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熱愛,自有萬鈞之力
- 目光(2020年度中國好書,陶勇醫生首部文學隨筆)
- 陶勇 李潤
- 3508字
- 2020-11-16 00:00:22
這里充滿著病痛、難過和焦慮,但這里也同樣生長著愛和希望。
二十多年來,我只從事過醫生這一份工作,我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醫院度過的。我有時也會好奇,從事別的工作是什么樣子,他們會有什么煩惱或者喜悅?是什么讓他們每天充滿熱情地投入這個城市,會和我一樣嗎?
如同我對別的工作的好奇,周邊的人對醫生這個職業也充滿好奇,好像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的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神秘物種。李潤總是問我,你每天都干些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我總是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
其實,醫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不斷地重復相同的工作——坐診,做手術,巡查病房,回答問題——其實和多數人的工作沒有什么太大不同,只是多數工作都會有一個接觸圈,日常接觸的人都在同一個領域,而醫生不同,凡是人就會生病,所以醫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從醫二十多年,粗略估計,我看過的病人應該有十萬人了,其中的絕大多數我都已記不太清,我治療了他們,他們也成就了我。
電視中總會把醫院場景拍得特別美,醫護人員都是俊男美女,精神抖擻,實際上大家都去過醫院,大多數醫院的辦公環境非常老舊,人頭攢動,聲音嘈雜,像一個逃難的火車站。
醫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好的地方,這里充滿著病痛、難過和焦慮,但這里也同樣生長著愛和希望。醫院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也是人性的放大鏡,這里有很多讓人心痛難忍的悲劇,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平等的,沒有誰能代替誰去承擔病痛,在健康面前,所有的金錢名利、社會地位都要往后站,所以,有時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記者——透過疾病去了解一個人,透過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群體和社會。
我見過太多因工作忙碌到沒有時間休息的人,然而當疾病來臨時,所有的忙碌都不得不停下來,這就是疾病的威力。就像這次疫情,瞬間讓整個世界都緩了下來,大家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原來所有的理想與抱負在健康前面都是那么脆弱,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著一筆可觀的財富,那就是健康的身體。
我曾經在醫院見過一個妻子得了絕癥的男人,當醫院宣布徹底沒有希望的時候,男人崩潰了,他從包里掏出一沓一沓的鈔票拋散到樓道,發瘋似的哭喊道:“錢有什么用?都是因為錢,讓我家破人亡!”那一刻周圍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靜靜地看著他,但又無能為力。我想所有看見這一幕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錢和健康到底哪個更加重要?
我也見過深夜趕到醫院急診的農民工,病重得很厲害,他本身就有高血壓,不能太過勞碌,當我和他說要多休息時,他跟我說:“沒辦法啊,我休息了我家人就沒飯吃了,我的孩子就沒學上了。”我說:“那你也不能犧牲健康去賺錢啊。”他沉默了一會兒,回復我說:“醫生啊,如果我拿身體能換家人衣食無憂,那我換。”當時,我真的無言以對。所以健康和愛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醫生就是這樣一個角色,我們總能看到人世間太多令人動容的故事,其實也正是因為這種經歷,大多數醫生都將物質看得比較淡。有記者報道我給患者捐錢,其實,大多數醫生都會這么做,因為我們接觸到的是和生命相關的事情,在生命面前,其他一切都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做醫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剛從業的年輕醫生,技術和能力還沒有那么成熟,面對復雜的病癥會感到焦慮和害怕;再者,年輕醫生往往不被患者信任;門診量大,還要值夜班、查病房,常年無休,在這樣的重壓下,收入卻很微薄,和從事其他工作的同學相比,內心的沖擊和落差感可想而知。所以很多年輕醫生往往在這個時候選擇了放棄。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對年輕醫生是苛刻的。
我記得自己剛從醫時,受過太多患者的質疑,太過年輕導致的不信任感,讓他們即便是一個小病也會反復提出疑問,或者用從別處聽來的意見考問我,若是嚴重一點的病,那直接就不找我看了。
所以我很能理解剛從醫的年輕醫生的處境,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容易產生更大的自我懷疑,這個時候若是出現一點失誤,更會讓他們陷入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中。
美劇The Good Doctor里就有這樣一幕:一個年輕醫生接診的患者最終搶救無效去世,年輕醫生自此陷入一種無比自責的情緒中,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讓他無法再繼續從醫。
現實中,幾乎所有的年輕醫生都會遇到這種情況——第一次面對自己無法治愈的病癥,第一次眼睜睜看著患者在自己面前不治而亡——這是其他職業無法想象的無助和自責。即便這和醫生無關,但年輕醫生還是會不斷地回顧自己的治療過程,不斷地暗示自己,如果當時這么處理,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但生命不是一項試驗,從來沒有推翻重來的機會,那么也就要求醫生必須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正向的自我解惑能力。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如果你需要做手術,你會選擇年輕醫生嗎?”他說:“當然不會。”我又問:“如果人人都不選擇年輕醫生,哪里來的老醫生呢?”他想了半天,才感慨道:“是啊,老醫生也都是從年輕醫生過來的。”
所以我也經常鼓勵年輕醫生,我想讓他們膽子大一點,臉皮厚一點,但心要細一點,只有這樣才能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也想呼吁社會給予年輕醫生多一些機會,多一些理解,他們需要被肯定和鼓勵,也需要成長和積累。希望年輕的醫生不要輕易放棄,想學醫的孩子不要被困難嚇倒,醫生是極有價值感的職業,值得你們加入進來。
相比其他工作來說,醫生的價值感來得特別直接,一個病人在自己的手里康復,這種價值感比任何榮譽和金錢都更珍貴。很多從事商業工作的人經常和我說,不知道自己每天忙碌的意義是什么,感覺自己像公司的一臺賺錢機器,即便自己離開也對公司毫無影響,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我以前不明白這是一種什么感受,現在我懂了。就像我的工作,真的單單是為了賺錢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這份職業于我而言脫離了金錢的束縛。我越來越覺得穿名牌、吃大餐、開好車、住豪宅這種生活沒什么意義,穿得得體舒服,有一個溫暖的家,能吃到街邊美食一樣可以過得很開心,而工作帶給我的價值感,卻是這些物質的東西所無法取代的。
通過自己的能力和選擇,打敗病魔,拯救一個人的身體,挽救一個家庭,這種價值感是無與倫比的。我特別喜歡參加醫療公益活動,走進偏遠山區為那些貧苦百姓看病。他們的病往往并不嚴重,但因為沒有錢和相應的醫療條件而耽擱了,公益活動無關金錢,就是單純地為他們看病。當患者在我手里重見光明,他們臉上激動的表情會讓我忘掉所有的困難。
除了醫生,醫院里的護士、行政人員、后勤人員、科研人員以及看護人員、志愿者等等,我相信每一個在醫院工作的人,內心都會有大愛。
有人說,醫院里的人見慣生死,早已變得冷漠無情,其實不然,正是因為見慣了生死,我們才更加看淡一些表象的東西,而生命才顯得更加可貴。
這次我遭遇意外,除了救治我的醫生外,還有好多名護士在照看我,她們大多是年輕的女孩子,也和其他女孩一樣愛美,但選擇了這行后,她們終年穿著白大褂,戴著厚厚的口罩和護士帽,不能化妝,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她們與細菌為伍,日夜顛倒,照顧著各種老弱病殘者,有時候還會遭到刁難和打罵,收入卻很微薄,然而她們始終堅守在這里,她們圖什么?
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來源于價值感。平時我常和護士們聊天,其實她們自己并沒有察覺,她們的話題多數時候是圍繞著患者的,雖然也會抱怨辛苦,埋怨患者不理解、難侍候,但患者一旦出現什么問題,她們會第一時間放下一切沖上去。
這幫女孩,平時嘻嘻哈哈,其實內心都有一股俠氣,這次疫情爆發后,看到那么多年輕的小女孩一個個主動請戰上陣,那個場面真的讓我更加確信,這些90后、00后的年輕醫者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嬌貴,他們依然像我們這批人一樣擁有著火一樣的從醫信念。
很多人覺得從醫的人會有潔癖,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因為從醫者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去講究這些。他們普遍都利落干脆、雷厲風行,和疾病長時間的斗爭讓他們養成了像戰士一般的行事風格,這也是為什么好多患者覺得醫護人員沒有耐心,其實他們是想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治愈的效率,在繁忙嘈雜的醫院里,沒有這份果斷是很難給患者安全感的。
醫生的家庭會格外忙碌,如果夫妻中有一方是從醫的,那么另一方基本就要承擔起家里的所有事情了;如果雙方都是從醫者,那么家,基本就變成了宿舍。我身邊的好多同事都是這樣的情況,家里的大小事情,老人孩子,他們根本無暇照料,因此喪失了很多普通家庭應有的天倫之樂。
所以從醫者的家人們也很偉大,正是因為有這些背后的支持,醫者才能專心地投入事業中。疫情期間,每每看到那些前線醫生的孩子們表達對父母的想念,總讓我內心特別愧疚——這些年,我虧欠家人的實在太多太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著,為了背后的家人,為了自己的夢想。醫生并沒有那么偉大,但醫生這份職業卻值得被尊重——醫生自己對這份職業的尊重,會讓自己的從醫之路更加堅定;外界對醫生的尊重,會讓醫者之路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