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誦讀叢書:三十六計
- 焦金鵬主編
- 813字
- 2022-08-01 17:22:05
第(dì)二(èr)計(jì) 圍(wéi)魏(wèi)救(jiù)趙(zhào)
共(ɡònɡ)敵(dí)不(bù)如(rú)分(fēn)敵(dí),敵(dí)陽(yánɡ)不(bù)如(rú)敵(dí)陰(yīn)。
【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陽,氣勢旺盛,陰,氣勢衰弱。
【釋義】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敵軍分散、減弱,再去攻擊它。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之處,這樣會更有效。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于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像筑堤圍堰,不讓水流走。
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斗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毆斗。
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牽制和圍堵,則敵方對己方的圍困便可自解了。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就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采取迂回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之后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于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齊救趙時,孫賓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小故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于它。
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十分惱火,于是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的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
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
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
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
龐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國救援。如此一來,魏軍為疲憊之師,怎能打過齊國以逸待勞的精銳之師,所以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