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師和學生就像貓和老鼠的關系一樣,學生在課堂上有什么小動作,老師一下子就能抓住,那這也僅是一句笑言。可如今在有些地方真成了貓和老鼠的關系了——你死我活。這能不讓人匪夷所思?
任何事情都有因果。
的確,道德是抽象的,不太可能像成績那樣一目了然,不直接。
通過應試教育進入高等學府的一些“人才”,還會因瑣事而抑郁,甚至自殺,令人吃驚,令人嘆惋、令人生氣、令人反省。
初二的時候,宏志的理科天賦就顯露出來了,別人花半個小時才思考出來的問題他用幾分鐘就思考出了其中的一種解題方法,而且他是不滿足就用一種方法解題的。相比之下,他的文科成績倒是遜色一些,不過還是優于大部分同學。
到了初三,宏志把他要沖刺考上一中的想法告訴了宏建業和包茹蕾,他們聽完后自然很高興,因為他們家鄉里還沒有人考進去市一中。同時,宏志把自己又想要換宿舍的想法告訴了宏建業,因為蕓某那新招的幾個初一學生整天折騰,宏志覺得亂,宏建業考了一下,覺得孩子畢竟很要強,提出的想法也合理,就決定回來給孩子找一家合適的小飯桌。
宏建業趕的火車比較早,到冀城市時還不到早晨六點,天兒還不亮,抬頭還能看見幾顆星星路燈還沒有滅,街上基本上沒什么人,各種商店都關著門。冷風吹著,宏建業搓了搓手,哈了口氣。
這天正好是雙休日,所以宏建業沒等宏志睡醒就給他打了個電話,把他叫了出來。“出來時多穿幾件衣服,有風,冷”。快要掛斷電話的時候宏建業對宏志說。
宏志在院門口沒等多長時間,就見父親笑著走了過來。“給你找到合適的小飯桌我就回去了,現在天冷了,生意正好做嘞。”父親說。這讓宏志想起了白居易所寫的一首詩——《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又看了看父親身上這一身樸實的打扮著裝,不由得眼淚潤濕了眼眶,鼻子吸溜了幾下。
“你知道這附近哪里還有小飯桌嗎?”父親問他。“沒怎么出去過,一直在學校,”他搖了搖頭說。遠處的天空呈一片淡藍色,星星不見了,路燈滅了,風依舊吹著。“那就在你學校這一片轉轉,應該還有嘞。”父親背著包沿明光路向北走著,過了那個報亭。
“宏志,咱搬家了你知道嗎?”宏建業問他。“不知道,搬哪兒了?”宏志問。“以前咱住的那個地方要抓了,不能住了,沒搬遠,咱那附近不是有鐵路嗎?搬到鐵路北邊兒了。”父親說。說著,父子二人則好路過一個小區門口。
宏建業停下了腳步,移了移包的位置,抬頭看了看。“幸福園社區”,上邊寫著,下面有個顯示器屏,屏上滾動出了一行紅字:常年招小飯桌,價格實惠,住宿條件干凈衛生,為您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隨后顯示出了聯系方式及地址。
這讓宏建業很高興,“這么快就找到了一家。”他心想。“咱先去吃份兒早點吧,等吃完了再來這兒一趟,這家可能合適。”他指了指顯示屏,對宏志說。“嗯。”宏志點點頭,“父親一人坐火車,顛簸一路,勞累了一路,趕緊吃點兒吧。”他心想。
吃早點時,路上就稀稀疏疏的有行人了,等他們吃完了飯,天已經完全亮開,路上的車也多了起來。
“四號樓三單元201,”宏建業念著顯示器上的地址。“一、二、三、四”,宏建業一個個數著右手旁的這幾幢樓,“四號樓,就是那幢。”宏建業由前往后數的第四幢樓,朝那兒走去,宏志跟著。
按照地址,宏建業找到了201。“當當當,請問有人嗎?”宏建業很有禮貌地問。“來了來了。”不一會兒一個笑盈盈的婦女開了門。“你這是?”婦女看了看父子二人問道,“您這兒不是招小飯桌嗎?”宏建業問。“嗯,是,”婦女點了點頭,“先進屋再說吧,屋里暖和。”聽她這么說,宏建業感受到了一絲暖意。父子二人走進了屋內。“不用換鞋了,直接進來就行。”婦女見宏建業看著門旁的鞋架子,說。
“呦,你孩子吧?跟你長的真像。挺可愛啊。”婦女仍舊笑盈盈的。宏建業仔細看了看這間房子,“房子不小啊,住這兒挺合適的。”他說。
“誰住啊?你閨女想住小飯桌?”婦婦問,“不,不,這不孩子在這兒上學嗎?孩子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學習,之前住的地方亂。”宏建業拍了拍宏志肩膀,對婦女說。“我還以為你閨女住呢,”婦女心里想著,臉上的笑容少了很多,但依舊是笑著。
“哦,都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學習”,婦女接了一句,“我這兒只收女孩,男孩不要,我有個閨女嘛,在臥室睡覺呢。”“哦,那——”,宏建業有些失望,“那我們走了,謝謝啊。”宏建業說完準備轉身離開。
“不過我知道樓上有一家小飯桌,只招男孩。”婦女說的有些遲疑,像是經過思考后才說出來。父子倆的心情又都由失望轉變的高興。“父親那么大老遠的回來,就別那么折騰了,早點找一家合適的吧。”宏志心想。
“樓上?這幢樓?”宏建業連忙問。“嗯,四樓,401”,婦女回答。“真的太謝謝了,麻煩您了,我們這就去。”宏建業心里充滿了感激。“阿姨人真好,遇到好人了。”宏志也心想,“這下可找到地兒住了。”
“一百塊”,宏建業剛轉身就聽婦女匪夷所思地說,他又轉了回來,“什么一百?”他問。“不過你得給我一百塊錢,作為中介費。”婦女收斂起了臉上的笑容,向宏建業要錢。宏建業聽完張大了嘴很吃驚,“要是不給我一百塊,樓上那家你也沒法兒住。”沒等宏建業回過神來,婦女接著說道。
寫這本書是希望引起你對留守孩子(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的關注。
感謝你的閱讀,覺得不錯的話就收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