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成功的社交從練好社交口才開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中,口才已成為體現一個人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口才的藝術和魅力無時無刻不存在著。

比如你想讓鄰居養花高手幫你修剪一下花木,如果這樣對鄰居說:“我有一盆花幫我修剪一下。”對方一定不高興,心里會說:“哼,憑什么指揮我?”但如果換一種說法:“你在養花方面可是專家啊,我有盆花瘋長得不成樣子,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修剪才漂亮?”對方一定就會高高興興地幫你修剪還告訴你技巧。同樣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就是說話藝術的作用。

什么是好口才,尤其什么是社交好口才呢?口才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學識水平、思辨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社交口才主要是指在各種社交中與人“打交道”的說話“水平”。人要想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藝術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夠的,有些人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質培養,這是舍本逐末,提高口才水平,尤其是社交口才水平,還應全面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掌握靈活多變的思維技巧。好口才往往是臨場之作,社交口才不宜過長,切忌繁雜啰嗦,要立意明確,內容集中;條理分明,邏輯嚴密;語勢連貫,用語規范,貼切易懂,話語得體,適合當時的環境和聽眾,而且對聽眾的各種反映不能置之不顧,要思維敏捷,反應迅速,隨機應變。

語言表達的主要類型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要清楚闡明自己的觀點及所依據的理由。那種模棱兩可,含混不清,詞不達意,空話連篇,不著邊際的語言表達是大忌。雖然每個人語言風格因人而異,不一而足,但語言表達能力是任何一個具備良好口才的人所必需的。成功的社交語言,要讓所說之語擲地有聲,言簡意賅,同時要學會一定的表達技巧。常見的語言表達大致可以分為:

(1)“使人知”的表達

這是一種以傳達信息、闡明事理為主要功能的說話方式。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了解自己的思想,表達一定的思想內涵。如美學家朱光潛的擁有好口才《談作文》,講了作文前的準備、文章體裁、構思、選材等,使聽眾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識。它的特點是知識性強,語言準確,讓聽眾有所收獲。

(2)“使人信”的表達

這種說話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以理服人,它是在“使人知”的表達上更進一步的發展。它的特點是觀點獨到、正確,論據翔實、確鑿,論證合理、嚴密。

(3)“使人樂”的表達

這是一種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使人快樂的說話方式,多以幽默、笑話或調侃為材料,一般常出現在喜慶的場合。它的特點是材料幽默,語言詼諧。

口才是一種說話的能力

口才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一種技巧,它是社交中決定一個人涵養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口才好的人,無論是在社交場合還是普通場合,說話恰如其分,彬彬有禮,一語中的。

美國某著名的咨詢公司曾對世界五百強企業家成功的因素進行過一項調查,這些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談到決定成功的關鍵因素時,有85%的人認為,他們之所以成功是跟其口才社交能力與口才禮儀訓練分不開的。他們的人際關系溝通能力超人一籌,他們善于聊天,善于交流,善于協調,善于說服,善于把自己的一些理念、思維通過語言灌輸給他人,能夠讓別人自覺自愿地主動來幫助自己。只有15%的人認為自己的成功歸功于專業知識和運作技巧。

由此可見,如果你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大展宏圖,就得善于和領導、下屬、同事、朋友乃至親人進行有禮有節、有進有退、有效的溝通,才能打通自己的成功之路。

語言是有區別于人與動物的主要標志,人生來就具有說話的能力,從小到大,語言是人與人進行思想交流、增進了解、取得信任的一種交往活動。從某種意義來講,溝通能力的高低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死了,太子繼位,因其年幼,由母親趙太后掌權。秦國乘機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說,一定要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才能發兵。長安君是趙太后寵愛的小兒子,太后不讓去,大臣們勸諫,趙太后生氣了,說:“誰敢再勸我讓長安君去齊國,老婦我就要往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偏在這時候求見趙太后,趙太后怒氣沖沖地等著他。

觸龍步伐緩慢緩地來到太后面前,說:“臣最近腿腳有毛病,只能慢慢地走路,請原諒。很長時間沒有來見太后,但我常掛念著您的身體,今天特意來看看您。”太后說:“我也是靠著車子代步的。”觸龍說:“每天飲食大概沒有減少吧?”太后說:“用些粥罷了。”這樣拉著家常,太后臉色緩和了許多。

觸龍說:“我的兒子年小才疏,我年老了,很疼愛他,希望能讓他當個王宮的衛士。我冒死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后問:“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女人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女人才是最厲害的。”

這時,觸龍慢慢把話題轉向長安君,對太后說,父母疼愛兒子就要替他長遠打算。如果您真正疼愛長安君,就應讓他為國建立功勛,否則一旦“山陵崩”(婉言太后逝世),長安君靠什么在趙國立足呢?太后聽了,說:“好,長安君就聽憑你安排吧。”于是,觸龍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作人質。接著,齊國也派兵救了趙國。

從觸龍和太后一來一往的談話中,我們看以看出觸龍很懂得使用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在整個談話過程中,他謙和、善解人意,盡量避免與太后做正面沖突。同時,他又站在太后的角度想問題,讓自己的意見變成太后自己的看法。他沒有教太后需要做什么,而是幫助太后自己去發現自己應該做什么,最終使看似沒有商量余地的太后接受了自己的意見。

人人都需要溝通,然而溝通的效果卻大有不同之處。即一個善于溝通的人,可以流利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并使人樂意傾聽與接受;同時能順利地解決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

總之,成功的社交是從擁有好口才開始的。人的一生要不斷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提高自己的社交口才和口才禮儀水平。

社交口才和口才禮儀是一門藝術

有的人似乎天生會“說話”,而且“說話”時魅力無窮。他們總能抓住他人最關心或是讓話題得以持續下去的切入點展開談話。與此相反,也有很多不會“說話”之人,他們不僅不會“說話”,同時也表現不出落落大方或優雅或儒雅的風度。不會“說話”的人不是不善于因情就景地說話而令人掃興,就是說話不著調,讓人輕視。

比如,在男女雙方熱戀之中,當一方突然談起對方過去的不愉快戀情時,往往會讓對方覺得這樣做是在給自己什么暗示,難免心情不暢,也會讓約會十分掃興。這就是典型的不會“說話”的事例。

所以社交口才和口才禮儀是一門藝術,學好會助益無窮,有以下原則可以參考:

(1)關心別人最關心的,通常也能打開“話匣子”。

卡耐基常講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在一個場合中,我碰巧遇到一個認識的朋友,打了幾句哈哈之后就沒話說了。但不久,我發現她和別人聊得熱火朝天,近前一聽,原來是對方問到了她的寶貝女兒,讓她感受到了對自己的關心和接納。

卡耐基說,這個原則僅限與利益無關的話題,如孩子、球技、NBA等。若問起其項目的中標價,本屆選舉的內定名單等敏感話題,就像問女人的年齡和商人的收入一樣,會讓人討厭和不能接受。

(2)重視細節

臺灣主持人蔡康永在談到《康熙來了》的成功時提到這一技巧。他說:“如果只說‘和女朋友去逛街’顯得太平淡了,‘和女朋友在電腦城逛了兩個小時,最后女朋友買了個攝像頭,為的是和另一個男生聊天,并堅持自己埋單……’這樣就顯得內容豐富并可談得多了。細節越細,談話時會越深入。所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學會詢問細節的一個小技巧:這就是五個W加一個H。

多問Who(誰),Where(在哪兒),What(什么),When(什么時候),Why(為什么)以及How(如何),細節就來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說話的時候,不僅要對方樂于交代這五個W和一個H,自己也需要不斷自我“爆料”才行。

(3)初次見面時,開心比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更重要。

初次見面,人需要的是發散性思維,借助對方的話,讓“話”飛到更有趣的地方去,而不必在意話語本身的意思。

(4)對不熟的人不要急著表達自己的帶有價值判斷的真實想法。

比如,你這么想有點崇洋媚外,那個人比較卑鄙……事實上,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件較愚蠢的事,就算對再好的朋友,再親的人也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人與人的心理是不同的,千人千面,千人千種想法。

會說話的人能夠化解矛盾

曾經有人說,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夠很好地進行溝通,那么就不會引起誤解,就不會發生戰爭。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人與人之所以會出現疏遠、隔閡、提防、誤解、沖突、分歧等,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沒有保持通暢。

有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周游列國,游說講學。路上經過一個小國,因為國內大旱,遍地饑荒,幾乎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充饑。大家都餓得頭昏眼花,于是,顏回讓眾人休息,他親自去附近的另一個小國買回了食物,并且忍著饑餓給大家做飯。

不消片刻,米飯的香味就四散飄出,饑腸轆轆的孔子,禁不住飯香的誘惑,緩步走向廚房,看看飯是否已經好了。不料孔子走到廚房門口時,正見顏回掀起鍋的蓋子,看了一會兒,便伸手抓起一團飯來,匆匆塞入口中。孔子看到顏回的舉動,心中頓生一股怒氣,想不到自己最鐘愛的弟子,竟然偷吃飯!

一會兒,顏回雙手捧著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端給孔子時,孔子正端坐在大堂里,沉著臉生悶氣。

孔子看到顏回手中的米飯說道:“因為天地的恩德,我們才能生存,這飯不應該先敬我,而要先敬天地才是。”顏回說:“不,這些飯無法敬天地,我已經吃過了。”孔子心生不快,生氣地說:“你既知道,為什么還自行先吃?”顏回笑了笑:“我剛才掀開鍋蓋想看飯煮熟了沒有,正巧頂上大梁有老鼠竄過,落下一片不知是塵土還是老鼠屎的東西,掉在鍋里,我怕壞了整鍋飯,趕忙一把抓起,又舍不得浪費那團飯粒,就順手塞進嘴里。”

聽到此處,孔子恍然大悟。原來有時連親眼所見的事情也未必就是真實的,真實,只靠臆測就可能造成誤會。于是他欣慰地接過顏回捧給自己的飯。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溝通的重要性。如果顏回沒有和孔子及時溝通,那么孔子就很有可能會錯怪顏回,并且對他失望,認為他是一個行為不端之人;而顏回的良苦用心也就得不到孔子的理解。這樣的結果對誰都不公平。由此可見,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如果不及時、不順暢,就不能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給對方,很有可能造成誤解。

在我們的工作當中,有許多問題也是由于溝通不當或缺少溝通而造成的,結果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誤解。

有一天晚上,索尼董事長盛田昭夫按照慣例走進職工餐廳與職工一起就餐、聊天。他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個與員工溝通的習慣,以培養員工的合作意識和與他們的良好關系。

這天,盛田昭夫忽然發現一位年輕職工郁郁寡歡,滿腹心事,悶頭吃飯,誰也不理。于是,盛田昭夫就主動坐在這名員工對面,與他攀談。幾杯酒下肚之后,這個員工終于開口了:“我畢業于東京大學,有一份待遇十分優厚的工作。進入索尼之前,對索尼公司崇拜得發狂。當時,我認為我進入索尼,是我一生的最佳選擇。但是,現在才發現,我不是在為索尼工作,而是為科長干活。坦率地說,我這位科長是個無能之輩,更可悲的是,我所有的行動與建議都得科長批準。我自己的一些小發明與改進,科長不僅不支持,不解釋,還挖苦我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野心。對我來說,這名科長就是索尼。我十分泄氣,心灰意冷。這就是索尼?這就是我的索尼?我為什么要放棄原有那份優厚的工作來到這種地方!”

這番話令盛田昭夫十分震驚,他想,類似的問題在公司內部員工中恐怕不少,管理者應該關心他們的苦惱,了解他們的處境,不能堵塞他們的上進之路,于是產生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的想法。之后,索尼公司開始每周出版一次內部小報,刊登公司各部門的“求人廣告”,員工可以自由而秘密地前去應聘,他們的領導無權阻止。另外,索尼原則上每隔兩年就讓員工調換一次工作,特別是對于那些精力旺盛,干勁十足的人才,不是讓他們被動地等待工作,而是主動地給他們施展才能的機會。在索尼公司實行內部招聘制度以后,有能力的人才大多能找到自己較中意的崗位,而且人力資源部門也發現一些“流出”人才的領導所存在的問題。

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定不要忽視溝通的雙向性。當然,社交語言也需要大家真誠的溝通,互相理解,這樣,才不會產生誤解與誤會。

社交口才創造生產力

社交口才是靈活運用語言的一門藝術,一門技巧,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默契合作。在現實生活中,部門與部門之間需要溝通,領導與下級之間需要溝通,同事之間需要溝通,就連家庭成員之間也需要溝通。“溝通無處不在,溝通無時不有。”溝通能讓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語氣或不同的方法,能產生不同的效果。當然,溝通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也有停滯不前的。所以有人說:“言語未到,辦事不妙。”語言溝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學會運用和掌握社交語言的溝通技巧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經說過,語言可以產生生產力。具體點說,一場重點明確,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演講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一次主次不明、邏輯混亂、不知所云的談話也可能招致巨大的經濟損失。此種例子,不勝枚舉。

有所成就的人,不論是企業家還是科學家、政治家,他們不僅很在乎“說什么”,更在乎“怎么說”才能創造最大價值。

在美國一個農村,住著一個老頭,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二兒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兒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為命。

突然有一天,一個人找到老頭,對他說:“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兒子帶到城里去工作,可以嗎?”

老頭氣憤地說:“不行,絕對不行,你滾出去吧!”

這個人說:“如果我在城里給你的小兒子找個對象,可以嗎?”

老頭搖搖頭:“不行,你走吧!”

這個人又說:“如果我給你小兒子找的對象,也就是你未來的兒媳婦是洛克菲勒的女兒呢?”

這時,老頭動心了。

過了幾天,這個人找到了美國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對他說:“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給你的女兒找個對象,可以嗎?”

洛克菲勒說:“快滾出去吧!”

這個人又說:“如果我給你女兒找的對象,也就是你未來的女婿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可以嗎?”

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對他說:“尊敬的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個副總裁!”

總裁先生說:“不可能,這里這么多副總裁,我為什么還要任命一個副總裁呢,而且必須馬上?”

這個人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副總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嗎?”

總裁先生當然同意了。

可見,在新經濟時代,社交語言是一種可直接轉化為某種生產力的能力。良好的溝通會讓你的好想法和思路很好地傳遞給對方并得到對方的認同,從而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對方會因為理解和認同你的想法或思路而努力去達成它。所以,無論如何要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爭取成為一位善于與人溝通的社交語言的專家,通過有效的交流創造更大的價值。

社交語言須具備的能力

擁有良好的社交語言,必須具備如下幾種能力:

(1)敏銳的觀察力

達爾文曾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敏銳的觀察能力就是練就社交語言必備的能力。

(2)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是保證社交語言生動、有趣、形象的關鍵。法國19世紀的評論家保羅曾說過:“想象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變為完全的整體,使缺陷世界變為完滿世界;它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無限的、無所不包的宇宙變得完整。”而聯想力則是在類似的或相關的條件刺激下,回憶起過去有關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它可以豐富說話的內容,增強情感色彩。所以想象力和聯想力對社交語言表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如同是“點金術”,有了它就可以融古貫今,有了它,說話者就可以“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想象力和聯想力越豐富,一個人的思維越活躍,創造力越豐富,說話的內容才能充實、新穎;才能通過嚴謹的構思將各種各樣的事物巧妙而有機地組合起來并使之與整個說話的內容渾然一體,從而增強說話的效果。

(3)較強的記憶力

人們總是稱贊那些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好口才者,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東西可講,但這可講的東西卻又來自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知識是需要積累的,擁有高超的社交語言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博覽群書,吸取豐富的知識,廣于閱歷,儲存大量的知識材料,從耳濡目染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感悟才行。

(4)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

思想的魅力并不等于語言的魅力。很多知名的教授雖有著豐富的學識,卻拙于語言表達,但很多低學歷者,經過科學訓練,知識的儲備,語言表達卻有高水平。

美國總統林肯是聞名于世的演說家,他的《葛底斯堡演說》已鑄成金文,至今存放在牛津大學,被作為英文演說的典范。他的多次法庭辯護,幾度轟動全國。他的好口才是如何練就的?原來,他年輕時,經常“徒步三十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聽那些政治演說家聲若洪鐘、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此外,他還聽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后也學他們的樣子。為了練就口才,提高好口才水平,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玉米實施演講過多次”。可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口才,是決定能否擁有出色社交口才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口才。

怎樣才能練就良好的社交口才

掌握社交口才藝術,必須以個人素質為前提,以口才理論為指導,以實踐鍛煉為手段,并且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總結分析,逐步提高。

(1)總結社交口才運用的規律

社交口才的獲得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其內在的自身規律,社交口才除了具備一定的知識以外,與實踐鍛煉是分不開的。最基本要有:一、扎實的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如哲學、美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邏輯學、心理學、交際學、文藝學、傳播學等;二、學習別人的實踐經驗,觀摩有好口才的人的口語運用實踐活動;三、專心聽別人說話,分辨優劣,總結規律,有效應用。

(2)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社交口才的提高,與其他能力的提高一樣,都有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程,循序漸進是培養口才、提高運用語言能力的一條重要原則。誰也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應當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無論是素質的培養,理論的學習,技能的鍛煉,都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在培養社交口才的過程中,要做個有心人,認真總結,找出自己平日說話不當引起的問題,并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研究克服不足的辦法。這樣堅持不懈,社交口才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3)加強自身修養

社交口才是一個人良好修養與素質的充分體現。一個社交口才好的人,自身的修養一定高。因此修身、修心非常重要。

上面幾個方面為渴望獲得社交好口才的人們指明了一條正確、科學的道路。只要我們遵循這樣一套培養社交好口才的方法,就能夠在社交中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溝通中學會應變

整個世界都處于變化之中,與人交往時說話也是如此,只有懂得“變”的法則,才能受人歡迎,化解矛盾,“逢兇化吉”;若不知道“應變”,則往往會碰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所以,我們在社交中說話時要會“應變”,“應變”不僅要有快速性,還包含“應變”的內容有巧妙性,使人聽后感到你的機智幽默,心中佩服。

(1)反應快速的應變

社交語言中,應變的主要特點就是反應快,應變及時。像處在意外場合,身處僵局時,要求立刻回答,不允許慢慢去思考。

營丘有一個讀書人,腦子不靈,卻動不動與人爭強斗勝,無理也要狡辯三分。

有一天,他跑到艾子家里,提出一個問題:“大車下面和駱駝項上面,為什么總要掛個鈴兒?”

艾子說:“車子和駱駝的體積都很大,又經常夜間走路,怕狹路相撞,掛個鈴兒,對方老遠就聽到鈴聲,可以提前讓路。”

營丘人說:“那么,寶塔上掛鈴兒,也是因為怕走夜路相撞嗎?”

艾子說:“你這個人真不懂事理!許多鳥雀喜歡在高處做巢,鳥糞撒臟了地面,掛上鈴兒,風吹鈴響,就會把鳥雀趕跑,為什么要拿它來跟車子、駱駝比呢?”

營丘人又說:“鷹和鷂的尾巴上也沒有掛鈴兒,難道鳥雀會到鷹和鷂的尾巴上去做巢嗎?”

艾子笑道:“你的想法真奇怪,鷹、鷂出去捉鳥雀,或飛往林中,如果腳上的繩子被樹枝掛住,只要它一拍翅膀,鈴兒就會叮叮作響,人們就可以聞聲找到。但鷹和鷂怎么可以和防麻雀做巢相提并論呢?”

營丘人還無休止地問:“我看過出喪,前面有人搖鈴唱歌。從前我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經你這么一說,才明白是怕給樹枝絆住腳跟。但不知縛在那人腳上的繩子是皮繩呢,還是麻繩?”

艾子說:“出喪搖鈴是給死人開路的,就是因為生前專愛和人瞎爭,所以搖搖鈴兒讓他開心罷了。”

營丘人雖然腦子笨,這下似乎也明白了,不出聲了。

故事中艾子的應變能力是非常快的。

(2)突發事件的應變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平常覺得自己的反應還行,可一到某些突然發生的節骨眼上,腦子里總是出現空白,不知如何應變。而一些性格比較內向或自以為拙于言談的人,也覺得自己腦筋遲鈍。這都是對突發事件應變能力較弱的表現。

有一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福·湯姆遜外出歸家,天色已晚,他舊大衣內有兩千美元,心里老擔心遇到強盜。

越是怕鬼越有鬼,他突然發現身后有個戴鴨舌帽的彪形大漢緊緊隨著他,而且他怎么也甩不掉這個“尾巴”。

湯姆遜走著走著,突然轉身朝大漢走去,祈求地對大漢說:“先生,發發慈悲給我幾角錢吧!我快餓得發昏了,路都跑不動了!”

大漢一愣,仔細打量著他的舊大衣,嘟囔著說:“倒霉,我還以為你口袋里有幾百美元呢!”說著,從口袋里摸出點零錢扔給湯姆遜,十分敗興地走了。

看,湯姆遜的突發應變能力還是很快的。

(3)富有聯想的應變

想提高應變能力,就要善于聯想。

某山莊住著一戶姓黃的人家,黃老伯很迷信,把家境的不順利都歸結到風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東鄰姓陳,西舍也姓陳,我家怎經得起這‘沉沉’的東西左右夾擊呀!”于是,他老想把別人攆走,經常跟鄰居鬧矛盾發生沖突。后來實在轟不走鄰居,就罵罵咧咧地打算自己搬走。許多人相勸都無濟于事,幸好這時有位巧嘴的農婦才把他勸住。

那農婦是這么勸他的:農婦說“你老可別怪咱侄媳婦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殺頭也不挪開這富窩兒!”一句話,說得罵罵咧咧的老漢頓時愣了。那農婦接著說:“你說東鄰是陳,西鄰也是陳,你知他們是什么‘陳’呀?”老漢一時答不上。“我說呀,那是文臣武將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護著你這個‘黃’(皇)帝。只要你大人有大量,好日子還在后頭呢,你就放心吧!”黃老伯聽她一解釋,心里樂開了花,就高興地接受了她的意見,從此不再與鄰居“折騰”了。

以上這些例子足以證明良好的口才能力是在社會上立足的通行證,但這是以大腦的應變能力為前提的,所以,應變能力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養。

怎樣提高語言應變能力

(1)多參加富有挑戰性的活動

多參加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實際的困難,而努力去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增強人的應變能力的過程。

(2)加強自身的修養

語言應變能力強,要求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如果一個人文化修養好,對各種事物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語言表達方式靈活,詞匯豐富,那么他應變能力一定會能做到游刃有余,應付自如。

(3)擴大個人的交往范圍

無論家庭、學校還是小團體,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些相對較小的范圍內,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需要應變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只有首先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才能推而廣之,“應付”各種復雜環境。實際上,擴大自己的應變范圍,也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在與形形色色人交往的過程中,才是鍛煉自己社交口才、提高社交口才水平的最佳良機。

社交中談話收尾的講究

社交中的談話講究要重視禮節,有頭有尾,不能戛然而止或者喋喋不休。尾收得好,會余韻猶存,讓人有一種備感親切和恰到好處的感覺,從而有助于日后的融洽關系,也有利于事業和工作的良好效果。

收尾的基本原則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趣,中心明確,突出主題,紊而不亂,要言不繁,有條有理。如果主旨明確、內容與前文相關、有條不紊,這樣就容易使人領會;相反,如果主旨不明、雜亂無章、前后不一,語無倫次,東一句西一句,這樣使人不明其義,如墮迷霧,完全達不到想要表達的效果。一般來說,社交中有這樣的幾種結束談話的方式:

(1)關照式收尾

這種收尾方式,是交談雙方說完了自己的思想、意見或流露了某些內心意向之后,覺得談話中的有些話和問題帶有范圍性、對象性、保密性和重點性,當交談即將結束時,就關照對方不要將其中的某些話張揚出去。或關照哪些問題的重要性。

關照式收尾,有一種提起注意、防患于未然和強調重點的作用,能使交談的對方增進了解和增強“使命感”“責任感”。

如“剛才我講的一些話,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覺得不必讓他人知道,請你不要傳出去,以免引起麻煩……”“小張,我要講的都講了,全是心里話。有關小王的事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不然會鬧出大亂子來的。”

(2)征詢式收尾

交談行將完畢,主談者根據自己的“談話使命”綜合“交談情況”——目的與交談后的吻合情況向對方征求意見、說明、要求或建設性的忠告、勸誡等,這就是征詢式收尾。

征詢式的收尾往往給人以謙遜大度、仔細周到和深沉老成的印象。使用征詢式的收尾,對方聽了無疑有一種心悅誠服、備感親切、心心相印的感覺,從而取得融洽關系、有利于事業進展的良好效果。如以下兩個戀人的談話:

“××,隨著我們接觸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你一定察覺出我有許多缺點,你覺得我最糟糕的‘毛病’是什么?希望你下次開誠布公地提出來。”

“××,我不懂得‘戀愛藝術’,我只想對你說一句話,在你面前的這個人,他愿意愛你一輩子,不知你的想法怎樣。”

征詢式收尾還有這樣一些話:“你還有別的什么要求和意見嗎?”“你生活上還有困難和要求嗎?只要有可能,我們將盡力幫助解決……”聽者也應同樣征詢對方:“除了工作之外,你對我還有其他意見和看法嗎?如果現在想不起來,日后盡管提,我是不會計較別人對我提意見的方式的……”

(3)道謝式收尾

道謝式收尾,在社交語言藝術中具有較強的禮節性,它的基本特征是用講“客氣話”作為交談的結束語和告別話。道謝適用的場景和對象是最廣泛的,無論是上下級、同事、親朋還是熟人、鄰舍以及初交者之間都是適宜的。像下列道謝式收尾: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對我學習上的幫助和生活上的關懷,我感激不已。”

“趙先生,在您的悉心指導下,我明白了自己的責任,我一定按您的指教去做。謝謝您了,再見!”

(4)祝愿式收尾

這種收尾方式的特點是,不僅具有較強的禮節性和情趣性,還具有極大的鼓動性,如再加上適當的口語修辭,它的效果無疑會非常顯著。如:

“再見吧,路上保重。祝你一帆風順!”

“時間不等人,生活就是拼搏,抓緊時間抓緊干,就等于延長生命。我祝愿你是這樣一個人,再見!”

“一個偉大的男子就應該具有不凡的氣概。只有經得起磨難,才能砥礪出剛強的鋒芒……讓我們都成為這樣的男子吧!再見!”

結束交談的表達和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我們能夠駕馭情境,正確審視對象,選擇得當的話語,交談結束時,不僅會非常得體、有趣,還會余韻猶存,感人至深。

(5)歸納式收尾

歸納式收尾,通常是在上下級之間非形式性的交談,或同志間或親朋間工作性交談中使用。

如下例:

主談者:“小馬,我今天談的主要問題,一是咱們團委對新形勢下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何作出正確的估計和怎樣引導、轉化;二是關于共青團發展工作的經驗,我們得好好總結一下。這是局團委要求我們馬上做的,這兩件事,我事先同你打個招呼,我們都考慮一下……”

“丁明,聽了你的情況介紹后,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第一點,我們是做他人思想工作的,如能統一人心,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親朋之間則可以這樣進行:

“表弟,我剛才談的三件事,你一定得一件件去落實,我等待著你成功的喜訊……再見。”

交談中的歸納式收尾,由于條理清晰,中心突出,重心再現,這樣對方交談的目的和內容,雙方的思想和意見就能清楚交流,收到言簡意賅、重點突出、明朗爽快的效果。

(6)邀請式收尾

邀請式收尾的基本特征是運用社交手段向對方發出禮節性的邀請或正式邀請。前者的效用體現了“客套式”所需的禮儀;后者則表現了友誼的生命力。

如“客套式”邀請:“如果您下次路過北京,請到我們家來做客。再見!”

如正式邀請:“今天我們就說到這里吧,后天下午5點鐘請你到我們家吃頓便飯,那時我們再長談吧。再見!”

上述這兩種邀請式收尾語,在社交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客套式”邀請是一種禮節;正式邀請更是一種友好和友誼的表示。運用這兩種方式,無疑是符合社交禮儀的。

細節決定成敗

社交活動中,說話的細節很多,細節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視,掉以輕心;因其細,也常常使人感到煩瑣,不屑一顧。但就是這些小事和細節,往往是事物發展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關系成敗的雙刃劍。

俗話說,成也細節,敗也細節,語言表達的成功,經常也是一些細節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別人不愿意與你交談,很可能只是因為你的表達方式不當或者一個習慣性的口頭禪甚至慣用語,正如一塊白布只要沾上一個泥點就足以使人感到不愉快。

(1)越簡明越好,文句不要重疊使用。

如說“為什么?”這樣說就能表達得清楚了,而有的人卻要說“為什么為什么?”答應別人一件事,說一個“好”字已經夠了,但有些人卻說“好好好好……”說“再見”一個就夠了,而有些人連說好幾個“再見”。其實,用重疊句子,除非是為了特別引人注意,或加強力量,否則是不合適的。

(2)口頭禪也是應該避免的毛病。

當一句話成為你的口頭禪時,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縛著,以致無論你想說什么,也不管是否適用,都會脫口而出。這種毛病很容易使人竊笑,你可能愛說“豈有此理”,也許愛說“絕對的”,也許愛說“沒問題”,但這些一定要符合情境,如果和你要表達的意思毫不配合的口頭禪,還是盡量避免吧。

(3)粗俗的語言不可取,同樣,太深奧的詞也不可多用。

除非你是和一個學者討論一個學術問題。否則,滿口新名詞,即使用得恰當,也是不大好的。而粗俗語言,代表你本人素質修養都不高。

說話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白,否則就是浪費各方時間。說話時聲音要清楚,快慢要適度。說一句,人家聽懂一句,若他人聽不懂或者聽不清,再請你重說,這不是白費力氣嗎?

所以,社交語言也須注意細節,細節就好像是轉動鏈條上的扣環,一定要把握每一個細節,才能讓你的話言簡意賅,字句通順。

學會使用肢體語言

在社交語言中,除了話語能傳情達意,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外,肢體語言的運用也非常重要。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從而代替語言借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

很多人相信肢體語言能揭示人的內在世界,比語言表達更真實、更可信。人類學家雷·博威斯特研究發現,在一次面對面的交流中,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量在總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額還不到35%,剩下的超過65%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交流方式完成的。他曾對發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千次銷售和談判過程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商務會談中談判桌上60%~80%的決定是在肢體語言的影響下做出的。人的話語主要作用是傳遞信息,而肢體語言則通常被用來進行人與人之間思想的溝通和談判。在某些情況下肢體語言甚至可以取代話語的位置,發揮傳遞信息的功效。例如,一位女士無須開口說話,僅僅通過“可以殺人的眼神”,就完全可以向某位男士傳遞出一種非常明確的信息。

也許你還沒有意識到你的每一個動作會有這么大的影響,但是不要忘了,每個觀察你的人都是業余“心理學家”,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準確地分析你的每一個動作,正如我們也常常不經意地在分析別人的一舉一動一樣。

比如,你在進入會議室,還是宴會廳,在進入高爾夫球場,還是董事會,你的身體語言就已經悄然地和別人進行交流了。通過你的走路姿勢、站姿、坐姿、神態、表情、目光等,你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么心態,你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

剛剛畢業的李小姐在參加某外資公司的招聘面試時,主考官讓她將椅子挪近一點坐時,她并沒有在意,放椅子時發出了較大的響聲,結果使她失去了這份工作機會。事后,這位李小姐深有感觸地說,“我當時把應聘可能考慮的細節全都注意了,當時衣著整潔干凈,自薦材料制作精美,回答問題也可以說是干凈利落,但萬萬沒有想到主考官要我挪椅子竟然是一種考法。”

無獨有偶。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個畢業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職。在面試時,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學生一進門就坐在沙發上,蹺起二郎腿,還不時地搖動。如果在家里,這是個再平常不過的姿勢,但在面試的情境中,則很不合適。結果,負責面試的人連半個問題也沒有問,只是客氣地說:“回去等消息吧。”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

心理學教授馬拉比認為,肢體語言可以用于理解交流者之間的關系、條件和處境,是職業型的、親朋型的,還是上下級、師生或其他的關系。通過肢體語言我們可以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內容,尤其是與那些位置高于我們的人交流時,肢體語言可以展示我們自己,消融我們之間的距離,可見肢體語言是多么的微妙!

在西方的商業領域和政治領域,領導者們深刻理解肢體語言在領導中的作用。

在英國王妃戴安娜葬禮的電視節目中,大家會很快地區別出皇族人員和非皇族的社會名流。因為皇族成員從小就經受了正規、傳統的皇家標準禮儀訓練,他們的每一個舉止都流露著自豪、高貴和優雅。無論你多么不喜歡查爾斯王子,但不得不承認他確實能夠從普通人中脫穎而出。他沒有太多的動作,但是他與眾不同。他的雙手永遠不會防范地放在腹前,而這個微妙的動作,可以把久經風云的大政治家、皇族們和普通人區分開,把一個自信的人和一個靦腆的人區分開。

丘吉爾首相有一個經典手勢——“V”形手勢。比如,他在當選首相的時候,在發表演說的時候,在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在法西斯土崩瓦解的時候,他總是喜歡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個豪邁的“V”形手勢。現在“V”形手勢已成為世界通用的手勢了。代表著勝利的意思。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肢體語言的特征和象征意義,以便在與人的交流中能夠更好地利用。

(1)目光與面部表情

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和情感變化。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際溝通中如果缺少了目光交流的支持,將會使人際溝通過程變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難。

人的面部借助數十塊肌肉的運動來準確傳達不同的心態和情感。任何一種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體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對于表達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顯。嘴、頰、眉、額是表現愉悅的關鍵部位;鼻、頰、嘴表現厭惡;眉、額、眼睛、眼瞼表現哀傷;眼睛和眼瞼表現恐懼。當目光與面部表情不一致時,目光是表達個體真實心態的有效線索。

(2)肢體語言表達情緒

下面是一些常見肢體語言表達的意義。

鼓掌:表示興奮。

頓足:代表生氣。

垂頭:代表沮喪。

捶胸:代表痛苦。

擺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雙手外推:表示拒絕。

雙手外攤:表示無可奈何。

雙臂外展:表示阻攔。

搔頭或搔頸: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領:表示緊張。

拍頭:表示自責。

聳肩:表示不以為然或無可奈何。

雙手舉過頭頂:表示暴怒。

雙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動。

雙手枕在頭下:表示舒展。

一只手托著下巴:表示疑惑。

聳肩、雙手外攤:表示不感興趣。

頷首、雙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3)身體運動和觸摸

①身體運動是個體最易發現的一種體語。其中手勢語占有重要位置。

②觸摸是人際溝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觸摸和身體接觸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尤其身體接觸是表達某些強烈情感的方式。

(4)人際距離

人類學家觀察發現,人與人之間在面對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間情感的親疏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最親密的人,彼此間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間,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場所的陌生人之間溝通時,彼此間的距離,通常維持在3米以上。此種因情感親疏而表現的人際間距離的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為人際距離。

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由雙方當事人溝通時,在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時,就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一方企圖向對方接近,對方將自覺地后退,仍然維持相當的距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大城县| 新疆| 海伦市| 扶沟县| 新乡县| 广州市| 桑日县| 禄丰县| 革吉县| 镇远县| 双峰县| 大洼县| 肃南| 玛曲县| 琼结县| 余庆县| 长治县| 普兰县| 普陀区| 澎湖县| 罗田县| 瑞昌市| 玛纳斯县| 毕节市| 宣城市| 洛川县| 大同县| 漳州市| 德江县| 岫岩| 迁安市| 黄龙县| 阜宁县| 淮北市| 兴宁市| 类乌齐县| 昌都县| 九寨沟县| 外汇|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