資金走賬都不要用自己本人的銀行卡。沒多久,王小石向林碧提供了王某的銀行卡號,林碧通過弟弟林海,開設了一個建設銀行的龍卡賬戶,將資金打入王小石從朋友那里借來的一個賬戶里,王小石兩次通過王某的銀行卡提取現金72.6萬元。
見面、吃飯、收錢,這起沸沸揚揚的大案,開端竟然如此平淡。
臨陣換將,田文昌出庭擔任辯護律師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不那么平淡了。2004年11月3日和4日,北京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分別將正在亞運村匯賓大廈上班的林碧和在中央黨校學習的王小石以涉嫌受賄罪進行刑事拘留。11月18日,二人被正式逮捕。之后,王小石案被移交到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案由于事涉證監會發行部門,外界普遍猜測與證券發行體制及眾所周知的公司上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當行為密切相關,證監會發審委和財經公關公司一度被廣為關注。
自從王小石接受檢察機關傳訊的消息見諸全國各大報端,“王小石案”成了中國財經媒體最主要的熱門新聞之一。各種追蹤報道、分析評論層出不窮。不僅王小石本人,甚至他的相關涉案人員林碧等,也陡然間成了新聞人物。
王小石案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猜測。然而,王小石案在曝光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陷入沉寂,有關各方都對此保持沉默,所有的媒體報道中沒有任何權威機構的權威說法,司法機關也一直三緘其口。王小石案被蒙上很多神秘的面紗。
遮遮掩掩的東西,往往更有吸引力,何況王小石案被冠以中國證監會官員犯罪第一大案,而且媒體始終在王小石的名字前面冠以“中國證監會官員”的名頭。
接下來的事情就開始充滿了戲劇性色彩,先是媒體爆出同伙林碧鬧離婚導致東窗事發,緊接著又是庭審前臨時更換辯護律師,而最終出庭的竟然是號稱中國刑辨第一人的著名律師田文昌。
2005年11月8日,王小石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西中法庭開庭。上午9時55分,一名戴著黑框眼鏡的精瘦中年男子被法警帶進,他就是王小石。同時,拉王小石下水的林碧也和王小石站在一起同堂受審。這起備受關注的受賄案吸引了數十家媒體的記者,旁聽席座無虛席。
早在開庭前,為王小石做辯護的律師人選就成為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此前,王小石的辯護人是孟冰律師,王小石被羈押后,他前后四五次到看守所會見了王小石。經過對案情的全面分析,他確定了做無罪辯護的思路,甚至具體的代理詞他都準備好了。很多人認為,由孟律師出庭為王小石辯護已確定無疑。
然而,最終走向辯護席的卻是田文昌。面對這一突變,輿情不禁嘩然。在本案中,事先請孟律師辯護究竟是精心策劃釋放的“煙霧彈”,從而為田文昌出場制造轟動效應,還是王小石怕底氣不足搬來救兵,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熟悉田文昌的人都知道,這個有著“中國刑事辯護第一律師”之稱的著名律師畢業于西北政法學院,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副主任、研究生導師。1985年起從事律師工作,1995年創建京都律師事務所,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首屆十佳律師。在他家里,至今還掛著美國國家刑事辯護律師協會授予的會員證書,能夠得到終身榮譽資質的律師在中國只有田文昌一人。
在早年的公眾記憶中,田文昌更多是站在弱者這一邊,如代理天津大邱莊被害人控告禹作敏案等。而近年,他的當事人卻多是位高權重的官員,或身價億萬的老板,如原云南省省長李嘉廷、福布斯富豪楊斌等。田文昌聲名鵲起是為黑社會老大劉涌做無罪辯護,使得劉涌案出現從死刑到死緩再到死刑的一波三折,這讓田文昌在輿論的贊賞和質疑之間跌宕起伏。
庭審激辯,王小石該當何罪
檢察院是以王小石和林碧涉嫌犯介紹賄賂罪,向法院提起的訴訟。整個庭審過程中,王小石受賄期間是否在證監會工作、涉案金額的大小以及福建鳳竹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是否違規等三大焦點,得到了控辯雙方的充分剖析。
焦點一:案發期間是證監會官員嗎?
王小石自從案發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證監會的官員,實際上在1998年年底至2003年4月間,也就是整個案發期間,王小石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負責創業板的籌備工作,其工資、業績考核和工作關系均由深交所安排,后來他被調回了證監會,任證監會發行監管部發審委工作處助理調研員。正是這段經歷成為王小石的辯護律師為其辯護的一大根據。
王小石的辯護律師之一孟冰認為,王小石此案主要涉及斡旋受賄的問題,而整個案發過程中,王小石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他雖然安排了鳳竹紡織董事長陳澄清與證監會審核一處和二處兩位工作人員見面吃飯,以便提高鳳竹紡織的上市效率,但他們并不存在上下級關系,而且王小石與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并不熟悉。另外,這兩位工作人員并不是最后決定公司上市與否的發審委成員,他們的職責只是負責審核相關的法律和財務資料。
因此,田文昌認為,王小石并沒有構成我國刑法第388條規定的斡旋受賄的犯罪要件,即: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王小石并沒有構成犯罪。而北京市檢察院一分院的公訴人指出,王小石曾在證監會發審委工作處擔任副處長,并擔任過助理調研員,王小石和這兩位工作人員存在基于職權產生的影響,他受理了鳳竹紡織關于安排與證監會工作人員見面的請托,并收受了巨額款項,已經形成了犯罪事實。
王小石自己在庭審時承認,他牽線讓鳳竹紡織公司的老總和審核該公司上市的發行審核處官員認識,并收了72萬元。但是,王小石表示并不知道鳳竹紡織為什么給他這些錢。為此,公訴人在法庭上質問王小石:“俗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你想過沒有,你拿了錢,幫鳳竹紡織上市,然后導致全國的股民拿錢買了該公司的股票,你損害全國股民的利益了嗎?你這種行為正當嗎?”王小石無言以對。
王小石在隨后自行辯護中表示:“很多公司想通過我來認識發審委委員,我都拒絕了,這次也教育了我,我認為收錢是不對的。”
焦點二:鳳竹紡織上市違規嗎?
此案涉及的鳳竹紡織成為庭審的焦點之一,尤其是上市程序是否合法將直接關系到王小石是否為其謀取不當利益。
據了解,證監會曾接到關于鳳竹紡織違規上市的舉報,并派人實地調查取證,最后得出鳳竹紡織上市合法的結論。而且,根據王小石引薦給鳳竹紡織認識的證監會工作人員的證言,他們在審核鳳竹紡織上市材料的過程中,雖然發現鳳竹紡織存在資金遲緩到位、業績連續計算和家族成員關聯太多等問題,但是并不構成鳳竹紡織上市的實質性障礙。因此,鳳竹紡織上市完全符合證監會的相關規定。
焦點三:王小石受賄金額究竟有多少?
王小石涉案金額的大小也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根據王小石、林碧的供述以及公訴人的指控,王小石在介紹鳳竹紡織的老總和證監會兩工作人員認識后,分兩批利用他人的建行龍卡賬號收受了林碧提供的72.6萬元人民幣。另外,王小石對于林碧收受鳳竹紡織的140萬元款項并不知情,所以被告的辯護律師認為,兩人共謀受賄這一項罪名并不能成立。
而此前傳聞的“被告人合開公司出售名單”的傳言并沒有在法庭上提及過。在最后陳述階段,王小石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構成犯罪,但承認收受他人給予的錢款是錯誤的,應吸取教訓。林碧在最后陳述時多次哽咽,以致事先準備好的陳述意見都沒有讀完。
監管腐敗,刺破中國新股上市“潛規則”
2005年12月9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王小石案進行了一審宣判。法院以被告人王小石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12萬元。林碧犯公司人員受賄罪和介紹賄賂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10萬元。
對于這一判決結果,王小石表示不服,他當庭表示要“堅決上訴”。他說:“我不能接受這個判決結果,因為我沒有受賄,從一開始我就認為我沒有受賄。我只是幫助別人認識,別人給了我錢。”王小石在法庭宣判后表示,這個宣判結果是他所沒有預料到的,他認為法庭應該判他無罪。這一審的判決結果令王小石感到“很冤枉,很委屈”。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王小石對自己收受資金72萬元供認不諱,但卻可以公開大聲說自己沒有犯罪。不知道副處級官員王小石是見的錢太多了,還是他真的不懂法。難道在王小石的邏輯中,只要介紹企業老總和證監會的官員見個面,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拿相當于他十幾年的工資嗎?
從王小石的犯罪事實及其王小石案給證券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來看,法院判決對于王小石來說一點都不冤,甚至有投資者認為,法院對王小石的判決輕了,而應該加重處理;更有的投資者認為,不殺王小石不足以平民憤。應該說,投資者對王小石的仇恨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王小石案所暴露出來的是中國股市的一大黑幕,是中國股市新股發行上市的潛規則,而正是在這種潛規則的影響下,一大批的垃圾股被推向了市場,以致投資者損失慘重,再加上這幾年的大熊市進一步放大了投資者的投資損失,因此,新仇舊恨加在一起,投資者都把怨氣發泄在了王小石身上。但法律終究不能憑感情辦事,投資者的損失慘重也并非王小石一人所造成,所以從王小石的犯罪事實來看,法院對王小石的判決是公正的。既不像某些投資者所希望的那么重,也不像王小石自己所希望的那么輕。總之,這13年的牢獄,其教訓之深刻足以讓王小石銘記一輩子。
那么,從王小石自身的感受而言,他是否真的很冤呢?為什么王小石認為法庭應該判他無罪呢?站在王小石的立場上考慮,他之所以感到自己很冤屈,確實也有他感到冤屈的原因。這種委屈就來自于王小石所捅開的長期以來蒙在股市窗戶上的那層薄紙,使得股市潛規則露出了它的原形。
一直以來,財經公關上市是股市里的公開秘密,一些為企業上市公關的財經公關公司也因此應運而生。一家企業要想獲得上市機會,其公關是必不可少的,而公關費用,少則三、五百萬元人民幣,多則七、八百萬甚至上千萬。中國每年股市上市新股數十家,其公關費用每年累計都超過億元之巨。而在這筆巨額的公關費用之中,王小石之所得不過只有區區72.6萬元,只是其中的九牛之一毛而已,而且,王小石只不過張羅著吃了幾頓飯而已,他并不能決定企業股票發行的命運。那些掌握有生殺大權的實力派人物沒事,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偏偏自己倒霉,這就難怪王小石會覺得自己很冤屈。大巫們都平安無事,卻拿小巫來問罪,這王小石能不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嗎?這也就難怪王小石認為法庭應該判他無罪了。
王小石的邏輯很簡單,拿人錢財,替人辦事,這怎么能夠算受賄呢?頂多算個紅包而已。
拋開王小石本人的感受不說,王小石案曝光,很多媒體的矛頭直指中國證監會,雖然初看有損證券監管部門形象,其實正有利于反腐敗機制的建立。輿論良藥苦口,也是增大腐敗懲治強度的一種手段。
王小石案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新聞媒介窮追猛打,代表社會公眾嚴厲考問證券、財經公關業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地下財經公關重重黑幕也被一層一層地撥開露出了丑陋的面目。在社會公眾高度聚焦、熱切關注高潮退去、塵埃落定之后,中國公關業經過一段時間冷靜思考,公開表明態度的時候到了。
王小石的根本錯誤在于權錢結合,其實質就是依托權力假借公關為自己撈取好處的的一個典型案例。王小石案的出現暴露出了我們證券制度和機制上的嚴重缺陷,也說明我國財經公關還很不規范。所以在證券業誠懇地檢查自己的同時,公關業也應該從該案中思考。
首先是潛規則使上市企業偏離了方向。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企業上市的目的已經降低到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通過上市大把圈錢。由于企業上市關卡重重,權力失控是財經公關痼疾的根源。在企業上市過程中,證監會發審委有很大的權力,這就為權力尋租提供了條件。這就是為什么王小石張羅著吃頓飯就獲得70多萬元的報酬的原因。
我們不能僅僅把王小石案看成個案,而應該把小人物和小問題和整個制度結合起來看。我們不能一味指責中國證監會,作為企業上市審批機構,證監會官員手握重權是毫無疑問的。但不能說掌權就必然意味著腐敗,在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避免地有人掌握著這樣那樣的權力,而且這些權力甚至是生殺大權,難道掌權的就一定腐敗嗎?答案很簡單,不。
我們要針對的是王小石所揭開的公司上市的公關潛規則,以及那些把潛規則當作法定游戲規則的人。王小石就是把潛規則當作法定規則,這才是他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