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
- 姚平
- 3883字
- 2020-11-17 17:29:43
父母之命
孟子曰: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這篇關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議論反映了中國傳統婚姻組合的核心:婚姻是一種安排,是一種得到婚姻雙方家族許可和贊助的交換。從唐代的史料及墓志來看,唐代的父母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的發言權確實很大。比如,元和年間的《廣平郡宋氏夫人墓志》就直言道,在長到“嫁娶之年”后,宋氏由“父母匹配,當貞元三紀景寅歲,律中夷則,是稱向家之婦”。[2]
在唐代,父母之命往往即是媒妁之言,而媒妁之言即是父母之命。比如大中年間的《唐北平田君故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銘并序》講到,田宿與隴西李氏的婚姻乃是奉田宿的父親北平公之命而成的:
夫人諱鵠,字回上……生有奇姿秀韻,舉家鐘惜,才離襁褓,便有成人風。及稍長,酷好經史詩筆,雖眠食亦閑以諷誦。群從每見,恐致勞悴,且以女博士譏之。夫人若不聞,耽味愈篤……我北平公再臨徐方,值李氏寓家埇上,夫人之閨行得以飽知。我公因命其季子前滄齊協律宿曰:若齒逾壯矣,我為得良婦,是瑞吾家。使以書幣抵埇上。李氏太夫人樂我公之知,喜以承命。親迎禮,既歸于彭門,斯大中十一年冬十一月也。[3]
此外,柳宗元與他的妻子弘農楊氏的婚姻也是由他們兩位的父親促成的。柳宗元的父親與楊氏的父親是僚中好友,他們的婚事是在柳宗元童年時就已談定。當楊氏十三歲時,楊家“終無異辭”,而使柳楊“二姓克合”:

T2—1唐元和十五年廣平郡宋氏夫人墓志(《匯編》元和147)
亡妻弘農楊氏諱某,高祖皇司勛郎中諱元政,司勛生殿中侍御史諱志元,殿中生醴泉縣尉諱成名,醴泉生今禮部郎中凝。代濟仁孝,號為德門。郎中娶于隴西李氏,生夫人。夫人生三年而皇妣即世,外王父兼居方伯連帥之任,歷刺南部。夫人自幼及笄依于外族,所以撫愛視遇者,殆過厚焉。
夫人小心敬順,居寵益畏,終始無驕盈之色,親黨難之。五歲屬先妣之忌,飯僧于仁祠,就問其故,媬傅以告,遂號泣不食。后每及是日,必遑遑涕慕,抱終身之戚焉。及許嫁于我,柔日既卜,乃歸于柳氏。恭惟先府君崇友道,于郎中最深。髫稚好言,始于善謔,雖間在他國,終無異辭。凡十有三歲而二姓克合,奉初言也。[4]
而元和年間的《河間郡太夫人宋氏墓志銘》則告訴我們,彭城公劉氏與河間郡太夫人宋氏的結合雖有媒氏之聘,卻實出于宋氏父親的主張。宋氏自幼聰明漂亮,深為其父所寵愛。頃自初笄,宋公:
每見而顏曰:“我女異絕,有繼吾家晉代從祖始學矣。不可□嫁與凡人哉。”于是周□文武之士,一見彭城公劉氏議德信紫,王孫氣雄射人世,必濟家國艱危,英略莫測,靡不列軍師成績。宋公益敬而厚,曰:“若劉氏論我女,我即嫁之。”彭城公聞之,言志冠勇,己不豁難,義烈勛庸,誠實誠也。冀不疑,方遣媒氏進金帛于宋公。宋公遂見休躍,諾而受之,笑謂妻子曰:“我家事亦足矣。”[5]
以上這些事例告訴我們,在唐代的士族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的婚姻安排上有極大的發言權。唐代社會不僅在實踐上奉從這一上古社會傳承下來的父權意識,而且還將它法律化。《唐律·戶婚》不僅視子女不從父母而自嫁娶為違法,而且女兒出嫁后“夫喪服除,誓心守志”,父母仍有權“奪而嫁之”。[6]
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結合的最特殊的類型要數指腹為婚,而這在唐代卻并不少見。咸通年間孫備在為他妻子撰寫的墓志中提到,在與楊敬之的外孫于氏定親時,孫備只是個“髫丱”之童,而于氏還尚在母胎中。從這篇墓志銘中,我們還了解到,在唐代,指腹為婚也有一定“盟”和“誓”的程序。此志雖不長,內容卻很豐富,所以在此全文錄之:
唐咸通六年五月十六日,鄉貢進士孫備銘其妻,葬于河南府河南縣邙山杜翟村,祔大塋。嗚呼!夫人于氏,河南人也,其始宗于漢,高門之所昌,厥后世有勛哲,至唐滋用文顯科爵。高祖諱肅,入內庭為給事中;祖諱敖,宣歙道觀察使;父諱珪,不欺暗室,韜踐明節,其聲自騰逸于士大夫,上期必相,時君康天下而壽不俟施,首擢第春官,赴東蜀周丞相辟,入藍簿,直弘文館,纂新會要,皆析析藻雅。時宰執超擬補闕,會有舊懿昵間當軸,眾亦以公不妨矣,丐已之。今崔冢卿故賢相,金陵幕中監察御史里行。妣弘農楊氏夫人,外王父左馮翊太守諱敬之,韓吏部、柳柳州皆伏比賈馬,文章氣高,面訶卿相,豪盛之非,蓋不得為達官。念一女德此生以妻之,卅而逝。悼之,移愛于夫人。
夫人才語步,洞入機矚,聞金絲喉響之美,效箴管女工之妙如老手,況謙淑怡邃,仁而嗜施。彌顧于二子,不斯須去之。外姑幼與太夫人為中表善,始撫腹期為二親家,楊老舅喜聞之,飛檄盟太夫人,且器小子于髫丱,賄金帶誓之。馮翊歿世,夫人方還侍金陵,大中七年,年十八,余冠有二歲。先君率太夫人征金陵舅如約,故余與金陵二世于外氏重姻,其懿也如此。況夫人厥姿,天人之余,下筆成詩,皆葩目滌耳。誦古詩四百篇,諷賦五十首。奉太夫人闔族如謹,其釋氏者日恭。噫!何不邈祚于六珈哉?
蓋天始華余,以夫人偶之,而天竟咎余,使夫人天之。果不才一紀八黜于小宗伯矣。二年垂成,為中外反擠而貢所匿者。夫人恚泣成疾,忽一日強出侍太夫人之側,敘謝始終之恩,退染毫追銘外王父之煦命,介奉蜀倅舅亦檄所憾者。未浹旬,以咸通六年二月八日終于上都永樂私第,享年卅,可謂死不忘其恩矣。有男三人:長字道全,始十二歲;次天奴,五歲;次猧兒,四歲;女汶娘,十歲,今更名賀老;其不育者二女,鳳娘,四譙。銘曰:
嗚呼夫人!女節婦式之余,其淑惠篇藻感激始終之義,可以折二三守規之士矣,以斯垂芳,又何媿年祿不芳者耶?況忍擠夫人義歿者耶?江總題陳將魯廣達棺云:黃泉雖抱恨,白日自流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今志我夫人,斯亦云云。[7]
從這篇墓志中我們知道,“撫腹期為二親家”是于氏的母親的主意。孫備稱于氏之母為“外姑”,而于氏之母與孫氏之母又是表姐妹,可見,孫氏與于氏也是表親關系。有意思的是,在這篇墓志中,男方由孫備的父母親自出面,而代表女方的家長則是于氏之親舅(孫備之表舅)。在其他墓志銘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以舅命婚的例子。從這些墓志來看,以舅命婚的往往是因為父親已去世或落難。比如,柳宗元曾為他的外甥女崔蹈規主婚事。柳宗元親自撰寫的《唐郎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敘述道:
唐故永州刺史博陵崔簡女,諱蹈規,字履恒,嫁為郎州員外司戶河東薛巽妻。三歲知讓,五歲知戒,七歲能女事。善筆札,讀書通古今;其暇則鳴絲桐、諷詩騷以為娛。始簡以文雅清秀重于世,其后得罪投驩州,諸女蓬垢涕號。蹈規,柳氏出也,以叔舅宗元命歸于薛。[8]
這些以舅命婚的事例進一步證實了陳弱水先生所指出的唐代女性與本家的密切關系。[9]
父母之命的一個變相形態是在父母臨死之前成親,以了結父母的心愿。《新唐書·魏征傳》記載道,魏征病危時,唐太宗帶著衡山公主去探望他,并決定“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見了魏征,太宗說道:“公強視新婦!”但魏征已病得“不能謝”。[10]明日,魏征死。[11]此外,唐朝時期盛行的“起復”習俗也與父母臨死前成親性質相同。如咸通年間的《唐故殿前高班承務郎行內侍省內府局令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緋魚袋魏府君墓志銘并序》就講到,魏孝本“于去年丁于慈母之喪,臨喪娶于駱氏”。[12]
臨喪成親的現象表明了父母在婚姻組合中的主導地位,以至子女會用主動執行“父母之命”的行為來表示對“父母之命”的重視。魏征之子魏叔玉尚衡山公主的故事還反映出了另一種父母之命的變相形態:皇帝之命。皇帝賜婚或皇帝命婚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唐代也不例外。比如《新唐書·李泌傳》記載道:“初,泌無妻,不食肉,帝乃賜光福里第,強詔食肉,為娶朔方故留李暐之甥。”[13]
當然,在唐代也不乏父母利用自己在子女婚姻上的權力來滿足自己私心的現象。最突出的例子是唐早期的許敬宗。《大唐新語》記載,許敬宗曾“納資數十萬,嫁女與蠻首領馮盎子及監門將軍錢九隴,敘其閥閱”。[14]又,《朝野僉載》記載道:“唐冀州長史吉懋欲為男瑣娶南宮縣丞崔敬女,敬不許。因有故脅以求親,敬懼而許之。”[15]牛僧孺在《玄怪錄》中還提到在開元年間竟有一個愿意以五百緡嫁女于鬼的父親:
代國公郭元振,開元中下第。自晉之汾,夜行陰晦失道,久而遠有燈火之光,以為人居也,徑往投之。八九里,有宅,門宇甚峻。既入門,廊下及堂下,燈燭輝煌,牢饌羅列,若嫁女之家,而悄無人。公系馬西廊前,歷階而升,徘徊堂上,不知其何處也。俄聞堂中東閣有女子哭聲,嗚咽不已。公問曰:“堂中泣者,人耶,鬼耶?何陳設如此,無人而獨泣?”曰:“妾此鄉之祠有烏將軍者,能禍福人。每歲求偶于鄉人,鄉人必擇處女之美者而嫁焉。妾雖陋拙,父利鄉人之五百緡,潛以應選。今夕,鄉人之女并為游宴者,到是,醉妾此室,共鎖而去,以適于將軍者也。”[16]
這篇題為《郭代公》的故事雖有些荒誕,但也反映了在唐代借“父母之命”而牟利的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2] 《匯編》元和147。
[3] 《續集》大中066。
[4] 柳宗元《亡妻弘農楊氏志》,《柳宗元全集》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 《續集》元和051。
[6] 參見牛志平《唐代婚喪》,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2頁。
[7] 《匯編》咸通040。此銘缺蓋,故無題。
[8] 《續集》元和075。
[9] 參見陳弱水《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系》,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1998)第1分。
[10] 《新唐書》卷97。
[11] 不過《舊唐書·魏征傳》提到,唐太宗對魏氏及他安排的這樁婚姻的態度有所變化。魏死后,太宗曾“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12] 《續集》咸通061。
[13] 《新唐書》卷135。
[14] 劉肅《大唐新語》卷9。
[15] 張鷟《朝野僉載》卷4。
[16] 牛僧孺《玄怪錄》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