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唐詩宋詞是對孿生兄弟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班級里,幾乎每個同學都會有一個所謂的“綽號”。比如你叫朱藝群,估計是父母希望你將來才藝超群,結果到了同學口里,就成了“豬一群”。再比如我兒子姓周,皮膚又有點黑,就成了同學口中的“周黑鴨”。所以,一個班級活像一個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人人有綽號,今天我們要說的詞,也要從它的綽號說起。
詞的外號很多,第一個外號叫“長短句”。大家都知道,近體詩的句子長短都是一致的,要么五個字,要么七個字,就像小朋友做操時整整齊齊排列著的隊伍。但詞就不一樣了,有長有短,比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等。相信很多人對詞的最直觀印象就是句子可長可短,猶如連綿起伏、高低錯落的山峰。
因為詞的句子字數靈活,所以它的格式也比詩多得多。近體詩只有十六種基本格式,而詞卻可以千變萬化。一個詞牌決定了一首詞的平仄、押韻以及單句字數。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它就像填空題一樣,等著你按照規定的條件一個個碼字進去。當然,這種按圖索驥的模式只是看上去簡單,你若真想填出一首意境深遠、字句優美、韻律和諧的詞,還是得下大功夫。
詞的第二個綽號叫“曲子詞”。當我們欣賞到一首動聽的歌曲時,可能會去查詢作曲者是誰,作詞者是誰。是的,詞一開始就被稱為“曲子詞”。唐朝的時候歌舞繁盛,域外的曲子不斷傳入中原,民間藝人不停地創作新樂曲。有曲子自然還要有歌詞,我們的“詞”就這樣跟著繁榮了起來。
久而久之,當人們把曲子拿走以后,發現這些“歌詞”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于是,詞慢慢地脫離音樂,成為一種文學作品。但是,詞和音樂的淵源是不會完全斷離的,直到現在,我們的一些流行歌曲中還會有“詞”的影子,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整首詞都被納入了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有段時間,甭管買菜大媽,還是扎辮小女孩,嘴邊都哼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還有很多人都喜歡周杰倫唱的《菊花臺》《青花瓷》等中國風歌曲,其實,歌詞作者方文山就大量借鑒了宋詞的表現手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曲子詞”與其說是詞的綽號,不如說是它的本名。
詞的第三個綽號叫“詩余”。說起這個綽號,可能廣大宋詞愛好者不樂意了。啥叫“詩余”呢?這么優美的“詞”怎么就成了作詩剩下的邊角料了?事實上,詩和詞是一對孿生兄弟,把詩看成詞的大哥也不算錯。因為,詞本來就是由詩演化而來的,最初的時候,人們把一些絕句、律詩配上曲子唱出來,詩也就變成了詞。之后,詞開始根據曲子的變化增減字數,格式變得越來越靈活,逐漸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學體裁。哪怕是在詞最為興盛的宋朝,在考試中,也是只考詩賦創作,而不考詞,填詞只是當時文人們閑暇時的一項娛樂活動而已。所以說,詞當一下詩的小弟也不算委屈啦。
當然,文化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詞后發于詩,又沒有官方的地位,但依然蓬勃發展,長盛不衰,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絢爛一頁,強盛如唐,繁華如宋,都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背影,而詩詞卻綿延流傳下來。文化不朽,此言不虛。
在前冊“詩篇”中,我們通過“場景、感情、詩人、意象、格律”等五個元素,簡單介紹了近體詩的相關知識。其實學詞也一樣,同樣可以從對應的五個元素入手,進行解構式的分析,讓大家學得輕松,看得明白。在開啟我們的第二段學習旅程之前,有幾個問題特地說明一下。第一,由于很多詞作只有詞牌而沒有題目,為了方便大家分清具體哪首作品,對沒有詞題的作品,我們一律按照通行的“詞牌+第一句”的方式來標注作品。第二,關于詞人的年代問題,我們一般以其身處的時代為標準。如果某個作者正好身處兩宋之交,我們就只列宋朝,而不區分北宋和南宋。比如,對李清照、汪藻、陳與義等人,我們就單標“宋”字,這也是為了方便大家記憶。
好了,閑話到此為止,學詞正式開始。今天,我特地選了一首安靜和美的小詞作為本書的開篇。
愁倚欄
南宋 程垓
春猶淺,柳初芽,杏初花。楊柳杏花交影處,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遠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驚他。
這首詞沒有生僻的字詞,沒有深奧的典故,詞意為:春意尚淺,柳樹剛剛長出嫩芽,杏花剛剛綻放枝頭。在樹影和花影的交匯處,住著一戶人家。霞光映照窗戶,屋內分外明亮溫暖。室內的小畫屏上,青山橫斜江水遠流。(家里有個人兒),昨天晚上他暢飲美酒,如今睡意還濃,可千萬不要驚醒了他。
程垓并非宋詞大家,這首《愁倚欄》卻寫得別有情趣,它用簡練的筆觸,為我們渲染出一幅春意盎然、暖日融融的和諧場景。在這首小詞里,你難道沒有感受到“春眠不覺曉”的安逸和“濃睡不消殘酒”的慵懶嗎?
不過,春光寶貴,同學們可別光顧著睡懶覺,起來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