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與笛子結緣
- 有緣半生
- 冕璽葉
- 3025字
- 2020-09-10 11:11:26
這是個周六,上午的最后一節課是何老師的語文課。一上課,何老師笑瞇瞇地說到:“同學們,我知道大家下午要回家探親,路途遠的同學,一吃完中午飯就踏上征程。我希望大家要上好每一節課。”
何老師沒有批評任何人,只是提出了希望。同學們都報以微笑。這堂課大家聽得十分專心。
何老師結束了自己的講課,下課鈴也同時響了。
“下課。”老師一聲令下,同學們就開始離開座位,有的就直奔食堂。因為他的家太遠,他必須抓緊一切時間。
何老師一邊整理著自己的教學用品,一邊抬起頭,一招手叫住了高波。高波立即來到何老師的面前。
“高波同學,明天是周日。同學們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了。我這里有一張文藝演出票,你去看看吧,地點在人民劇場。這是一個省級文藝演出單位的慰問演出。聽說演員們的演技都很高,平時很難看到他們的演出……”
高波十分感謝何老師的關懷。一到星期天,整個班級只有高波一個人留在校,因為他不是本地人。何老師也很關心這個身在異鄉他地的小男生,高波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優秀的學習成績讓何老師佩服。何老師曾不止一次地問自己的孩子:如果把你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你能不能又能生活又能學習好?他的孩子想了想回答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吧。”
這個回答很完美,既不是信誓旦旦,也沒有甘拜下風。
何老師說“好,有道理。”
看來,何老師真不愧為老師,他也是個教子有方的人。他的孩子也有很好的成長空間。
高波本來就是個愛好廣泛的人,能看一場高水平的文藝演出,那是求之不得。
“謝謝何老師”。
“謝謝何老師”。
“謝謝何老師”。高波一連說了三次。
何老師笑著說:“別謝了。用心看演出,你或許還會收到意外的收獲。”何老師為他給力。
何老師也屬于那種單職工家庭。老婆孩子都在農村。平時任教,也是在學校吃住。星期天到了,何老師有回農村家的機會,他要去看看孩子、看看妻子、處理處理家務,去盡丈夫、父親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天上午九點,高波來到人民劇場,找到自己的座位。距演出還有一刻鐘,劇場里早已經座無虛席。
樂曲一響,大幕拉開,報幕員登場,演出正式開始。精彩的節目一個接著一個,沒有雷同,各具特色。舞蹈、魔術、歌曲、戲劇、相聲、獨幕劇,五花八門,適合各種人的口味。
舞蹈運用的是肢體語言,肢體美、表演美、美不勝收。傳統舞、現代舞,演員用舞姿把人們帶進一個又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理想般的天地。
那個戲劇大聯唱,由國劇京劇開頭,接著便是地方戲:什么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山西梆子,什么評劇、越劇、曲劇、黃梅戲……說不清把多少個劇種串連在了一起。高波第一次知道,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劇種,那么多地方戲。自己是第一次欣賞到它的腔調,真是太優美了,太動人了,好可愛,我的國,好偉大,我的國。
那個說相聲的,說學逗唱,無一不精。他們就象一部會說話的活詞典,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歷史典故雙手呈現在你的面前。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高波知道演員們的辛苦。好演員沒有一個人偷懶。高波曾聽過演員談練功:一天不練功,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功,觀眾知道。所以,演員們練功那都是自覺自愿,天天堅持,他們要對得起觀眾,要對得起自己的職業。觀眾的掌聲是演員用汗水換來的,是對演員勞動付出的肯定。這里沒有捷徑可走,更沒有投機取巧的成份。
高波很善于聯想。我們學生要象演員那樣,自覺天天練,就能學好。學生要象個相聲演員那樣,門門功課精通,那是基本功……
這一場演出,觀眾的掌聲連著掌聲,笑聲連著笑聲。臺上臺下情緒昂奮,還常常形成互動。高波是第一次看到這么精彩的節目演出。
何老師說得一點都不錯,真是一場高水平的演出。高波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處在興奮狀態。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就過去了。
這場演出的壓軸節目是笛子獨奏。一個小男演員笛子獨奏的技巧讓人拍手稱快:吐音、打音、滑音、顫音……緊緊勾住了每一個觀眾的心。觀眾隨著笛聲,領略草原風光,游覽天下名勝。
這笛聲把一場精彩的演出,再一次推向高潮。這笛聲引來了全場狂風暴雨般的掌聲。全場觀眾幾乎都站了起來鼓掌,掌聲讓他一連演奏了三支曲子,掌聲讓他一連謝幕五次……
高波的心,被這悠揚動聽的笛聲所吸引。觀眾都開始散場了,他還坐在那里一動不動,還沉浸在誘人的笛聲里。
音樂王老師曾經說過:音樂不分種族、音樂不分語言、音樂沒有國界,音樂為天下人所共享。他還說過,一個人不會唱歌,就象鮮花沒有香味。
這話說得何等精彩。一朵鮮花只有色香味俱全,才引人入勝。每個人都應象一朵鮮花為這個社會增光添彩,才不枉為人一生。換句話說,人想讓自己的生活精彩,
就要與音樂結緣。樂曲是無言的力量。
在冷兵器時代,西方國家兩軍對壘,曾用樂器伴奏,為戰場上的士兵沖鋒鼓勁。我們的國家也是一樣,宋朝女將軍梁紅玉,親手掄起戰鼓,鼓舞士兵英勇殺敵。士兵看到自己的女將軍親掄戰鼓,士氣倍增。梁紅玉抗金兵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家喻戶曉。
樂器奏出的樂章,是另一種語言。它不需要翻譯,它能跨越文字、語言的界限,實現互通。
竹笛,恐怕是樂器家族中最最普通的成員。它相貌不揚,身材瘦小,平日,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它張開口,既能高亢有力,又能婉轉悠揚,表達人們不同的心聲。其貌不揚的它,同樣能讓鮮花芳香無比。
上午看完演出。下午,高波就跑到樂器店里買了一支竹笛。雖然只用了三角錢,那可是他兩天的生活費。
音樂王老師,曾講過各種樂器的構造和演奏常識。當時,高波都沒有太往心里去。但有一句話,他卻記得十分清楚。
“千日管子百日笙,笛子只要一五更。”
笛子這種樂曲,既廉價又好學,何樂而不為?特別是在這個另一種方言土語的環境里,他感到寂寞,他要用笛子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抒發自己的胸懷。
那位笛子演員,就是他心目中的偶像。那悠揚的笛聲,就是他追求的目標。他一閉眼,那笛聲就在耳邊回響。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就一定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高波知道,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門門功課優秀那是必須。業余時間,他再也不會感到寂寞,再也不覺得漫長,因為學吹笛子,反而覺得時間過得太快。
開始,吹不出音,氣不夠用,手指也不聽使喚……從來不服輸的高波,堅決要攻下這個難關。走著路,他都可以練指法、練口風、練運氣這些基本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后,他得笛子吹出了調、吹成了曲。音樂王老師聽了他的笛聲,笑著幽默地說:
“高波,沒想到你還真會吹、也真能吹。你是無師自通。我原來老認為你缺少音樂細胞。看來是我錯了。”
他接著又給高波講了低、中、高音,笛子的指法……
老師,從來就是無私的,從來就是傳道解惑。王老師無愧于這個偉大光榮的稱號。高波感謝音樂王老師的親切指導。
王老師的話,也讓高波想起了初一時的那堂音樂課。老師讓他把剛教的幾句歌唱一遍,有心里障礙的他,一張口就跑了調。這一下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
從此,他再也不敢開口唱歌。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不會唱歌。因為地域方言不同,同學們都叫他“小侉子”。這給他的心里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他們誰都不知道,在家鄉,高波是個曲不離口的人。他不光會唱歌,還會唱地方戲……
高波感謝王老師的主動指教,同時,他又向老師提出了問題。
“王老師,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把笛子吹成這個樣子。你說笛子只要‘一五更’。我這個‘五更’是不是太長了?”
“不長,不長”。王老師給予肯定。
“在我遇到的學生當中,你算是學習樂曲最快的學生。”
王老師忽然來了個幽默:“月球上的一晝夜就是地球上的27.3天,一夜就相當于地球的13天多。據科學家們說:宇宙中有個星球,他的一夜就是地球上的半年。你說,這“一五更”的標準,怎么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