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悲傷
都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誰都有悲傷的時候,同學們,你有沒有見過爸爸、媽媽眉頭緊鎖、唉聲嘆氣的時候呢?肯定見過,這時候相信你們都會比平時乖一點。哦,我還聽說有些人小小年紀也開始懂得悲傷的滋味了,零分考卷被發現了,寵物小狗走丟了,那可也是大事啊。一旦悲從心頭起,不少小女孩還會哭得梨花帶雨,不少小男孩哭得鼻子冒泡,那叫一個可憐。其實,要說最容易陷入悲傷情緒的群體,還是要屬詩人。
為什么呢?因為,詩人都很多愁善感,碰到不開心的事,自然要傷感一下。詩人又很有才華,當他的才華得不到施展的時候,他自然又要憤懣一番。很多詩人還非常有責任感,當看到國家衰亂、民眾受苦的情景時,總抱有很大的同情心,也要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慨。所以,為自己也好,為別人也好,為國家也好,詩人總是一聲長嘆,最后把悲傷的心情化作凄婉的詩句,比如本章我們將要學的這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繁盛期,出了很多高產的詩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張繼能在高手如云的詩人中脫穎而出,正是憑著這首《楓橋夜泊》。在這首詩里,他把悲傷的氣氛寫絕了。
悲傷的詩肯定要由悲傷的人來寫,張繼那個時候就很悲傷。《楓橋夜泊》所寫的地點在蘇州,可張繼不是蘇州人,他是流落到蘇州來的。幾年前,張繼考取了進士,隨后卻在吏部銓選中落選。銓選是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在唐代,科舉中了進士也不一定有官做,要經過吏部的再次選拔,才能安排個官職。張繼很不幸,好不容易過了科舉,卻又卡在這最后一關。不久之后,“安史之亂”爆發,國家陷入戰亂,張繼連安穩日子都沒法過了,只好流落到了江南。個人前途一片黯淡,國家山河破碎,再加上獨自身處異鄉,那真是倒霉透頂,怎不叫人難過?
楓橋是蘇州城西郊的一座石橋,夜泊是指夜間將船停泊岸邊。光從題目的四個字看,我們就可以想象到這樣一幅場景: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一艘客船靜靜地停泊在橋邊,詩人孤身坐在客船上,一夜一人一船一橋,話還未說,你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了絲絲涼意?
接下來的兩句詩,詩人隨著題目繼續豐富了他所處的場景畫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霜滿天”是形容天空像鋪了一層霜一樣幽亮,既形象又渲染了寒氣,“愁眠”則是指因為憂愁而無法入睡的人。在這里,詩人一口氣向我們描述了六個事物:沉落的月亮、啼叫的烏鴉、彌漫著寒氣的天空、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還有那個無法入睡的人。這些景物既是詩人的所見所聞,也是他密集引用的“意象”,尤其是“落月”“啼烏”“漁火”“不眠人”等都是在其他詩詞里反復出現的景象,集中用來刻畫孤寂的場景。比如,白居易曾有詩句“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蘇軾寫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杜甫寫過“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分別用到了啼烏、不眠人、漁火等意象。關于意象的知識,我們接下去要專題講述,這里就不多說了。
六個景物說完,我們不僅看到一幅鮮活的畫面,也完全感受到了詩人悲傷的心情。更絕的是,烏鴉的啼叫更襯出了夜里的靜,漁船上微弱的火光更襯出了夜的黑。這似乎是詩人處境的一種隱喻,什么時候漫長的黑夜才能過去呢?詩人肯定在心里期盼,盼望自己的前途命運能夠有所好轉。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后兩句里,作者又把遠景拉到了近景,視線離開遼闊的天空,離開遠處的漁船,又回到了詩人所在的客船,在客船上詩人聽到了附近寺廟敲響的半夜鐘聲。姑蘇城是蘇州的別稱,寒山寺則是附近的一座寺廟,因有名僧寒山在此修行而得名,當地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因為憂愁而無法入睡的詩人,聽到那個渺茫的鐘聲,知道自己已經半夜未眠了。
聽到這里,我們是不是覺得張繼真是把“悲傷”的情緒寫絕了?當然,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光看詩,我們并不知道他為什么悲傷啊?是的,這就是詩的特點。用詩來表達悲傷的心情可不簡單,不能像我們寫日記一樣,直接說自己如何倒霉,如何委屈,否則,詩歌就成了簡單的訴苦,那就太沒技術含量了。詩歌表達感情,尤其是表達悲傷的感情,就是要有欲說還休的感覺,才能給人帶來無限回味的空間,才能把那種悠遠的意境表現出來。
知識鏈接
表達傷感情緒的詩句很多,你知道下面兩首詩中,詩人為何事而悲嗎?
離思五首·其四
唐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登幽州臺歌
唐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