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田園小清新
同學們,如果讓你用四字短語來形容田園生活,你能想起哪些詞匯呢?綠樹紅花、小橋流水、牧童黃牛、蛙叫鳥鳴、稻糧雞鴨?是的,一聽到這些詞匯,我們仿佛已經(jīng)嗅到了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讓人心曠神怡。然而,這些熟悉的詞匯似乎正與現(xiàn)代生活漸行漸遠,因為我們現(xiàn)在接觸最多的是電腦手機、汽車電視,偶爾利用休假跑到鄉(xiāng)村去看一看,已然成了一種奢侈。
對于宋代詞人來說,他們大都忙于案牘事務,要真正將心靈平靜地安放到湖光山色之間,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幸運的是,總算有些詞人忙里偷閑,用文字為我們捕捉到了一些彌足珍貴的田園風景。這次為我們現(xiàn)身說法的是兩個非常有個性的大文豪:蘇東坡和辛棄疾。
北宋元豐元年(1078),四十二歲的蘇東坡任徐州知州。那年春天,徐州發(fā)生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帶領百姓到城東二十里外的石潭求雨。向神仙求雨,現(xiàn)在看來當然是種迷信行為,但巧合的是,過了幾天后,當地還真下了場大雨,蘇軾就又和百姓一起前去謝雨。心情不錯的蘇軾領略了沿路的鄉(xiāng)村風光,一口氣寫了五首《浣溪沙》。在他的筆下,一會兒是“垂白杖藜(拐杖,代指老人)抬醉眼,捋青搗麨[chǎo](麥子炒干后搗成粉末)軟肌腸”,一會兒是“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繅絲工具)”,一會兒是“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蒿草、艾草)氣如薰”。五首詞變成了一組系列風光畫,將春日田園的人、事、物、景盡收眼底。
辛棄疾最廣為人知的田園詞是那首《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的這首詞因為親切自然而被收錄入教材。尤其是詞的下闋,他為我們點出了三個村娃:大兒鋤地種豆,二兒補雞籠,小兒最調(diào)皮,不但不幫著做農(nóng)活,還偷偷剝蓮蓬吃。是不是很有田間情趣?
講完兩位大咖后,我們要重點賞析另一篇田園詞。我選了另一位詞人——劉學箕。劉學箕的這首詞寫得極富生活氣息,巧妙之處甚至蓋過了前面兩尊大神。因為,他居然將“吃魚”這件小事填成了一首詞。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吃魚的食客,那可千萬要讀一讀。
行香子
宋 劉學箕
雪白肥鰜[jiān],墨黑修鲇[nián]。柳穿腮、小大相兼。金刀批臠[luán],鮮活甘甜。或時熬,或時煮,或時腌。
揎腕佳人,玉手纖纖。縷銀絲、取意無厭。羹須淡煮,滋味重添。滴兒醯[xī],呷兒酒,撮兒鹽。
劉學箕的詞,與其說是一首詞,不如說是一篇殺魚吃魚的順口溜。
詞的上闋告訴你:咱們今天要吃的是什么魚。雪白肥鰜,就是雪白肥嫩的鰜魚(比目魚的一種);墨黑修鲇,就是黑色的鲇魚。魚抓來后,怎么辦呢?“柳穿腮、小大相兼。”就是用柳條穿過魚鰓,把大大小小的魚都帶回家。
拎回家后是“金刀批臠,鮮活甘甜”,“臠”是指小塊的肉。就是拿起你的菜刀,用刀把魚肉削成一塊塊薄片。注意,刀功要快,盡量保證魚肉“鮮活甘甜”。
魚肉切完后,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吧,“或時熬,或時煮,或時腌”,熬湯也可以,水煮魚片也可以,腌起來以后再吃也行。
下闋,劉先生以廚師的角度寫了一遍殺魚、燒魚流程。“揎腕佳人,玉手纖纖。”“揎腕”就是捋起袖子。看來,殺魚人是一個挽起袖子的美麗婦人,她的纖纖玉手拾掇起魚來非常熟練。“縷銀絲、取意無厭”,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將魚肉切成更細的絲,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燒出各種花樣。“無厭”是不滿足的意思。
“羹須淡煮,滋味重添。”燒魚的佳人告訴你:如果你燒魚羹,可以先煮得淡一點,至于味道,可以后面再重新調(diào)整。如何調(diào)整呢?“滴兒醯[xī],呷兒酒,撮兒鹽。”“醯”就是指醋。人家說了,你可以根據(jù)需要,滴點醋、噴點酒,或者放一撮鹽上去。
好了,這首詞就賞析到這里。
知識鏈接
下面兩首田園詞為蘇軾、辛棄疾所作,欣賞一下吧。
浣溪沙
北宋 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鷓鴣天
南宋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