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轉移年度報告(2019—2020)
-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編
- 5026字
- 2020-11-24 12:55:39
一、東部地區轉型升級效果顯著,其他地區承接轉移進入新階段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我國四大板塊各省區市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持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以傳統加工制造業的產業轉移為重要內容,加快“騰籠換鳥”、實施疏解促提升,積極承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有利政策不斷的大環境下,各省區市立足既有產業、優勢資源和區位條件等,聚焦細分領域,注重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有序承接東部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地區生產總值,東部地區仍占據半壁江山,中西部地區占比不斷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85333億元,比上年增長約7.8%。從地區生產總值占比看,東部地區地區生產總值仍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2019年為51.88%(見表2-1)。中部地區的全國占比持續穩步提升,2019年達到22.20%,較2015年占比增加約2個百分點。近年來,西部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所占比重波動起伏,2017年降至19.90%,2018年和2019年有所回升,2019年占比達到20.82%。東北地區延續了占比下滑走勢,2019年占比降至5.10%。
表2-1 我國四大板塊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

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看,中西部地區快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2019年我國經濟增速下降。東部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2016年達到高點9.97%,2019年回落至7.30%(見表2-2)。中部地區近些年增長速度較快,地區生產總值增速2018年達到13.87%,2019年回落至8.84%。西部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有波動,2018年增長速度最快達到12.22%,2019年回落至8.47%。東北地區增速低于其他地區。
表2-2 我國四大板塊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

從工業增加值看,2019年全年全國工業增加值317109億元,比上年增長5.7%。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仍占一半,中西部地區占比份額加大。2018年東部地區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為54.01%,比2017年略有回落,但占比仍超過全國一半。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2018年繼續提升,地區工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都略高于2017年,占比下滑態勢得以緩解。但是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僅為5.55%(見表2-3),反映出東北地區在工業經濟發展方面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仍然明顯。
表2-3 我國四大板塊的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根據《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0874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51478億元,增長5.4%。2018年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了9.93%。但是,投資增速的區域分化程度仍然較大。中部地區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9.05%,遠高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增速由負轉正,達到6.05%,高于西部地區。從各板塊占比看,中部地區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持續增長,占比達到33.88%,其他三個板塊略有回落,但東部地區占比仍達45.44%(見表2-4和表2-5)。
表2-4 我國四大板塊的地區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表2-5 我國四大板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在全國占比(%)

從貨物出口情況看,2019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15505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出口172342億元,增長5.0%;進口143162億元,增長1.6%。2018年東部地區貨物出口占比略有下降,但占比全國仍超過八成。中西部地區貨物出口占比全國近三年不斷提高,占比全國都超過8%(見表2-6)。
表2-6 我國四大板塊貨物出口全國占比(%)

2019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簡稱研發經費)支出21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5%,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9%。2018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全國占比穩步提升。四大板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長速度差異較大,中西部地區研發經費支出增速快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其中,中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同比增長最快,達到13.55%。西部地區增速達到9.05%。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速低于2017年,為6.72%。東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速為負數。從占比看,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全國占比不斷提高,中部地區占比接近20%,西部地區超過10%,東部地區占比超六成(見表2-7和表2-8)。
表2-7 我國四大板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速(%)

表2-8 我國四大板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全國占比(%)

東部地區“騰籠換鳥”成效凸顯,發展規模和質量高于其他地區。從發展規模看,廣東省[2]和江蘇省的地區生產總值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區市,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均超過9萬億元,占比全國均超過10%,山東省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約7.65萬億元,占比全國也超過了8%。從發展質量看,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2018年超過2000億元,占比全國為15.63%。福建省、廣東省、浙江省等地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同比增長10%以上。從經濟結構看,北京市和上海市三次產業構成中第三產業分別為80.98%和69.9%,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北京市聚焦服務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以科技創新全面帶動經濟向高精尖產業轉型發展,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從“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創造”的轉變。廣東省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實施“強核工程”“立柱工程”“強鏈工程”“優化布局工程”“品質工程”“培土工程”等六大工程,突破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并發布《廣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要打造汽車、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兩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等目標。江蘇省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2.8%和44.4%。大力實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計劃,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142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973家、比上年增加250家。山東省全面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對新舊動能轉換形成了30多個規劃、100多項具體行動方案的規劃體系。2019年10月起《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正式施行。
中部地區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我國新的發展加速地帶,崛起工作更上一層樓。中部地區無論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出口貨物還是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等各項指標增速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安徽省和湖北省表現搶眼,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在11%左右。2019年湖北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人均超過1.1萬美元。我國首款64層三維閃存芯片在武漢量產;漢十(武漢-十堰)高鐵通車運營;“華星光電t4項目”“京東方10.5代線項目”“小米武漢總部項目”“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項目”等370個重大產業項目建成運營。2019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資金逾萬億元;全省億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資項目5295個,實際到位資金12537.2億元,同比增長5%;全年新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240個,實際到位資金3086.6億元,同比增長19.4%。經濟體量排位第一的河南省近幾年表現較平淡,2018年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3.4%;2019年河南省加快關停和淘汰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湖南省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飛速增長,分別增長120%和105.8%;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2014年11月在湖南大學正式運營,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近年來獲得多項國家級獎勵,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74個。江西省近幾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斷加大,2018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速達到20.8%,遠超全國平均13個百分;2019年江西省智能制造“萬千百十”工程提前完成,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5%,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6.1%和21.2%,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2019年江西省加快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稀土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共建。2019年山西省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加快,退出鋼鐵產能175萬噸,關停淘汰焦炭產能1192萬噸,全力實施百項工業轉型升級項目。
西部地區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地區間承接產業轉移差別大,部分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拉大。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2019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
整體看,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快,其中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陜西省發展表現突出。貴州省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增速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該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透露,2019年1—7月,貴州省重大工業項目完成投資477.69億元,大數據領域完成投資58.51億元。5月,貴州省與福建省、廣東省、江蘇省共同探索建立數據合作機制,打造跨省域大數據戰略合作示范區。成都市作為四川省發展的核心區域,近幾年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企業,2019年上半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高新區[3]累計實際到位內資349.51億元,利用外資實際到位15.86億美元,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21個,其中世界500強項目6個,中國500強項目1個。截至2019年6月底,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域內投資或生產的企業數量達128家。其中,投資額1億元以上的項目達72個。重慶市經濟支柱之一的電子信息產業,最初只是代工生產,隨著數百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相關企業陸續落戶重慶,筆記本電腦的42種零部件已基本實現本地配套,也推動著電子信息產業向“芯、屏、器、核”多終端體系方向發展。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透露,2019年前4個月,重慶市工業招商引資方面新簽訂正式合同項目207個,合同金額總投資1141.08億元。在這207個項目中,10億元以上項目有24個,合同金額809.9億元,同比增長3.6%。“這些新項目主要分布在電子、汽車和軟件等重點行業。”陜西省積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2019年303個新增產能項目投產達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百度云計算中心、華為中國區運營商總部等項目落戶,與深圳寶德公司合作,在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年產個人計算機15萬臺、服務器2萬臺的生產基地,電子信息領域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但是西部地區的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增長速度有時低于全國平均增速,這些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基礎交通設施不暢、原有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調、產業資源依賴性較重、人力和人才缺乏,許多地區剛剛實現“脫貧”,新的經濟動能尚未啟動。這些地區正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編制現代能源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中國石化鄂爾多斯煤制烯烴項目開工建設;國家電網投資集團烏蘭察布風電基地一期600萬千瓦示范項目開工建設。甘肅省2019年安排產業到戶扶持資金155.6億元,帶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種養規模迅速擴大,扶持8.28萬戶貧困群眾發展“五小”產業。廣西壯族自治區2019年高技術制造業和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5%、38%。糖、鋁等傳統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成長,輕工業振興取得突破。青海省是我國生態功能區保護最多的省份,該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打造“生態、循環、數字和飛地”四種經濟形態為引領的經濟轉型發展新格局。寧夏回族自治區2019年整治“散亂污”企業425家,淘汰落后產能409萬噸,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22家,新能源裝機突破2000萬千瓦,2020年年初研究出臺有關工業經濟穩增長的政策文件,涉及降低用電成本、穩住有效投資、保障要素供應、加大資金引導、優化發展環境、穩定發展預期等多個方面。
東北地區經濟開始恢復性增長,遼寧省領先于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東北地區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與前幾年遭遇“寒冬”相比,東北地區經濟已走出了最困難的階段。近年來,東北地區一批新產業、新動能加速成長。2018年以來,德國寶馬集團增資30億歐元在沈陽新建工廠,大連英特爾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產,一汽大眾奧迪Q工廠一期工程在長春建成投產,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攜手中國企業共同投資超100億美元在盤錦市建設超千萬噸級煉化基地,恒大集團、京東集團、阿里巴巴集團紛紛在東北投資新建或擴建大型項目。遼寧省商務廳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前5個月,遼寧省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931.7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實際到位內資1845.1億元,同比增長14.5%;注冊資本項下實際利用外資8.1億美元,同比增長19.3%。在引進外資中,2019年1—5月,遼寧省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0家,同比增長28.5%。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6.3億美元,同比增長47.3%。在實際到位內資中,續建項目成為引資主力。2019年前5個月,遼寧全省引進國內資金項目1008個,其中續建項目667個,到位資金1453.7億元,占到位內資總額的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