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樓臺:圖說宋人建筑
- 傅伯星
- 608字
- 2020-11-17 17:30:10
城門等級

左:敦煌431窟(初唐)右:敦煌159窟(晚唐)
城門的等級由門道的數量來區分。
一門道,為州縣城門,皇城的邊門與后門;
二門道,為州郡正門;
三門道,為京城門;
五門道,為京城正門。唐長安城南大門明德門、北宋皇城南大門宣德門、元大都宮城南正門崇天門,都是五門并立。
但據《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府(杭州)南大門嘉會門雖然“城樓絢綵,為諸門冠”,卻未說及三門或五門,只有皇城南北兩大門才是三門并立。

左:敦煌148窟(中唐)右:敦煌出土絹畫(唐)

敦煌199窟(中唐)

敦煌9窟(晚唐)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中為汴京東角子門城樓,單檐廡殿頂,正面五間,進深三間,欄桿下為平座,為門墩,門墩比左右兩側的城墩略高且寬。左右城墩頂沿邊設欄桿,隨踏道下降至地面,設懸山頂門屋,供人出入上下。這種梯形的城門稱為“抬梁造”,即在門洞兩側豎起一排“通天柱”,在柱頂架梁,在梁上鋪板,板上填土夯實與兩側城墩連成一體。再在其上建平座,形成一個新的平面,再在上面建城樓。因此,這類城門頂上是沒有城垛與環繞在城樓四周的走道的。城樓底層四面有欄桿和過道,可以走通,但不能跨出欄桿,只能從側面的踏道上下。

《清明上河圖》東角子門城樓細部
《清明上河圖》中的東角門城樓是宋畫中結構最清晰的一例。其結構可見踏道、單構欄、平座、雁翅欄、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鷗尾、門墩、門道、排叉柱、洪門垘、殿門、直欞窗等。

安徽歙縣南宋譙樓城門洞內通天柱的結構

每邊十三根天柱,插入地垘石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