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古鐵篆刻遺珠
- 鐘聲送盡流光
- 錢君匋
- 897字
- 2020-11-26 10:45:20
吳昌碩這位藝術大師,提起他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既能畫,又能書,還精于篆刻和詩文,身懷四絕,所以他的生平是不需要再作畫蛇添足的介紹了。
五十年代中期,我在北京工作,曾在友人家見到吳昌碩刻的印如“王仁東印”“心陶書屋”等,這些印當時都沒有發表過,我首先拓入了《吳昌碩佚印集》。到了八十年代,在國內的一些出版物上開始露面,后來日本小林斗庵編的《中國篆刻叢書》五卷本《吳昌碩》中也把它收錄了,從此變成熟面孔。在這里我只得割愛了。
我在抗戰開始的一年,避日寇撤退到湖州,有一天在街頭的地攤上見到吳昌碩為于右任刻的兩方上等雞血昌化,一刻“于”,一刻“右任”,都是朱文,當時索價為銀幣八十元,我身邊雖帶有不少現金,但我想到今后過的是流浪生活,經濟來源已經斷絕,靠身邊的錢能維持多久不得而知,本來想買這兩方名人為名人刻的印,只好硬著心腸揮手而去,不敢染指了。抗戰勝利后我在上海見到于老,談起這件事,他頓足長嘆不已。我在他行署中遍觀了他常用的印章,其他的都在,獨少了這兩方。現在從于老的作品上所鈐的攝了制版印出來,以饗讀者。吳昌碩為于老刻的“于”“右任”有好多方,今亦一并輯錄在這里,還有“關中于氏”“啼血乾坤一杜鵑”也是一對,通常于老只用“關中于氏”,“啼血乾坤一杜鵑”很少同時用上,這里和于老的另一方“半哭半笑樓主”,都輯錄了印出來,讀者一定是歡迎的。
吳昌碩為康有為刻的印,我只在杭州康老的寓所看到過兩方,刻的都是白文“康有為印”,因為時間匆促,只鈐了印面,沒有拓出邊款。這兩方印是兩個時期刻的,所以其結構、用筆略有不同。至于鄭孝胥的“鄭孝胥印”和“蘇戡”兩印,我常見他用在書法作品上,是否還有其他吳昌碩刻的印,因為我和鄭孝胥不熟,沒有機會見到。
“木雞”一印,經常見到的有兩方,都是朱文,方形,而此印是長方的朱文,1986年落實政策,發還時頂替來的,邊款為“木雞。髯大令刻。吳俊。”到現在為止,發現昌碩刻過三方“木雞”。還有一方朱文“長留天地間”也是頂替來的,是一方極好的白壽山凍,頂端是獅鈕,邊款三字“缶廬制”,印面略有損傷。我所藏的吳昌碩刻印有二百方,迄今為止,還有五十多方沒有還到手,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