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摒棄憂愁,追求自強和自立
- 卡耐基做人做事的智慧
- 項前
- 3677字
- 2020-11-26 10:45:24
卡耐基曾寫過一篇文章《致好心家長的信》,文中強調了在青年人剛踏入社會時,應該摒棄愚蠢的憂愁,追求自強和自立的重要性,內容頗值得我們思考。全文如下。
“親愛的弗雷德:
你在信中求我辦的事當然并不麻煩。你的兒子約翰不大喜歡目前的工作,你認為他干其他活兒會更順心一些。你知道,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是我的朋友,問我是否能給他通個電話,為你的孩子美言幾句。
我對此的最初反應也許正是你所期待的。為什么不是呢?非常自然,再簡單不過了。欣然從命!但當我拿起話筒,突然,一個奇怪的念頭閃過腦際。千事萬事,我卻想起一只貓。呆呆地,我放下了電話。
上星期五,我在街道上看到了一個場面。人們放下手里的活兒,津津有味地往窗外觀望。從一間房子里,主婦的一只波斯貓跑了出來,爬上幾層樓高的壁架。貓沿著壁架一直走到盡頭,在那兒被嚇呆了。它既不能向前走,又不想退回來,只是坐在那兒,漂亮可愛又孤立無援,哀憐地叫著。主人又是乞求,又是哄騙,又是發誓。后來,她叫來了消防隊。消防隊員架上梯子,總算把貓抱了下來。
弗雷德,這就是我看過你的信后想起來的事情。我也想到了約翰。我還清楚地記得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你家就住在路的那一邊;后來他跟我的孩子一起長大,最后大學畢了業。
我還記得每當他要做出決定或想實現一個計劃時,你總是免不了插手。還記得他打算造木屋的那件事吧?你認為太危險,叫他不要干;當他考慮從大學退出一年,自己在社會上闖一闖的時候,你覺得那樣做不明智,于是他也就作罷了;還有那個幾乎要與他成婚的女孩,你認為兒子還太年輕,所以,你間接拆散了本來要結婚的他們。現在他干的工作是你幫他找的,對不對?
你求我幫一幫約翰。我想,我只有對你講一講這些話才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別再干涉你兒子的生活了。讓他長大,做個男子漢,而不是一個6英尺高、被無形的圍裙帶拴住的依賴者。你知道為什么那只波斯貓在壁架上被嚇癱了嗎?因為它一直被關在屋里庇護起來,以致遇到連最普通的貓都能對付的情況時,就束手無策了。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像約翰這樣的孩子:舉止文雅、脾氣和順,心地善良,但同時也躊躇猶豫、舉棋不定以及膽小軟弱。我在演講中見過這樣的人。他們有時迷惑不解,憤恨不滿;有時又麻木不仁,冷漠懶散。是誰把他們弄成這個樣子呢?是父母,是充滿愛心、情真意切、小心謹慎的父母,是那些以十分無知地指導和保護孩子為開始,最終卻由于過分庇護而扼殺了他們情商、智商的父母。
我常聽人們抱怨說,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難找到領袖了,即使那些富有創造性、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和勇敢無畏的男子和女子。也許我們不想看到這些,但是受到過分庇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發展形成領袖所具有的這些品質。做父母的如果每個困難都為他們解決了,他們為什么要發展呢?”
卡耐基的這封信啟示我們做父母的,即青年人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力,一定要堅持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自強和自立贏得在社會上的立足。父母的精心呵護,也許能使孩子免犯一些錯誤。可是,孩子不可能避開一切錯誤——社會是孩子學習的最好途徑。每個人都會有初次獨立地走向社會的那一天,自己去尋找工作,也許會感到恐慌不定;但一定要摒棄愚蠢的擔憂,敢于迎接危機的挑戰,這樣才會鞭策孩子前進和逐漸成熟,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
庫柏是一位很受美國人尊敬的大法官,很多人聽過關于他早年的一段故事:
庫柏在密蘇里州圣約瑟夫城一個準貧民窟里長大。他的父親是個移民,以裁縫為生,收入非常微薄。為了家里取暖,庫柏常常拿著一個煤桶,到附近的鐵路邊去撿煤渣。庫柏因為必須這樣做,很害羞。他常常從后街溜到鐵路邊,以免被別的孩子們看見。但是,很多孩子還是時常看見他。特別是有一伙孩子常埋伏在庫柏經過的路上,襲擊他,以此取樂。他們常常把庫柏辛苦撿來的煤渣撒遍街上,使他只能一直流著眼淚回家。
就這樣,庫柏總是生活于或多或少的恐懼和自卑的狀態中。慢慢地,他習慣了對未知有事先恐懼的思維方式。一天,有一件事發生了。庫柏讀了一本書,這本書是荷拉修·阿爾杰著的《羅伯特的奮斗》。庫柏的內心受到了鼓舞,在這本書里,他讀到了一個跟自己一樣的少年的奮斗故事。那個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敢和道德的力量戰勝了這些不幸。
庫柏也希望自己具有這種勇氣和力量。
整個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廚房里閱讀勇敢和成功的故事書。不知不覺地,他有了積極的心態。幾個月后,他又到鐵路邊去撿煤渣。不一會兒,他發現三個人影在身后閃動。原來這時,他的習慣想法是拔腿就跑,可這次他沒有。他記起了書中他所欽羨的主人公的勇敢精神。于是,他把煤桶握得緊緊的,一直向前大步走去。猶如他是荷拉修書中的一個英雄。這是一場惡戰。三個男孩一起沖向庫柏。庫柏丟開鐵桶,堅強地揮動雙臂,進行抵抗,這使得那三個恃強凌弱的孩子大吃一驚。
庫柏的右手猛擊到一個孩子的嘴唇和鼻子上,左手猛擊到這個孩子的腹部。這個孩子便停止打架,轉身跑了,這也使庫柏大吃一驚。另外兩個孩子圍上來對他進行拳打腳踢。庫柏設法推走了一個孩子,把另一個打倒,用膝部猛擊他。
現在只剩下一個孩子了,他是頭兒。他突然襲擊庫柏的頭部。庫柏設法站穩腳跟,把他拖到一邊。兩個孩子就對立地站著,相互凝視了一會兒。然后,那個頭兒一點點后退,也跑了。庫柏拾起一塊煤,投向那個退卻者,這是勝利的一擲。直到那時,庫柏才知道他的鼻子在流血,他的周身由于受到拳打腳踢,已變得青一塊紫一塊。不過,這是值得的。庫柏戰勝了恐懼的生存方式。那時,庫柏并不比一年前強壯多少,關鍵是庫柏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已經不懼怕那些小孩了。此后,再沒有別的小孩來襲擊他。
庫柏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建立了新的生活習慣,那就是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叫馬維爾的記者去采訪林肯,他們有這么一段對話。
馬維爾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答道:“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兒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的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里,林肯談到幼年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較低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底部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里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于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我們就把它們都弄走了,因為它們并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使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卡耐基說,“許多天才是因缺乏勇氣而在這個世界消失的。更多的人由于膽怯,從未嘗試著努力過;倘若他們敢于適度去冒險嘗試,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
19世紀50年代,定居在南非的荷蘭布爾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殖民統治,在當地建立了兩個“國家”。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那塊寶地垂涎已久,為了獨霸南非,他們于1899年發動戰爭,對布爾人實行武力征服。當時,年輕的丘吉爾正以倫敦《晨郵報》隨軍記者的身份在南非前線采訪。
有一次,丘吉爾與兩個伙伴乘軍用火車到火線附近偵察,半路上遭遇布爾人的伏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槍戰。最后,終因寡不敵眾,丘吉爾等人全部被俘,關在一座大院內。若想求生只有想辦法逃跑。晚間,丘吉爾與伙伴們仔細地觀察了周圍的環境,決定冒險越墻潛逃。丘吉爾第一個翻出墻外,等了十多分鐘,卻還不見兩個同伴的動靜,他估計那兩個人已被巡邏兵捉住,便一個人沿墻根逃走了。
他東碰西撞,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火車站。剛好有一列運煤車緩緩駛出,于是他連忙爬了上去,藏在裝煤的麻袋堆里。黎明前,列車忽然轉彎減速,他趁機跳車,很幸運沒有受傷。他找到一處池塘,喝足了水,并吃了兩塊隨身攜帶的巧克力糖,然后向不遠處的一所住宅走去。房主人恰好是一個英國人,在附近的一個煤礦擔任經理,他非常熱情地收留了丘吉爾,并找個機會把丘吉爾送上一列開往外地的裝滿木材的火車。后來,丘吉爾又幾經輾轉,終于安全地到達英軍總部所在地。
這次冒險給丘吉爾帶來了好運。事后他給《晨郵報》寫的一份詳細報道,被人們當作驚險小說一般津津有味地閱讀。他返回倫敦的時候,也頓時成為萬眾矚目的新聞人物。保守黨看到此時的丘吉爾已具有廣泛的注意力和影響力了,為便于拉選票,就決定邀請他作為保守黨的議員候選人,選舉后進入國會。由此,丘吉爾名利雙收,奠定了日后在英國政壇上叱咤風云的地位。
每個人都應該有果斷和勇氣,凡是自己應該做的事,絕不因里面有危險就退縮;在遇到突發的或恐怖的事情時,也不要因害怕而“繳械”不敢行動。人要培養自己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積極地去嘗試、去解決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