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產業轉移,加強頂層設計引導保障轉移

在實際工作中,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營商環境較東部地區仍處于劣勢地位,部分地區破壞公平競爭環境的現象仍然存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各地存在各自為政,協調工作難度大、利益共享機制難實現等現象,區域協同發展實施不易。純靠市場來實現產業轉移難度非常大,需要政府這只“有力的手”,保障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公共服務的便利共享、市場的統一開放、要素的自由流動、人才和科研資源的暢通流動、各類規則標準的相互認可等,一盤棋整體謀劃,自上而下統一部署、統一協調、有序開展。為此,課題組在優化營商環境和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方面總結了部分地區好的經驗、做法和模式供參考借鑒。

(一)優化營商環境“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近幾年來,我國各省區市都在不斷優化投資營商環境,以最大誠意堅定企業投資信心,吸引產業入駐園區,“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正如上海市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指出的,要秉持新發展理念,“以優化營商環境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完整性對沖全球產業變局的不確定性,以制度供給的精準性對沖市場觀望的不確定性。”

河北省廊坊市為切實保障項目工作有序銜接、高效推進,全市圍繞項目建設實際需要量身定制“服務包”,提供“管家式”服務。全市每一個重大項目都已確定了一名聯系服務的市縣領導,成立一套工作專班,以高質量服務保障項目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第一時間”解決。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深化重點項目建設審批服務“一次性蓋章匯”改革,積極探索“零跑腿、零接觸、零付費”審批方式和“預審代辦制”,全面落實“證照分離”“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下放43項縣級管理權限到東安經濟開發區,基本實現“園區事物、園區辦結”。

在廣東,惠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將2019年定為“項目投產見效年”,把推動項目建設作為首要工作,通過園區各項目“首席服務官”認真開展督導服務,堅持一線工作法,真正落實“掛圖作戰”“代辦制”“包辦制”等一站式服務方式,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試行“先建后驗”,項目審批時間縮短70%以上;“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政務改革將企業設立審批時間從7個工作日減至1~2個工作日;不動產抵押權變更登記改革方便銀企開展無還本續貸,切實緩解企業融資難題,等等。

上海市于2020年1月2日召開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公布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改革3.0版方案,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并提供一攬子制度供給(參見專欄2-3)。

專欄2-3 上海市各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2020年1月2日,新年首個工作日,上海市嘉定區在全市率先推出產業項目審批節點“流程圖”。該區行政服務中心整合資源,形成項目全流程事項,從土地儲備計劃環節到不動產登記環節,圍繞25個主要審批節點編制產業項目“流程圖”,在產業項目服務信息系統及配套APP上實現同步的“可視化”,做到“問題早發現、難點早提醒”。同時,拓展系統的分析研判功能,定期對項目推進情況進行分析。為在提速增效中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從被動解決企業訴求,到主動服務、為企業解憂,嘉定區在原有招商員和行政審批代辦員的基礎上,新增審批服務的“跟蹤員”和“協調員”。他們在產業項目落地全流程中帶動企業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跑出最佳狀態”:如果跟蹤員和協調員在產業項目全流程服務信息系統中發現,自己所跟蹤服務的項目在相關審批節點上遇到“黃燈預警”,提示已經接近審批時限,需要第一時間聯系相關部門,問明情況,加強協調,加快辦理。同時,針對項目后續辦理環節,提前告知企業所需材料。

普陀區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投資促進工作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及《普陀區深化營商環境改革行動方案》,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最新舉措,其中包括梳理落地一批“一件事”政務服務事項,推動跨部門、跨層級的業務流程優化,推廣“不見面”全程電子化登記,在全市率先試點拓展全程電子化登記事項等。

虹口區發布了“加強投資促進工作”26條措施,明確了在完善投資促進體系方面,虹口區四部門領導將與各投資服務分中心建立結對機制,各產業部門主動對接,安排專人抓落實,及時反饋辦理進度。同時,將進一步優化“1+4+4”招商服務模式,區投資促進辦公室(簡稱投促辦)、各產業部門、投資服務分中心和功能類國企各司其職,不斷延伸招商信息觸角,形成反應靈敏、行動高效的精細化招商信息感知網絡。首次建立了區級“首談”報備制度,即各產業部門、招商服務主體接洽重大項目后必須第一時間向區投促辦報備,形成重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以及重點項目綜合協調機制,形成首談為主、各方配合的招商合力。也將著力打造重點招商項目庫,加強對招商引資信息資料的收集分析,結合區重點產業導向和發展實際,每年形成重點招商項目庫,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精準招商活動。

普陀區則首創政府班子聯系產業推進招商引資工作機制,以項目小組形式按產業牽頭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普陀區調整和完善區投資促進工作領導機制,一批區領導將“掛帥”又“親征”,區長被任命為投資促進領導小組組長,全區成立7個招商小組,由區長或副區長任組長,相關產業部門負責人任副組長,對接聯系的產業和企業,對項目引進中的問題親自協調,對企業運營中遇到的問題親自解決。

(二)由國家統一規劃引導協調落實推進的京津冀模式

產業轉移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單純靠市場來實現產業轉移難度非常大,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各方面差距較大,要開展產業轉移,推動區域形成協調發展格局,需要一系列的前提和保障,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公共服務的便利共享、市場的統一開放、要素的自由流動、人才和科研資源的暢通流動、各類規則標準的相互認可等。因此縱觀產業轉移開展較好的大部分地區都需要政府這只“有力的手”,需要政府著眼于一盤棋整體謀劃,自上而下統一部署、統一協調、有序開展。如京津冀模式就是探索實踐較好的案例,京津冀模式的成功為類似區域協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也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付諸實施。

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無論是非首都功能疏解,還是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其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是破局之招。為推動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文件,為京津冀產業轉移提供政策指導。宏觀層面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京津冀三地政府發布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為京津冀地區產業升級轉移,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提供了宏觀指導。在《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的基礎上,京津冀三地政府聯合發布了《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等文件,從平臺建設、稅收分配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京津冀產業轉移機制設計。在工作落實層面上,三地負責產業轉移推動工作的政府部門也通過聯合編制產業規劃、產業準入目錄和負面清單等方式,推動相關產業有效轉移和轉型升級。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京津冀產業轉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與首都功能不相適應的產業得到有序疏解,三地產業空間布局逐步清晰、分工日趨合理,京津冀企業間合作積極主動性明顯增強,政府間合作更加理性務實,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形成了有效合力。

(三)地方與部委合作針對性開展產業轉移對接活動

自2010年開始,河南省鄭州市開始舉辦每兩年一次的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該轉移系列對接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全國首次由部、省合作共同組織的產業轉移盛會。2014年活動又增加了河北、山西、內蒙古、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等省區,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區域產業對接平臺。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自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五屆,促成了一大批產業合作項目、達成了一系列技術轉移協議。在前五屆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中,納入河南省產業轉移管理平臺的產業轉移合作項目累計有2366個、簽訂技術轉移合作協議650份、區域或行業戰略合作協議24份,簽約投資總額9670億元,實際利用省外資金4809億元。

2019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聯合舉辦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精準對接現場會,24個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8個國家級新區、10個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區和部分央企、民營企業、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參加。此次會議上共有總投資1152億元的78個產業轉移項目集中簽約。從項目領域看,既有汽車零部件、建材、化工、家電等傳統制造業領域,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農業、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從項目地區看,東部地區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推進產業轉移,長三角區域轉移項目39個,總投資517億元;珠三角區域轉移項目25個,總投資464億元。中部地區積極承接,如安徽省承接項目20個,總投資212億元;湖南省承接項目11個,總投資276億元,其中湘粵食品加工產業園打造集食品生產研發及原輔材料、物流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完整的產業園,總投資100億元,成為簽約項目中單個項目投資額最大的項目。

(四)省內一體化轉移合作模式進一步加強

廣東省早在2008年就實施了“雙轉移”(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戰略,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有序轉移、集聚發展,通過“騰籠換鳥”為珠三角發展高端產業騰出空間。如今,粵東西北地區12市及江門市、肇慶市、惠州市已規劃建設省產業園93個,作為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載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10年間,省產業園的園區工業總產值從302.66億元增長到8979億元,增長了近30倍。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揭牌,標志著深汕特別合作區邁入由深圳直接管理的全新階段,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成為深圳第“10+1”區(深圳10個區和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這也標志著廣東省內產業轉移又探索了一種新的模式。

2019年3月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布《深汕特別合作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明確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經濟社會事務由深圳全面主導,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全年實地考察企業100家,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0個以上,儲備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10個。加快臨港產業向深圳港小漠港區集聚,為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支撐地。2020年要狠抓產業項目落地投產,實施“產業項目投產增效攻堅行動”,推動三方無人船等34個項目竣工投產,重點推動深汕科技生態園、銳博特創新基地、工業互聯網制造業創新基地開工建設。加快時尚品牌產業園、深汕灣科技城全面投入運營。2020年,該區還將研究出臺《深汕特別合作區支持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深汕特別合作區科技型企業扶持政策》,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構造產業大平臺,制定“總部+基地”政策,發展總部經濟,吸引1~2家企業在深汕合作區設立區域性總部,爭取深圳承接的1~2個國家級重大項目落戶深汕特別合作區。

江蘇省南京市將園區進行整合,成立統一的領導小組,對全市園區實施統一的品牌化管理模式,建立全市跨區域產業發展利益分享機制,抱團合作、聯動發展。2018年11月,南京市按照“一區多園”發展思路,將全市83個科技園區整合為15個高新園區。提出“1+N”園區發展模式,下一步將成立“南京高新區發展領導小組”,實體化運作,對全市15個高新園區實施統一的品牌化管理,統籌推動各園區創新協調發展,對外統稱“南京高新區”。2018年年底,南京市出臺《推進高新園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將設立一系列伙伴園區,僅2019年上半年,全市高新區就設立了8對伙伴園區,通過創新項目利益分享,探索“科技孵化在城區、產業轉移在郊區”的跨區域聯動發展模式。“建立伙伴園區,其實就是為了打破邊界效應,實現園區優勢互補。”2019年5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全市跨區域產業發展利益分享機制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合作中各園區資源分配,考核權重、比例,以及引進項目所屬、稅收分配、服務等事項,有效避免惡性競爭。

(本章由張魯生負責編寫)

[1] 書中“省區市”特指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省市”特指省和直轄市,“省區”特指省和自治區。

[2] 全國各省區市及部分城市全稱與簡稱一覽表參見附錄A。

[3]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各級政府批準成立的科技工業園區,本書中簡稱高新區。

[4] 注:僅列出主要行業,同一年份各行業所占比重相加不等于100%。

[5] 1畝≈666.67平方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彭州市| 邯郸市| 乡城县| 温州市| 南华县| 理塘县| 和田县| 友谊县| 富源县| 松滋市| 琼结县| 承德县| 谷城县| 财经| 辽宁省| 长汀县| 龙陵县| 清新县| 凯里市| 金川县| 泰顺县| 大宁县| 肇庆市| 闵行区| 射洪县| 卓尼县| 新安县| 镇雄县| 赤峰市| 武宣县| 揭阳市| 阳春市| 福清市| 奉新县| 冷水江市| 定襄县| 南康市| 虎林市| 甘孜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