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不要總假設,要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
- 世界沒有虧待你
- 和力編著
- 2668字
- 2020-11-26 09:47:19
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假設:假設自己非常漂亮身材又好、假設當初能再堅持一下、假設嫁給了自己愛的人而不是愛自己的人、假設第一次創業沒有失敗等,如果這些假設都能夠成立,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非常完美,至少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圓滿。
但遺憾的是,人生不過是一張單程車票,所有走過的、經歷過的都成為了不可更改的事實和歷史。如果這些事實是好事,帶著幸福,帶著快樂,我們自然愿意歡歡喜喜地接受;如果是不幸的,帶著傷害,帶著眼淚,我們的心就會排斥,不愿接受,就會掉進各種假設的陷阱,悔恨、懊惱、失望、自責,直至身心俱疲。但無論你愿意接受還是不愿意接受,這就是生活的真相,且無法更改一絲一毫。
或許你會覺得生活對你不公平,為此你心存抱怨;或許你覺得生活不夠圓滿,為此你感到失落……是的,生活從來就不公平,但諸多的抱怨和失落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我們應該學著去接受生活的不公平,接受生活的真相。
學會承認自己的不足,是一種適應環境的生存技巧。松樹無法阻止大雪壓在它的身上,蚌無法阻止沙粒磨蝕它的身體,但松樹可以彎曲自己,蚌可以包裹沙子來適應這種悲慘的遭遇。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又怎能屈居于這些小生物之下呢?
正如席慕容所說:“請讓我們相信,每一條所走過來的路徑都有它不得不這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前途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我們也許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我們卻有權利改變自己,而且我們也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只有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人不可能是全能的。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并且用一種平衡的心態去欣賞別人,這是一種境界。所以,只有敢于不如人,才能勝于人。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為別人指導時,從來不說話。每當學生拉完一曲,他總是把這一曲再拉一遍,讓學生從傾聽中得到教誨。他總是說:“琴聲是最好的教育。”
小提琴演奏家收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新生,在拜師儀式上,學生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這個學生很有天賦,把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學生演奏完畢,這位大師照例拿著琴走上臺。但是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卻久久沒有奏響。他沉默了許久,然后,又把琴從肩上拿了下來,深深地嘆了口氣,走下了臺。眾人驚慌失措,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這位大師微笑著說:“你們知道嗎,他拉得太好了,我沒有資格指導他。最起碼在剛才的一曲上,我的指導對他只能是一種誤導。”全場靜默片刻,然后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一個已經名揚四海的大師,面對一個無名小輩,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真心地贊美對方的優秀,既不怕有損于自己的威名,也沒有用自己的光芒去打壓對方,這非常難得。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有這種敢于承認自己不如人的心態,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去應對現實。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個人怎能時時處處勝過所有的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優勢,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揚長避短才是明智的,拿自己最不擅長的柔弱之處去硬碰別人拿手的看家本領,那是非常不理智的,其結果可想而知。只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不因忌妒之火而吞噬心中的靈光。
然而,有些人卻不敢承認自己不如人之處,通過撒謊來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們滿足了自己一時的虛榮,但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榮譽和快樂,反而增添了心理負擔——因為害怕謊言被戳穿,所以常常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的人往往不喜歡參與社會性事務,缺乏與社會交流的興趣,對周圍的事物不聞不問,對社會、周圍的人和事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造成自我封閉狀態的原因,后天因素占很大比重,很多行為實際上是他們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習得”的。
一方面,一個性格怯懦、保守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追求穩妥,沒有勇氣去主動承擔一些責任與挑戰,把自己局限于一個相對安逸和舒適的環境里,這樣,久而久之,變得自我封閉。
另一方面,社會生活中的“惰性”也為自我封閉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的信息化,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跟上時代的腳步是很重要的。如果迷戀過去那種安逸的生活,不去主動接收外界的信息,隨著時光的流逝,就會“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久而久之,將落入自我封閉的泥潭。
自我封閉者要摒棄“假設”,正視現實,勇敢地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找機會多和人接觸,擴大與外界交往的范圍,這樣才能走出自我封閉的泥潭,迎來曙光。其實,我們要勇敢地接受自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心情才能變得輕松,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績和真正的榮譽,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以一種從容的心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我們有我們的辛苦,別人有別人的難處,我們應該盡力去接受生活,學會適應生活,承認自己的不足。
還有一些人常常因別人的評論、言語、眼神、語氣使自己苦惱。其實,我們完全不必如此。嘴長在別人身上,如果你想要別人不在背后談論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理會那些“風言風語”。假如你真的很在意流言,流言就會滲入你的身體,腐蝕你的信心,折磨你的神經,使你成為一只畏首畏尾的驚弓之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必為那一份沒有得到的理解而遺憾嘆息。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智善禪師和他的師父靜悟對坐,靜悟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記得,記得,”智善禪師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語氣中免不了有幾分得意。靜悟一聽,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智善禪師怔在當場,不知道師父為什么笑,心里非常煩,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笑的原因。那天晚上,智善禪師輾轉反側,怎么也睡不著,第二天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問師父為什么笑。靜悟禪師笑得更開心了,對著因失眠而眼眶發黑的弟子說:“你還想著這事,我笑就笑,沒別的意思。”智善禪師聽了,豁然開朗。
實際上,禪師的笑而不語道破了生命的本意。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就是自己,別人說的,由得別人說;別人笑的,任別人去笑。無論是說還是笑,那只是別人的看法而已,卻不是你自己的看法,何必在乎呢!
是啊,如果我們有敢于承認自己不足的心態,別人笑我們又何妨呢?
心靈絮語
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已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事了。人生真正屬于自己的快樂其實不多,若一味地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不僅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因此,當別人對你的所作所為議論紛紛時,最可取的辦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假如你沒有做錯事,那么就挺起胸膛,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感受,勇敢地面對眾人挑剔的目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