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海關信息化發展概況

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海關總署全力推進 H2018工程建設,圓滿完成關檢融合信息化保障,保證了關檢業務平穩、有序過渡;同時,大力推進智能審圖實用化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積極開展“互聯網+海關”一體化網上辦事平臺建設,扎實做好海關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系統安全運行,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全力做好關檢融合信息化保障】

2017年6月,海關總署批準啟動H2018工程建設。2018年4月,根據國家機構改革工作任務,將關檢融合信息化保障工作統一納入H2018工程建設,并作為工程建設的主線推進,截至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設。

(一)關檢融合項目

關檢融合項目有力保障了關檢融合實現“五個統一”。一是統一申報單證。2018年6月1 日取消通關單。2018年8月1日,按照“依法依規、去繁就簡”的原則,對報關單、報檢單進行優化,實現整合申報。二是統一風險研判。建設了新一代海關風險作業系統,融合關檢風險規則,統一加載、統一研判。三是統一指令下達。整合關檢查驗表單和查驗項目,實現查驗指令的統一下達和自動派單。四是統一現場執法。完成貨物、運輸工具、監管場所、輻射探測、跨境、旅客、行郵、快件8個業務領域“查檢合一”,建設了現場綜合業務崗功能。五是統一作業系統。以大數據為核心,基于“大平臺+微服務”,融合關檢業務系統技術架構,建設了H2018新一代海關通關管理系統1.0版。

(二)智能審圖實用化項目

智能審圖實用化項目通過結合機器學習與專家經驗構建計算機算法模型,自動識別海關非侵入查驗設備(H986大型集裝箱檢查設備、X光集裝箱檢查設備、CT物品檢查設備)掃描識別的敏感商品或違禁商品。經過雙百日攻關、中期試點、全面推廣3階段,實現了智能審圖的核心技術和實用成效雙突破,在打擊貨物夾藏及查獲槍支、槍支零部件、毒品、象牙等違禁品方面成果顯著。智能審圖是首個將海關監管業務與人工智能技術完美結合的項目,已成為中國海關一張亮麗的名片。

(三)大數據應用項目

在加強數據治理方面,海關總署構建海關大數據資源池,生成主題庫、特征庫等高價值信息并提供數據服務,有力支持了風控中心、稅管中心、情報挖掘、監督執紀、全景展示等應用。在數據資源池建設及治理方面,采集了涵蓋業務執法、行政辦公等領域的4900余張數據表、678.14億條數據記錄,數據總量達10.7TB;獲取外部交換數據6.16億條;采集非結構化數據70.7TB。在大數據平臺與服務建設方面,實現三地(北京、上海、廣州)兩平臺(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大數據云平臺)大數據資源統一管理;建設了11個主題庫,生成四大知識庫,開發488個業務指標,發布19項大數據應用服務;引入流計算技術、規則引擎技術及智能研判工具,有力支撐了風控中心、稅管中心運行;建設并推廣全國海關大數據通用分析平臺(云擎)。

【扎實推進基礎環境建設】

(一)應用業務系統建設

按照國務院要求,海關總署大力推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工作。充分利用“金關工程二期”建設的應用基礎平臺,大力推進信息系統清理、整合、共享,將原來分散、獨立的信息化應用系統整合為6個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大系統”。2018年,海關總署組織開展全國海關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大檢查,并指導各海關單位做好相關整改工作;組織完成海關總署、直屬海關兩級系統整合清理和規范命名,完成46個署級應用項目、437個關級應用項目的下線工作;完善“互聯網+海關”一體化平臺,實現對外服務信息系統統一入口。

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海關應用系統建設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建設H2018工程,通過工程建設重點推進關檢業務融合、信息系統融合;二是重點推進海關“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2019年6月率先實現了與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的數據對接,首批接入海關進出口企業信息70余萬條;三是推廣應用“金關工程二期”業務系統,應用好“金關工程二期”建設成果。

(二)行業門戶網站

2018年,海關總署積極推進機構改革期間門戶網站內容和服務的整合工作,以“集中展現、全面清晰、方便查找”為目標,快速融合,服務不斷,及時上線了包括檢驗檢疫職能信息內容的新海關網站。新海關網站以人性化服務特色為宗旨,從便于用戶使用的角度進行設計,具有信息公開、在線辦事、網上查詢、互動交流等功能,力爭滿足用戶信息獲取和辦事需求。

2019年,根據國家最新要求,圍繞公眾和企業迫切需求,結合海關實際,海關總署調整修訂網站的欄目體系設計規則,加強網站內容資源建設,重構欄目框架,明確欄目框架體系,規范信息資源的內容組成、元數據標準及形式、更新頻率、保障單位、保障方式等,建立健全“共同辦站”機制,提升政府網站服務能力和影響力;堅持開放融合、創新驅動,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構建可靈活擴展的網站架構,創新服務模式,努力打造智慧型海關網站。

(三)網絡與信息安全

一是啟動安全大數據治理項目,將安全數據納入海關大數據治理框架。通過安全大數據治理一期項目建設,形成海關安全數據治理方案,梳理安全數據資源目錄,初步完成安全數據入庫,搭建了安全數據治理平臺,建設了異常網絡流量分析模型、僵尸網絡行為特征檢測模型和高級持續性攻擊識別模型,提升了海關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和安全大數據分析能力。

二是開展網絡安全攻防專項工作,進一步提高海關網絡安全攻防和應急處置能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網絡安全保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檢驗了全國海關網絡安全監測發現、安全防護、應急處置工作水平,積累了網絡攻防實戰經驗,提升了網絡安全隊伍實戰能力,及時發現并整改海關網絡安全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隱患,排查化解海關網絡安全領域重大風險。

三是為適應機構改革后的新情況,開展海關與原檢驗檢疫網絡互通及整合工作;實現了海關總署與原質檢總局、各直屬海關與原檢驗檢疫直屬局間網絡及視頻會議互通。在網絡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通過海關網絡延伸和設備重新入網,實現了機構改革后海關網絡的整合。

四是開展海關管理網、運行網融合項目建設。在現有海關網絡架構上實現了海關管理網、運行網融合,建設成為新一代海關業務網。兩網融合建設,極大地簡化了海關網絡系統復雜度,使得跨網項目的IT硬件設備投入大幅縮減,從海關管理網、運行網各1套設備降低為單套設備,簡化了跨網項目上線流程,有效解決了應用項目上線周期長、環節多、應用效率低、系統故障排查及日常運維難度大等問題。

(四)標準化建設

海關總署組織重構了《海關信息化標準體系》,印發了《海關信息技術標準化管理辦法》,建立了海關信息技術標準化運行機制,提出了海關總署信息化標準化系統需求;發布了《海關視頻監控系統技術規范》《海關信息化術語》《海關信息系統機房建設規范》等信息化領域的行業標準。同時,為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關信息化標準的融合發展,成立了海關信息標準化創新實驗室,開展了標準化建設研究。

【深化“互聯網+海關”應用,切實做到利企便民】

積極推進“互聯網+海關”一體化網上辦事平臺建設。2018年年底,海關公布的服務事項均可網上辦理,網上可辦率達100%。海關專用繳款書企業自主打印、保證保險聯網核查等改革措施受到企業廣泛好評,提升了海關行政效能和用戶獲得感。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全力推進海關政務平臺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對接工作。2019年3月,率先開通國家政務平臺海關旗艦店,并接入海關門戶應用服務;2019年5月,完成移動應用服務接入、服務事項庫梳理和發布、行政許可服務事項數據匯聚、統一身份認證、運維保障體系等對接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霍州市| 通海县| 南岸区| 伊宁市| 阿巴嘎旗| 北川| 额尔古纳市| 桦川县| 延长县| 海原县| 肃南| 都昌县| 宝山区| 邢台县| 永善县| 鄂州市| 栾川县| 丰顺县| 黄山市| 西丰县| 望谟县| 富平县| 左云县| 康乐县| 清新县| 阜南县| 靖远县| 天全县| 于都县| 潞西市| 武陟县| 长汀县| 酉阳| 新昌县| 贵德县| 永靖县| 麻栗坡县| 宜兰市| 松原市|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