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為人處世

  • 中華圣賢經
  • 呂鶯編著
  • 11231字
  • 2020-11-26 10:45:34

上善如水

老于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若眾人之新悉,故凡于道獎。居善地,心善滿,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放無光。

【譯文】

人世間最有智慧的圣人,就好像水一樣。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滋嗣萬物有利于它們生成,面又不和萬物相爭保持平靜,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善人居處如水一樣順乎自然、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如水一樣靜默深遠、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善于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止開流、善于遵守信用,從政如水一樣凈化污穢、善于理政治國,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善于發揮才能,行動如水一樣潤溢隨時、善于隨順天時,因為他具備七善面成為上善,與萬物無爭,所以沒有怨咎。

寵辱不驚

老于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并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譯文】

以受寵為尊榮,以受辱為卑賤,以至于為此擔驚害怕,重視大憂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什么叫寵辱若驚?因為所尊寵的居于下位,得到它會驚喜不安,失掉它會驚恐不安,這就叫寵辱若驚。什么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憂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軀,等到我沒有身體時,還有什么憂患呢?所以,崇尚獻身于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不愿舍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么可以將天下寄托給他呢?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老于

【原文】

曲則全,枉則正,盈,鼓則新,夕測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一以為天下式。不自是故章,不自見敢明,不自伐故有功,敢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面全者,幾語才!誠全歸之。

【譯文】

處世之道:委曲反面能保全,彎屈反面能正直,低洼反而能積滿,陳舊反而能出新,少取反面能有得,貪多反而會迷惑。因此,圣人遵守著“道”原則行事,已為天下的典范。不自以為是,所以才聲名顯揚;不自我顯露,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奪耀,所以才能見功;不自以為賢能,所以才能領導。正因為人與無爭,所以沒有一個人能和他相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是與此意義相近的話啊!確實能把保全的效驗歸于“無為”面為的“道”。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

老子

【原文】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詩,而民稱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些溢彰,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盲日: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歌不欲,而民自格。

【譯文】

用光明正大的道理來治理國家,用奇特詭詐的戰術對外用兵,用清靜無為的策略來掌握天下。我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根據是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貧窮;市場圖利的器具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的技巧心竅越多,邪風怪事就越發生;法律制度越嚴明,盜賊反面更多。所以有道的人說:我順其自然,百姓自會潛移默化;我喜好清靜,百姓自會走上正軌;我不抗民生事,百姓自會富福;我沒有貪欲,百姓自會淳樸。

善戰者不怒

老子

【原文】

故善為士者不武,善錢者不怒,菩益散者非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調不爭之德,是請用人,是請肥天,古之極也。

【譯文】

所以善于作戰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統兵打仗的人,不被激怒拼命;善于戰勝敵人的,不與敵對斗而勝;善于用人的,對別人很派虛。這叫做與人無爭的美德,這叫做能利用的人的力量,這叫做壯大天“道”,這是自古以來的準則。

柔弱勝剛強

老子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也,柔之勝剛,天下莫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數圣人之言云日:受國之詬,是謂社主;受國不樣,是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

水是普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是當攻擊堅強事物的時候,沒有能勝過水的,因為它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得了的呀。柔之所以能夠勝過剛,弱之所以能夠勝過強,普天下沒有哪個不知道,但是沒有哪個能照此實行。所以圣人的話這樣說:“能承擔國家這遇到屈辱的責任,這才配稱國家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發生禍難的責任,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原文】

仲弓問仁:子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架。已所不歌,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日:“雍雖不敏,請事斯語夾。”

【譯文】

仲弓向孔子請教,仁愛具體表現在什么方面。孔“平常出門要像去見貴賓一樣莊重,役使百姓子說:要像承當大祭典一般嚴肅,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他人。在諸侯國中沒有人對自己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對自己怨最。”

仲弓說:“我雖然不才,也要按先生這香話切實去做。”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孔于

[原文】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日:司馬牛憂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商聞之買:與人而有禮。四海之內,音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惟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生或死都由命運主宰,榮華富貴也是上天安排。’君子只要做事認真嚴肅,不出差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禮就是了,那天下的人都是你的兄弟了啊!君子為什么要憂慮自己沒有兄弟呢?”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孔子

【原文】

子日:“南人有言日:‘人而無恒,不可以作至醫。’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

【譯文】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做人如果沒有恒心,是不可以做巫醫的’!這句話說得好啊!”

《易經》上說:

“三心二意,不堅守自己的德操,就會承受羞辱。”孔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無恒心的人,不要去占卦罷了。”

言忠信,行篤敬

孔子

【原文】

子張同行。子日:“言忠信,行篤敏,雖查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手?立,則見其參于菌也,在與,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主張到處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老實,做事忠厚嚴肅,即使走到少數民族的偏鮮國家,也行得通。但如果說話虛偽欺瞞,做事馬馬虎虎,就是在本鄉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如果站立的時候,就好像看見‘忠信篤敏’這幾個字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車上則好似看見這幾個字呈現在前面的橫木上,這樣牢記它們才能使自己的主張到處行得通。”子張將孔子的這些話記在衣服的帶子上了。

敬之敬之

《詩經》

【原文】

敬之之,天維顯思,命不易截!無日高高在上,陟降士,日藍在茲。維子小子,不羈敬止。日就月,學有緝黑于光明。佛時仔,示我顯德行。

【譯文】

為人處事須要時刻警惕,天理晰彰不容稍加欺騙,人生在世多么不容易!別說蒼天高高在上,升降我土沒有形跡,每日監視在此地。我剛即位年紀輕,不明不白受蒙蔽。日積月累常學習,發揚光大明事理。眾臣輔我擔重任,美德向我多啟迪。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

【原文】

孟子告齊宜王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便君如腹心;君之視巨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巨如土芥,臣視君如寇仇。”

王日:“禮:為田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獎?”

日:“諒行言聽,青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君使人導之出,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課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頁去,別君搏執之,又板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速收其田里。此之庭仇。寇仇,何原之有?”

【譯文】

“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手足,孟子告訴齊宣王說: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巨子如同塵土、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強盜、仇敵。”

宣王說:“禮制規定,要為以往事奉過的君主服喪,君主怎樣做才能使人為之服喪呢?”

孟子說:“如果臣子勸諫被接納、進言被聽取,因面恩惠下達到百姓;臣子因故耍離去,君主派人引導他離開國境,并派人事先前往他所要去的地方進行妥善安排;離國后三年不回來,才收回他的采地和房屋。這叫做三有禮。君主能做到這樣,臣子就會為他服孝,現今做臣子的,勸諫不被接納,進言不被聽從,因此思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離國去,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親族,并故意到他所要去的地方為難他,離開的當天就沒收他的祿田和房屋:這就叫做強查、仇敵。對于強盜、仇敵有什么孝可服呢?”

與民同樂,和諧安定

孟子

【原文】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日:“好樂何如?”

孟子日:“王之好樂甚,財齊國其座幾手!”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子色,日:“塞人零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日:“王之好樂甚,則齊其應幾手,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日:“可得聞與?”

日:“獨系樂,與人樂樂,款樂?”

日:“不若與人。”

日:“與夕樂樂,與眾樂樂,取樂?”

日:“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備之音,手疾首額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承,夫何使我至于此板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最。今王田猛于此,百姓王車馬之音,見羽施之美,辛疾首受額而相告日:吾王之好田,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王鐘鼓之聲,管簧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莊兒無疾病與,何以能鼓禾?”令王田猛于此,百姓王車馬之音,見羽施之美,季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底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指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譯文】

莊暴見到孟子,說:“我朝見齊王,齊王告訴我他喜好音樂的事,我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莊暴接著向孟子問道:“作為國君,卻喜好音樂,到底應不應該呢?”

孟子說:“齊王要是非常喜好音樂,那么,齊國差不多就可治理好了啊!”

幾天后,孟子在進見齊宜王時間道:“大王曾告訴過莊暴您喜好音樂,有這回事嗎?”宜王聽了之后,臉色變得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古樂,只不過喜好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要是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就會治理得差不多了,時下流行的音樂和古代遺留下來的音樂都一樣殊,”齊宣王說:“可以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娛樂,和別人一起娛樂,哪種更快樂?”宜王說:“不如跟別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幾個人娛樂與和眾人娛樂,哪種更快樂?”宜王說:“和眾人一起更快樂。”

孟子接著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樂聲曲調,大家都愁眉苦臉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光顧自己喜好音樂,為什么要把我們弄到這般窮困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打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見到旗幟的華麗,大家都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光顧打獵開心,怎么把我們弄得這般窮困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于不和老百姓一同娛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樂聲曲詞,大家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打,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見到旗我們大幟的華麗,大家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于和老百姓一同娛樂的緣故。倘若大王您能跟老百姓一同娛樂,那么就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天下就會得到統一了。”

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曾子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與。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萏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

只有那有仁德的統治者,才會把這種嫉賢妒能的人給以流放,驅逐到四夷居住的邊遠地方。不許他與賢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這就是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該愛什么樣的人,該恨什么樣的人。

如果發現了賢才,卻不能把他們推薦到更高的職位;或者雖然推薦了卻不能盡早地重用他,這是以怠慢的態度對待賢才。發現了不賢的人卻不能立即罷退他,或者即便罷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邊遠的地方去,這是政治上的過錯喜愛人們所憎惡的東西,憎惡人們所喜愛的事情,這就是說違背了人的本性,災禍就一定會降落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國君要具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就必須以忠誠仁義的態度去獲得它。反之,如果態度驕恣放縱,那就會失掉它。

中庸和諧,天下之道

子思

【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

人們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樂,這些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這時人的內心處于虛靜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稱為“中”。表露出來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會法度(做到這一點,情感中正和諧)稱為“和”。“中”是天下人們的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們共行的普遍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便各得其所生長發育了。

執其兩端,而用其中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譯文】

孔子說:“舜帝稱得上是一個極其有智慧的人了吧!他喜歡向別人求教,而且善于對那些淺近的話進行仔細審察。聽到不合理的惡言便包涵起來,聽到合理的善言便加以表揚,他度量人們認識上兩個極端的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導他們。這就是虞舜之所以能成為舜帝的原因啊!”

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原文】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嬌!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

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稱得上是剛強呢?”孔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還是北方的強呢?或者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溫和的方法去教化別人,對于蠻橫無理的人也不加以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就屬于這一類;經常枕著刀槍、穿著盔甲席地睡覺,上戰場毫不懼怕,拼殺而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的‘強’,性格強悍勇武有力的人屬于這類。所以,君子善于在人際間協調,又決不隨波逐流,那才算得是‘剛強’!君子信守中庸,獨立而不偏不倚,那才算得是‘剛強’!國家政治清明,遇艱難不變志向,那才算得是‘剛強’!國家混亂,社會動蕩,君子到死不改變品德和信念,那才算得是‘剛強’!”

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子思

【原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穿。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間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間,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眀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凡事預先進行認真的規劃,就有成功的可能;不進行預先的策劃,就很有可能導致失敗。說話預先想好,就不會語塞中斷;做事預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行動之前預先想定就不會內心不安。執行規則預先想定就不會陷入絕境。

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孝順父母。心誠是有道理的,不明曉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誠了。

誠實是天道的法則;誠實是人道的法則。天生誠實的人,不必勉強為人處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語行動得當。從容不迫地達到中庸之道,這種人就是圣人。誠實的人,必須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堅定不渝地實行它才行。

要廣博地學習,要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別,要忠實地貫徹。要么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么不問,問了還是不明白就不中止。

要么不思考,思考了沒有收獲就不中止。要么不辨別,辨別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不實行,實行了不到忠實程度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別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君子處世,貴能有益

顏之推

【原文】

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經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斷決有謀,強于習事;四則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費,開略有術;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辦也。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于六涂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

【譯文】

仁人君子處在世上,可貴之處在于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不是一味地高談闊論,左琴右書,浪費君主給他的俸祿官位啊!國家使用人材,大體不外六個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曉治理國家的體制綱要,經綸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寫典章,不忘古先;三是軍旅的臣子,用他能決斷有謀,強干習事;四是藩屏的臣子,用他能熟悉風俗,清白愛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的隨機應變,不辱君命;六是興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節省費用,多出主意;這都是勤奮學習、認真工作的人所能辦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長,怎可以一定要求這六個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對這些都通曉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就無所慚愧了。

世有癡人,不識仁義,不知富貴

顏之推

【原文】

世有癡人,不識仁義,不知富貴并由天命。為子娶婦,恨其生資不足,倚作舅姑之尊,蛇虺其性,毒口加誣,不識忌諱,罵辱婦之父母,卻成教婦不孝已身,不顧他恨。但憐己之子女,不愛已之兒婦。如此之人,陰紀其過,鬼奪其算。慎不可與為鄰,何況交結乎?避之哉!

【譯文世間上有一種愚癡的人,不懂得仁義道德,也不知道富貴皆由天命。為兒子娶媳婦,恨媳婦的嫁妝太少,仗著自己當公婆的尊貴身份,懷著毒蛇般的心性,對媳婦惡意辱罵,不懂得忌諱,甚至謾罵侮辱媳婦的父母,這反而是教媳婦不孝自己,也不顧她的怨恨。

只知道疼愛自己的子女,不知道愛護自己的兒媳。像這種人,陰間地府會把他的罪過記錄下來,鬼神也會減掉他的壽命。千萬不可與這種人為鄰居,更不可與這種人交朋友,還是躲他遠點吧!

對于變亂的心態

【元】許名奎

【原文】

志不懾者,得于預備;膽易奪者,驚于猝至。

勇者能搏猛獸,過蜂蠆而卻走;怒者能破和璧,聞釜破而失色。

桓溫一來,坦之手板顛倒;愛有謝安,從容與之談笑。

郭晞一動,孝德彷徨無措;亦有秀實,單騎入其部伍。

中書失印,裴度端坐;三軍山呼,張泳下馬。噫可不忍歟!

【譯文】

面對變亂,為什么能夠做到意志堅定,不輕易動搖?是因為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而那些膽量容易喪失的人,在突然來臨的變故面前只能驚慌失措。

有勇之人能夠和猛獸相斗,但遇到蜂蝎而逃跑;藺相如有勇氣讓自己的頭與和氏璧同碎,卻在鍋被打破的時候吃驚不小。這說明充分的心理準備能使人勇氣倍增,而意外的變故會使人膽小如鼠,風度盡失。

西晉大司馬桓溫來朝見皇帝,孝武帝下令謝安與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當時到處都是流言洶洶,說桓溫這一來,就會殺王坦之、謝安。因此王坦之害怕極了,見桓溫時嚇得汗流浹背,連上朝的手板也拿倒了。

而謝安態度從容,言語機智,令桓溫大為敬佩。

唐朝元帥郭子儀的兒子郭晞在邠州,放縱士卒,殘害百姓。節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都虞侯段秀實捕捉了為惡士兵,單騎前往郭晞軍營痛陳利害,最后郭晞請求謝罪改過。

唐代斐度聽說官印丟失,安坐不動,照樣喝酒,會兒有人報告官印復得,裴度依舊如故。別人問他為什么不著急,他說:“官印必定是手下吏僚拿去盜印書券,追急了他會把官印銷毀,追查不緊他就會把官印還回來。”裴度的胸懷、度量和冷靜令人佩服。宋朝張泳閱兵時,軍士大聲起哄,三次高呼。張泳下馬也同樣高呼三聲,再騎馬閱兵,起哄的軍士被鎮住了。

面對變故,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聰明的智慧、沉著的心態去應付,否則就會措手不及。

許公感嘆:噫,當意外變故來臨時,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膽怯和驚慌呢!

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明】洪應明

【原文】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譯文】

一個剛剛涉足社會的人,閱歷不深,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也少;而閱歷豐富的人,具備的各種應對處事技巧也就多了起來。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君子,與其過于精明圓滑,不妨樸實篤厚;與其謹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蕩大度,“君子坦蕩蕩”。

登高思危,少言無躁

【明】洪應明

【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靜而后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后知多言之過躁。

【譯文】

我們到了低矮的地方觀察,才知道向高處攀登充滿著巨大的危險;我們到了黑暗的地方,才知道當初的光亮過于耀眼;我們持有寧靜的心情,才知道四處奔波的辛苦;我們保持沉默,才知道過多的言語,將會帶來多么大的煩躁不安。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處世

【明】洪應明

【原文】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譯文】

如果我們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來立身,就如同在灰塵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腳一樣,怎么能夠做到超凡脫俗呢?如果我們為人處世,不退一步著想,就像飛蛾投入燭火中、公羊用角去抵藩蘺一樣,怎么會有安樂的生活呢?

花鋪好色,人行好事

【明】洪應明

【原文】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譯文】

春天到來的時候,風和日麗,花草樹木都會爭奇斗艷,為大自然鋪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林間的鳥兒也會婉轉啼鳴出美妙的樂章。讀書人如果能通過努力學習,有幸出人頭地,又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不善思考留下不朽的篇章,或者為世間多做幾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一百歲,也如同沒有在世上活過一天。

居安思危,天亦無用

【明】洪應明

【原文】

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杰處。君子只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

【譯文】

上天的變化不可把握,有時先讓人陷人困境,然后再進人順境;有時又讓人先得意而后失意。不論是處于何種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謂英雄豪杰。因此,一個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夠堅忍地面對外來的困厄和挫折,平安之時不忘危難,那么就連上天也沒有辦法對他施加任何伎倆了。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明】洪應明

【原文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譯文】

在閑暇時不讓時光輕易流過,抓緊時間做些準備到了忙的時候自然會用得著;在平靜時不讓心靈空虛,在遇到變化的時候自然能夠應付自如;在無人知道的時候不做邪惡明暗的事,在大庭廣眾之下自然會受到尊敬。

聰明不露,才華不逞

【明】洪應明

【原文】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烏噬人手段處。

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譯文】

老鷹站立時,雙眼半開半閉,仿佛處于睡態;老虎行走時,慵懶無力,仿佛處于病態。實際上,這些表現,正是它們準備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聰明,不顯示自己的才華,這樣才能夠有力量擔任艱巨的任務。

要擔當,又要善擺脫

【明】陳繼儒

【原文】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譯文】

世間的事,既要能夠承擔重任,又要善于解脫羈絆。不能承擔重任,就不能從事改造世界的雄偉事業;不善于解脫,就沒有超出世間的寬廣襟懷。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明】陳繼儒

【原文】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

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譯文】

定要有超出世間的胸懷,才能深人世間做事。

否則,在塵世中便易受種種世俗影響而墮落。一定要有深入世間做事困難的準備,才能面對困難,思想真正地超出世間,否則,就不容易真正保持理想境界。

信是立身之本

【清】王永彬

【原文】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譯文】

一個“信”字,是在世上立身的根本,所以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品德,所以人應該終生奉行。

人生不可安閑

【清】王永彬

【原文】

人生不可安閑,有恒業,才足心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檢德。

【譯文】

人活在世上,不能夠只滿足于安逸閑淡,有了長久經營的事業,才能夠將遺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方可以顯示出勤儉的美德。

何謂幸福

【清】張潮

【原文】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譯文】

幸福是什么?有的人以獲得金錢名利為幸福,有的人以美人相伴為幸福,有的人以高官厚祿為幸福,也有的人以悠閑恬靜的生活為幸福,這是幾種人生的大幸福。朋友是幸福的源泉,友人之間相互幫助,在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不僅能在助人過程中得到快樂,還能夠收獲友情,多一些正直、聰明、胸懷寬廣的朋友,真可謂福在其中。書籍是人類的瑰寶,有時間和先哲圣賢在書中對話、增添智慧,自然是人生一大幸事。讀書有所得,思考有所得,然后落筆成書,著作等身,這是寫作、抒發的樂趣,幸福蘊涵在著作中。不招惹是非,不理會閑言碎語,這是耳根清凈的幸福。每個人對于幸福的理解都不同,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不破壞法紀,都無可非議。

有時間閱讀書籍,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能力幫助別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學問淵博能夠著書立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沒有閑言碎語煩擾,耳根清凈,是一件幸福的事;有朋友見聞廣博,正直可信,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酒、劍

【清】張潮

【原文】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

【譯文】

如何面對不平之事呢?對于個人來說,當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飽受委屈的時候,心中積滿怨愁而無可發泄。個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以至于在蒙受冤屈的時候甚至無法替自己申辯,有若不能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這個時候,只好斟酒獨飲,把酸甜苦辣合著酒一起吞進肚里,什么都不再去想,只想一醉到天明。酒醒之后,生活還要繼續,以前的煩惱大概能消失,輕裝迎接新生活的到來。倘若放眼社會,廣闊天地里定然有更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存在。貧富不均,貴賤懸殊,老弱病殘者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反而遭受欺凌;勞動者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反而遭受剝削,如此等等,社會被腐蝕得千瘡百孔。如此嚴重的問題是無法用酒精來麻痹神經以求忘掉的,應當拔劍而起,找準造成社會毒瘤的源頭,一劍斬落,毫不留情。

個人胸中的憤憤不平是小事,可以通過飲酒消解掉;人世間的不公平是大事,只有用武力才能徹底解決。

傲氣與傲骨

【清】張潮

【原文】

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

【譯文】

所謂傲骨,是指具有高傲不屈的品格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所以才能面對權貴的威逼和金錢的利誘時,不會低下高昂的頭。無論出身如何,他們都擁有一顆高貴的心和不凡的氣節。那些沒有傲骨的人,在權貴面前就好像永遠站不直似的,總是奴顏婢膝毫無立場,喪失了為人的起碼尊嚴。傲骨是一回事字之差的傲心是另一回事。一個人要是有了驕傲自滿之心,容易淺嘗輒止停步不前,滿足于一時的成就,再難進步。而且這樣的人看不起身邊的人,嫉妒才華高于他的人,只會招來人們的厭惡最后落得孤獨一世難以成為君子。真正的君子除了具有才華,還具有謙遜和善的品德,對待事物寬大包容,從而得到眾人的贊賞和愛戴。

做人不能沒有高傲不屈的脊骨,不可以有驕傲自大的心態。沒有傲骨的人與粗鄙的人沒什么區別;有傲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得才兼備的君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玉溪市| 体育| 玉田县| 吉林省| 泸溪县| 安岳县| 图木舒克市| 崇义县| 边坝县| 观塘区| 吉首市| 西平县| 浑源县| 泊头市| 咸阳市| 利川市| 铁岭县| 尚志市| 晋宁县| 潮安县| 松滋市| 依兰县| 大邑县| 余干县| 峨山| 定安县| 土默特右旗| 六枝特区| 沐川县| 凤山市| 峨山| 富裕县| 蕉岭县| 外汇| 左贡县| 嘉善县| 江口县| 安庆市| 西充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