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息化年鑒2019—2020
-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 8061字
- 2020-11-21 19:28:03
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電子商務領域全面貫徹落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部署,積極投身扶貧攻堅戰和“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數字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電子商務將進一步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情況】
2018年,數字經濟引領中國電子商務穩步增長,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1.63萬億元,完成《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2020年預期目標的83%;網上零售額達9.01萬億元,完成預期目標的90%。
(一)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1.63萬億元,同比增長8.5%;全國網上零售額達90065億元,比2017年增長23.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70198億元,同比增長25.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8.4%,比2017年提高3.4個百分點。
(二)電子商務服務業市場規模穩步增長
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服務業繼續保持穩增長,市場規模再上新臺階,全年電子商務服務業營收規模達35162億元,同比增長20.3%。電商交易平臺服務營收規模增速強勢反彈,營業額達6626億元,增速為31.8%;支撐服務領域的電子支付、電商物流、信息技術服務等市場營收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營業額達13006億元,增速為16.1%;衍生服務領域業務規模持續增長,營業額達15530億元,增速為19.5%。
(三)農村網絡零售和跨境電商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農村電子商務步入新一輪創新增長空間。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305億元,同比增長33.8%,農村電商迅猛發展。2018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與跨境電子商務逐步形成相互促進作用。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8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為1347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出口額為561.2億元,同比增長67%;進口額為785.8億元,同比增長39.8%。
(四)電子商務成為就業的重要領域
據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測算,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4700萬人。其中,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在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崗位中,約10個崗位來自平臺企業。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預測,2025年共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億人,其中全職參與人員約2000萬人。
(五)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持續高速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2018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絡支付業務共105306.10億筆,金額達208.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05%和45.23%。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特點】
在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驅動下,中國穩居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并正在與全球電子商務形成聯動發展態勢。
(一)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驅動電子商務中高速增長
數字技術提升網絡零售運營水平。
一方面,2018年線上線下融合形成的新業態發展迅猛,龍頭企業線上訂單占比達40%~60%,且處于持續上升趨勢。該類模式得益于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設備的完美結合,優化配置人、貨、場三要素,數字化監控系統、智能貨架系統、懸掛鏈系統、VR/AR導航等數字技術得到了有效應用,全數字化供應、銷售、物流過程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另一方面,2018年“雙十一”促銷期間,物流企業高效率地完成了全國主要電子商務企業所產生的13.52億件快遞物流訂單。在“智慧倉庫”中,智能技術可以做到3分鐘從百萬件商品中揀選完成一個包裹;依托電子面單,包裹自動化分揀成為快遞業標配;在大數據指導下的分布式倉儲、自動分揀、無人配送等智能技術運用于物流行業的各個環節,大幅提高了物流、倉儲等環節的工作效率,數字技術推動電子商務物流加速進入智能時代。
社交網絡激活電子商務消費潛力。多種互聯網社交平臺在不斷更新人們的社會生活及交流方式。相關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約為10.8億人;抖音的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5億人。社交方式的演變是激發、擴大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社交網絡中,商家之間、用戶之間、商家與用戶之間產生了多節點、高效交流,有效激活了電子商務消費潛力。有關調研顯示,72%的消費者購物欲望來自微信朋友圈與社交聊天,75%的消費者表示朋友是購物欲望的催化劑。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下屬機構估測,2018年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達到11397.78億元,較2017年增長66.73%,成為支撐電子商務持續增長的連續性動力。
政府提供精細化的公共服務。商務部全面推進與地方商務主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將涉及內貿、外貿、外資、“走出去”等領域32項垂直管理業務應用中4700多個信息項的數據信息與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共享。開展電商大數據部省共建共享,向首批12個省市共享網絡零售主要數據和電子商務主體信息,編寫月、季、年度系列監測分析報告,指導行業健康發展。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引領新經濟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據統計,100個示范基地共入駐電商企業39189家,從業人員達91萬人,孵化創新企業7439家,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6萬億元,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12.3%。
(二)跨境電商助推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
跨境電商模式不斷豐富創新。2018年,國務院同意在22個城市設立第三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前兩批13個綜合試驗區已帶動106個產業園區、上萬家企業轉型升級,在近40個國家建設數百個海外倉,1/3以上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貿易暢通的重要節點。跨境電子商務加速作用于傳統產業,著力于營銷、交易、交付等多個外貿環節的在線化、數字化,創新和豐富了外貿進出口渠道。基于全球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及供求信息平臺,構建了跨境電子商務營銷渠道;基于全球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構建了在線銷售、采購及消費渠道;基于物流及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構建了提高中小企業外貿經營效率的在線交付及供應鏈金融服務渠道。在此作用下,除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及俄羅斯等跨境電子商務重點市場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發展熱點,南美、東南亞、非洲、中東迅速成為跨境電子商務新興市場。
品牌品質商品加快雙向互動。渠道變革正在帶動產業鏈的優化與重構,中小企業及各國品牌企業獲得了新的全球化發展機遇。品牌出海持續加強。2018年,天貓“雙十一”當日跨境出口銷售額排名前5位的品牌為小米、美的、海爾、華為、格力國產手機及家電品牌。跨境電子商務正在全球興起,正在發揮擴大企業品牌海外宣傳、提升產品溢價空間的重要作用。在引進全球優質商品、豐富境內消費市場方面,以某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龍頭平臺為例,2018年該平臺海外品牌入駐數量同比增長超過100%。4年來累計引進75個國家3900個品類近19000個海外品牌,其中8成以上是首次進入中國。
(三)電子商務助推產業數字化效果漸顯
B2B電商助推供應鏈數字化。我國B2B電子商務從供求信息服務出發,正在向整合產品、金融、物流、倉儲、加工等供應鏈資源,以及聯動上下游的方向演進。B2B平臺與10余家銀行及互聯網金融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基于上下游客戶交易數據、歷史履約記錄、物流、下游訂單、庫存等信息,為產業鏈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并通過緩解資金壓力促進交易,帶動B2B訂單和物流數據的在線化,構建供應鏈數字化運行模式,積極影響上下游企業數字化變革。2018年摩貝化學品電商、阿里巴巴等B2B業界代表均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績。
網絡零售助推制造業智能化。網絡零售的持續大規模快速發展,對制造業提出了快速反應和智能化運行需求,“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2018年,網絡零售及小額批發平臺加速推進連接和改造“工廠”。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硬件設備,從“端、邊、云”3個方面實時監控和記錄工廠員工制作進展,采集制造過程數據,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升級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對接電子商務平臺,建立與網絡零售平臺打通的“數字化工廠”,高效協調生產、發貨與銷售訂單。同時,一些新出現的創業企業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線上線下零售、用戶模型化管理、數字化供應鏈和智能制造整合為新的商業模式。在上游生產智能化、大規模個性化制造能力較高的行業,以瑪尚、SHIN等為代表的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探索發展步伐。
電商平臺助推內貿流通信息化。“互聯網+流通”行動深入推進,各部門、各地方形成工作合力,電子商務成為流通現代化的“催化劑”和“生力軍”。電商快遞協同發展試點取得顯著成效。11個試點城市破解協同發展的制度障礙,形成“五大體系”共17個方面的典型經驗。福州簡化快遞末端網點準入手續,采取“先建后報,一照多址”等舉措,支持快遞企業依托便利店、社區物業等建設改造標準化快遞服務點,國家郵政局在此基礎上全面取消快遞末端網點營業執照辦理,實現網點備案統一在線辦理。電商快遞服務加快平臺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全國已運營終端服務站4.2萬個、智能快件箱25萬組。
(四)農村電商助力脫貧攻堅取得積極成效
電商扶貧取得新進展。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實施電商扶貧,優先在貧困縣建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繼續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動員大型電商企業和電商強縣對口幫扶貧困縣,推進電商扶貧網絡頻道建設。”截至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已達1016個,其中,國家級貧困縣達737個,覆蓋了全國貧困縣總數的88.6%。建成縣級電商服務和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個、鄉村電商服務站7萬多個。啟動電商扶貧頻道,已對接貧困縣500多個,農村各類產品和服務銷售額達200多億元。商務部指導成立了中國電商扶貧聯盟,從340個貧困縣遴選400多個優質農特產品品牌,進行宣傳推介和“三品一標”認證,大大提升了品牌附加值,讓好產品賣出了好價錢。
農產品電商培育新品牌。商務部推動資助7個省份50個貧困縣的64家企業完成“三品一標”認證,成功打造出一批明星產品和銷售爆品;與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共同組織貧困地區挖掘優質農特產品,通過品牌推介洽談會、專場促銷活動等方式,幫助開展網上銷售。2018年指導舉辦664場扶貧培訓會,參訓人員達4.6萬人次。例如,江西安遠縣成功打造了“三百山甜心紅薯”品牌,惠及500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每季紅薯銷售增收300萬元。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8電商扶貧品牌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第二季度,京東在全國832個貧困縣上線商品超過300萬種,實現銷售額300多億元。2018年上半年,800余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的網絡銷售額超過260億元;農村淘寶“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已經落地16個省、覆蓋325個縣,包含113個貧困縣,孵化了43個百萬元單品。蘇寧實施了“電商扶貧實訓店”項目,依托其O2O智慧零售的優勢,開展點對點精準扶貧。每日優鮮與貴州從江縣、江西安遠縣、四川涼山州等數十個國家貧困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實現農業產業升級的精準扶貧新模式。近3年,拼多多平臺已累計幫扶139600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產生超過21億筆助農訂單,累計銷售了54.5億千克農產品。
農村電商探索新模式。2018年,以商務部電子商務示范企業為主的多家企業在品質品牌進鄉村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一是鄉村小店供應鏈共享模式。由電商企業為門店提供商品貨源、物流配送等多種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品小店的商品品質、品牌。例如,天貓優品服務站突破傳統農村線下店銷售模式,利用大數據、智能科技打造銷售、營銷、物流、服務四位一體的垂直品類專營體驗店,以天貓優品直供商品,通過大數據下的新零售模式,為用戶提供送貨上門、送裝一體、以換代修、次日達等服務體驗,為農村消費者提供與城市一樣的購物體驗。又如,京東新通路依托商品、供應鏈和技術優勢,自建地勤團隊,為品牌商打造透明可控、精準高效的銷售新通路,為門店提供正品貨源及京東的品牌、模式、管理,并要求店主承諾店中經營的商品100%保真,“假一罰十”,這有利于保障農村地區消費者的品牌品質需求。二是社交電商直供模式。用鄉村消費者口口傳播的方式推廣商品,電商平臺基于自身供應鏈優勢源頭直采,或者根據鄉村消費者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從源頭上保證輸出的商品是有品質、有品牌的商品。例如,日日順樂農依托海爾集團的資源優勢,通過在鄉村設立小順管家觸點網絡,連接農村社群用戶,了解村民需求和痛點,針對村民增收需求、農村環境及民生設施薄弱、假貨、小農經濟、分散生產等痛點,聯合行業一流資源方為村民定制適合的產品和服務方案。又如,蘇寧拼購基于農村消費者具有的很好的聚集性,以及朋友圈、親情圈、友情圈適宜口口傳播的特點,應用“鄉村代購+源頭定制”模式,通過互動、內容等傳播方式推廣商品,在供應鏈采用“獨立招商+聯營+自采”模式進行品質把控,從源頭保證商品質量。重慶市堅持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形成了以共有品牌、共同配送和公共服務為特征的“三共”農村電商發展模式。
(五)法律護航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
國家促進電子商務發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法》),明確了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一是《電子商務法》規定政府應將電子商務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二是法律要求政府重視電子商務物流及標準體系建設。三是明確國家推進電子商務融合帶動相關產業及領域發展。四是明確國家維護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重視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和信用體系。五是明確中國堅持開放發展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電子商務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促進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第六十七條規定,“國家推動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應用,支持電子商務與各產業融合發展。”第六十八條規定,“國家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互聯網技術應用。”
為電子商務平臺建章立制。《電子商務法》通過大量明確、具體的法律規范,針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這種新型的市場主體,確立了一系列的要求。這些針對平臺經營者的法律規則從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實際出發,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實事求是地回應了現實生活中圍繞平臺經營者產生的各種問題,使中國電子商務獲得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最堅實的法律保障。其中,針對平臺經營者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規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法律義務,包括平臺內經營者主體身份的管理、信息保存和報送、維護平臺安全穩定等義務。同時,《電子商務法》重視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經營者之間存在的結構性差別,規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來限制平臺經營者不濫用其影響力侵害平臺內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并且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六)電子商務國際合作全面展開
加快發展絲路電商。2018年,商務部積極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臺,加快發展絲路電商。我國與越南、巴西、俄羅斯、奧地利等15個“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建立了電子商務合作機制,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新亮點。商務部促進中歐班列2018年開行6363列,運送貨物54萬標箱,全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達1.3萬億美元,增長16.3%,高于外貿整體增速3.7個百分點。
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習近平主席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加強同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為積極貫徹落實“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進一步促進中外數字經濟技術合作,2018年“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代表團在商務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委托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組織成立。該組織將全力推動“一帶一路”沿線“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驅動與促進各國數字經濟前沿領域合作,打造數據互聯互通,實現全球共同繁榮的新格局。
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2018年11月,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吸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共有3600多家企業參展,超過4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在首屆進博會上,電商企業成為采購軍團的一支重要力量。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網易考拉、唯品會、小紅書等88家企業與來自30多個國家的40余個國際品牌洽談合作,商品涉及新型3C、健康家電、服裝服飾、醫藥保健等8個品類。以首屆進博會為契機,大型電商平臺與國際知名品牌企業深度合作,引進國外品牌1000多個。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亟須全面推動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
我國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電子商務必須加快高質量發展。消費換擋升級需要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電子商務提質擴容、擴大內需承載著更多期待,《電子商務法》提出了法治化、規范化發展的新要求。國際經貿格局倒逼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我國外貿增長亟待轉動力、調結構,需要電子商務拓展出口、優化進口,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面臨越來越多的政策限制和貿易壁壘,企業合規難度增大、經營成本上升。數字經濟浪潮推動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電子商務亟須加快數據賦能、模式創新和技術應用,加快向數字商務全面躍升,政府以數字化促進管理服務高效化、精準化。
(二)亟須統籌用好電子商務新動力
受資本市場階段性調整、新一輪科技浪潮和發展中問題影響,部分地區、組織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出現了一些偏差。亟須加大引導力度,統籌用好電子商務新動力,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壯大數字經濟、助推產業數字化進程、持續促進消費增長、創新外貿進出口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亟須把握我國及全球電子商務進入全面發展和聯動發展的歷史機遇,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對新一輪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創新帶動作用。
(三)亟須推動普及和升級兩方面工作
面對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一線城市的電子商務亟須考慮升級發展,引導產業向數字技術驅動、高品牌附加值、產業鏈創新和國際化方向升級發展。充分參考電子商務發達地區多年來探索的政策及市場經驗,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積極推動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及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發展。重視電子商務的區域協同關系,引導電子商務產業合理布局,優化構建相應載體及基礎設施,加強城鄉市場主體合作,促進品質品牌產品進農村,推動電子商務多層次、深度融合發展。
(四)亟須深化推進電子商務國際合作
“絲路電商”已經成為經貿合作的新渠道和新亮點。中國正在進行雙邊自貿談判。只要雙邊自貿談判符合全球化趨勢,符合自由貿易基本規則,中國對此始終抱著歡迎態度,愿意看到積極成果。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們也不能忽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規則基礎受到動搖等問題。多邊貿易規則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共同協商達成并履行多年的,其基礎就是要維護自由貿易。無論什么樣的雙邊貿易談判都應維護多邊貿易的基本規則。
【發展趨勢】
未來,我國電子商務將繼續保持活躍、積極的增長態勢。
一是社交網絡加速拉動增長。2019年,電子商務平臺在競爭與產品創新升級的驅動作用下,其總體用戶數量、用戶停留時間持續增長,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的連接程度將進一步加深,社交網絡相關的電子商務將呈現出多平臺、多種交易方式、總量加速的增長態勢。
二是產業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相伴互促。產業互聯網由相關從業者提出,2019年從工業云、B2B供應鏈數字化、網絡零售連接智能制造3個方面著力,呈現出更加明確的發展態勢。同時,電子商務訂單驅動的產業數字化將表現出更強的生命力,助力產業互聯網展現提升效率、擴大市場兩方面的價值。
三是跨境電子商務進入廣泛發展階段。中央及地方將繼續加大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政策促進力度,全國企業均有機會參與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在市場層面,營銷、交易、交付在線化應用在外貿進出口領域全面鋪開,跨境電子商務網絡零售及B2B貿易將呈現出各有側重、多種方式并行的寬口徑發展態勢;傳統企業及傳統品牌將加速探索布局,依托跨境電子商務走向國際市場。
四是產業區域轉移現象日趨明顯。受經營成本及電子商務普及程度雙重影響,家鄉回流及功能中心內遷兩大機遇值得中小城市及內陸地區關注,其電子商務經營者數量將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一線城市電子商務產業則向高端邁進。
五是《電子商務法》與國家減稅降費措施將明顯發揮作用,引導電子商務經營者規范履行工商登記與稅收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