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情傷離別
無論什么詩詞歌賦,離別都是常見的主題。親人送別,總是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夫妻之間的離別,更是每每讓人肝腸寸斷。宋朝的姚寬曾寫過一首《生查子》,描寫的就是一段夫妻分別場景:“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相見兩悠揚,蹤跡無尋處。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說是男子如路上揚起的飛塵,女子如堤岸邊飄搖的柳絮,飛塵和柳絮飄忽不定,一會兒就了無蹤跡。這個比喻何其形象,又怎能不讓人唏噓感動。但是,分離還是難免,結果,女子淚如秋雨,心中還在念叨,過了這離別的時刻,你還會思念我嗎?
當朋友之間別離時,古人往往還有置辦酒席贈別的習慣,席間寫上一首詩,填上一首詞,既是表達惜別之意,也是為了彼此間留個紀念。晏殊的《踏莎行》就是著名的離別詞,寫的正是餞別時的場面:“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這里的“祖席”,是指送別時的宴席,因為古人把祭祀路神叫“祖”,所以餞別宴會也就稱為祖席。晏殊把餞別寫得非常傳神,宴別后,送行人的馬不斷嘶鳴,穿透樹林,行人的船在江上漸漸遠去,離愁彌漫在天涯海角。不得不說,由于詞的句式更加靈活,它在意境的營造上比詩更加精深,抒發的感情也更加曲折精致。
在宋詞中,最著名的離別詞非柳永的《雨霖鈴》莫屬:“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在這首詞里幾乎運用到了關于離別的所有意象:寒蟬、長亭、蘭舟、煙波、清秋、殘月、楊柳……但是,在柳永筆下,如此密集的意象并沒有給人機械堆砌的感覺,他把意象鑲嵌得不著一絲痕跡,成就了離別詞的絕唱。
離別的話題確實太沉重了,今天我們重點要介紹的這首詞,感情色調上沒有柳永的《雨霖鈴》、晏殊的《踏莎行》那般低沉,在創作手法上也有別于其他同類作品,或許能幫我們稍稍放松下心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北宋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這回,我們這首詞的名字也差不多,是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巧不巧,連友人的名字也差不多,都叫“浩然”。友人鮑浩然要去浙東,那里是山青水秀之地,王觀要送上怎樣的祝福呢?
上闋前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很多離別詞一般先寫離別場景,但這回王觀不走尋常路,先是來了一個比喻。他把水比成了流動的眼波,把山比成了聚攏的眉毛。瞬間,在詞人的神來之筆中,南方清澈的江水成了美人顧盼生輝的眼神,層巒疊嶂的山峰成了美人緊蹙的秀眉,兩種不同的美被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
上闋后兩句“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繼續承接前面的句意:請問行人你要去哪里?原來是“眉眼盈盈”之處。眉是山,眼是水,而眉眼盈盈之處自然是山青水秀的地方。那里的山水優美宜人,就像美人脈脈含情的眼神一樣。或許,我們還可以將這多情的眼神,看作是詞人對遠去友人的眺望,山水和目光相連,祝福和不舍都在不言中。
下闋詞人的語言表達更加簡單質樸,就像是從口中自然而然地念叨出一般。“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看來,王觀送別友人的時候是暮春時節,北方的春早已過去。所以,詞人說自己剛剛把春天送走,這回又要把朋友送走。他對友人的留戀就像人們留戀春天一般。
下闋后兩句“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詞人再次接續前面的比喻。北方的春天早已過去,南方天氣溫暖,春天或許還要停留片刻。王觀既帶戲謔,又不失深情地對朋友說,也許春天是跑到了你要去的南方,如果你到了江南,追上了春天,千萬要和春天在一起啊。
王觀的這首送別詞用語毫無晦澀的地方,通篇貫穿的比喻既新穎又形象,讓人耳目一新。在這里,你看不到濃重的惆悵、哀傷,只有一股江南煙雨般的淡淡眷戀。
知識鏈接
下面兩首離別詞和王觀的作品一樣,文風質樸,其中寄托的感情真摯動人。
卜算子
南宋 石孝友
見也如何暮。別也如何遽[jù]。別也應難見也難,后會難憑據。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應難去也難,此際難分付。
賀圣朝
北宋 葉清臣
滿斟綠醑[xǔ]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