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可嘗。舍酒去相語,共分一日光[1]。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2]。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我名屬相府[3],欲往不得驤。思之不可見,百端在中腸。維時月魄死[4],冬日朝在房。驅馳公事退,聞子適及墻。命車載之至,引坐于中堂。開懷聽其說,往往副所望[5]。孔丘歿已遠,仁義路久荒。紛紛百家起,詭怪相披猖[6]。長老守所聞,后生習為常。少知誠難得,純粹古已亡[7]。譬彼植園木,有根易為長。留之不遣去[8],館置城西旁[9]。歲時未云幾,浩浩觀湖湘[10]。眾夫指之笑,謂我知不明[11]。兒童畏雷電,魚鱉驚夜光。州家舉進士,選試繆所當[12]。馳辭對我策[13],章句何煒煌[14]。相公朝服立[15],工席歌鹿鳴[16]。禮終樂亦闋[17],相拜送于庭。之子去須臾[18],赫赫流盛名。竊喜復竊嘆,諒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傷[19]。聞子高第日[20],正從相公喪[21]。哀情逢吉語,惝怳難為雙[22]。暮宿偃師西,展轉在空床。夜聞汴州亂[23],繞壁行徬徨。我時留妻子,倉卒不及將[24]。相見不復期[25],零落甘所丁[26]。驕女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前,耳若聞啼聲。中涂安得返[27],一日不可更。俄有東來說:我家免罹殃。乘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從喪朝至洛,旋走不及停。假道經盟津[28],出入行澗岡。日西入軍門,羸馬顛且僵[29]。主人愿少留,延入陳壺觴。卑賤不敢辭,忽忽心如狂。飲食豈知味?絲竹徒轟轟。平明脫身去,決若驚鳧翔[30]。黃昏次汜水[31],欲濟無舟航[32]。號呼久乃至,夜濟十里黃。中流上沙[33],沙水不可詳[34]。驚波暗合沓[35],星宿爭翻芒[36]。轅馬蹢躅鳴,左右泣仆童[37]。甲午憩時門[38],臨泉窺斗龍[39]。東南出陳許[40],陂澤平茫茫。道邊草木花,紅紫相低昂。百里不逢人,角角雉雊鳴[41]。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下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誰云經艱難,百口無夭橫。仆射南陽公[42],宅我睢水陽[43]。篋中有馀衣[44],盎中有馀糧[45]。閉門讀書史,清風窗戶涼。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別離未為久[46],辛苦多所經。對食每不飽,共言無倦聽。連延三十日,晨坐達五更。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47]。東野窺禹穴[48],李翱觀濤江[49]。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50],楚山直叢叢[51]。子又舍我去,我懷焉所窮!男兒不再壯,百歲如風狂。高爵尚可求,無為守一鄉[52]!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作。張籍字文昌,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唐代重要詩人之一。他與王建齊名,在文學史上并稱“張、王”;與元稹、白居易友善,而詩風各異。但他們都是中唐時代文學改革運動中的詩選手。清王士禛論詩:“元白張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學妃豨。”于肯定中有貶辭。實際上他們的詩卻是新意多于古意。張籍詩以樂府見長,為韓愈所賞,他與韓愈的關系密切,是屬于“韓門”這一文學集團的重要作家。韓愈薦他做官,任水部員外郎,后為國子司業。有《張司業集》行世。《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注云:“公(韓愈)時在徐,籍往謁公,未幾,辭去。公惜別,故作是詩以送之。”
[1] “舍酒”二句:去,一本作“須”,或以為應作“復”。徐震《韓集詮訂》云:“舍酒去相語,猶云舍去酒而相語耳。語意本明,無用穿鑿為說。”按,徐說是。舍酒去,應上句“此酒不可嘗”;相語,應首句“此日足可惜”;故下云“共分一日光”。
[2] 孟君:指孟郊。韓愈之認識張籍,是由于孟郊的介紹。這句憶述,似指貞元四年韓愈勸孟郊北上時事。
[3] “我名”句:方世舉注:“董晉罷相后為宣武軍節度,表公為觀察推官,故曰名屬相府。”按,董晉以宣武軍節度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故署稱相府。
[4] “維時”句:維是發語詞,無義。月魄死是一個月的月初。古人以朔日(一日)以后為“死霸”,望日(十五日)以后為“生霸”。霸,也寫作“魄”,月無光的部分。
[5] 副所望:言張籍所談的和韓愈所希望的相合。副,相稱。望,這里讀wánɡ,希望。
[6] 韓愈的詞匯“披猖”,即杜甫的詞匯“飛揚跋扈”,兩義相同。
[7] 純粹:猶如我們今天說的“精華”。
[8] 留之:留下張籍。
[9] 館置:招待安置。
[10] “浩浩”句:喻張籍學問大進,成就也大。
[11] 知不明:愚笨。知,讀zhì,通“智”;明,讀mánɡ。
[12] “州家”二句:州家,州官。唐以前的進士是“選舉”的,即通過地方政府的“舉薦”,不同于宋以后的“科舉”——考取。選試,謂選舉、考試進士。繆,通“謬”;繆所當,猶如說不敢當,這是作者自謙的話。《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引孫注:“汴州舉進士,愈為考官。”
[13] “馳辭”句:馳辭,猶如說倚馬萬言。唐代進士試,須要做“策對”——政治論文。
[14] 煒煌:光輝,喻文章之美。煒,音wěi。
[15] 相公:指董晉。
[16] “工席”句:工席,擺設酒筵。《詩經·小雅》有《鹿鳴》三章,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起,以“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結。《詩小序》說“此為燕群臣嘉賓之詩”。唐代選取了進士,在舉行鄉飲典禮中歌唱《鹿鳴》詩。以后相沿下來,到了清代,美稱為“鹿鳴宴”。
[17] 闋:音què,奏樂畢。
[18] 之子:這個人。仍指張籍。
[19] 奄忽:迅速地,言時間過得很快,人的壽命很短。
[20] 高第:高中、及第。
[21] 正從相公喪:指是年二月董晉死,韓愈護喪歸葬。
[22] “哀情”二句:哀情指“從相公喪”,吉語指“聞子高第”。惝怳,音chǎnɡ huǎnɡ,心不在、耳不聞的樣子。《楚辭·遠游》:“視倏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難為雙:一本作“美難雙”,誤。死了人辦喪事還有什么“美”?難為雙指“哀情”中雖聞“吉語”,但悲喜難以并存,所以“惝怳”如不聞——聽不進去。
[23] 汴州亂:指是年二月汴州兵變,殺死留后官陸長源、判官孟叔度事。這次兵變的過程是:董晉死了,行軍司馬陸長源代為宣武軍節度使。照例,主帥死了要發布給兵士做孝服的,陸長源叫發錢以代替布。而孟叔度卻壓低布價,抬高鹽價,這樣一來,每人不過得鹽二三斤。加上陸長源恃才傲物,一上臺就要整軍;孟叔度侮慢將士,一向為全軍所惡,因此就觸發了這一次兵變。韓愈有《汴州亂》詩二首,所謂“健兒爭夸殺留后”,“諸侯咫尺不能救”,都是紀實的。不過韓愈是站在唐王朝統治者的立場來看這一次兵變,他夸張地說“連屋累棟燒成灰”,并指責“廟堂不肯用干戈”。
[24] 倉卒:匆忙、急迫,今寫作“倉促”。將:讀jiānɡ,攜帶、偕行。
[25] 相見不復期:即不復期相見——不再希望相見。韓愈以為他的妻子也在兵變中被殺。
[26] 零落:指孤身。甘所丁:甘愿受到這樣的遭遇。丁,這里音、義俱同“當”。
[27] 涂:同“途”。
[28]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省孟縣附近。
[29] 羸馬:瘦弱的馬。羸,音léi。
[30] 決:這里讀xuè,很快地飛起。《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作者《雉帶箭》“沖人決起百馀尺”,都是指鳥飛而言。驚鳧:猶如說驚弓之鳥。鳧,一名野鴨,是最機警的一種水鳥。
[31] 次汜水:到達汜水。汜水在河南省滎陽縣西。汜,音sì。
[32] 濟:渡過。
[33] :音dàn,也就是“灘”。各本或作“沙灘”,或作“灘
”,無甚差別。
[34] 不可詳:言不知其多少、大小。
[35] “驚波”句:賈誼《旱云賦》:“遂積聚而合沓。”合沓,復雜、重疊的意思。李白《九日登山》“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是說山的復雜重疊;韓愈這句本李詩而寫的是水,略有變化。
[36] 翻芒:閃光。
[37] “轅馬”二句:上句各本或作“馬蹢躅鳴悲”,或作“馬躑躅悲鳴”,或作“馬乏復悲鳴”,意同。蹢躅,音zhí zhú,即躊躇,停止不行的樣子。這兩句本屈原《離騷》“仆夫悲余馬懷兮,蜷曲顧而不行”句意。
[38] “甲午”句:據洪興祖《韓子年譜》,這甲午日是二月二十日。時門,鄭州城門之一。
[39] “臨泉”句:《左傳》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斗于時門之外洧淵。”前人如洪興祖、何焯、洪亮吉及近人程學恂等,或以為這句是“想見其事”,或以為“用一故實趁韻”,或以為“奇而太過”,或以為“百憂中有此古興”:因為此時此地,絕無斗龍的事。按,此句疑是指當時鄭州有水患而言。
[40] 陳許: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
[41] 角角:讀ɡǔ ɡǔ,象聲詞,猶如“喔喔”、“咕咕”。雉:野雞。雊:音ɡòu,亦鳴也。
[42] 仆射:官名,在唐代是宰相的職位。射,讀yè。南陽公:指張建封。張建封,字本立,貞元四年任徐州刺史、徐泗濠節度使,十二年加檢校右仆射,守徐州共十年之久。他是兗州人,唐代的兗州在今山東滋陽,山東泰山以南在戰國時代統稱南陽,故稱張為南陽公。
[43] “宅我”句:這里“宅”字是動詞,宅我,安頓我住下。睢,音suī,一般寫作“濉”。這里指到了徐州,安定下來。貞元十六年作者《與孟東野書》里說:“去年春,脫汴州之亂,幸不死,無所與歸,遂來于此。主人與吾有故,哀其窮,居吾于符離睢上。”
[44] 篋:音qiè,箱子。
[45] 盎:音ànɡ,瓦罐。
[46] “別離”句:張籍于貞元十四年冬入京,到十五年春,僅半年馀。
[47] 西京:當時的首都長安。
[48] “東野”句:孟郊,字東野,時在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那里會稽山上有禹穴,傳說是大禹治水時的居處,又說是大禹巡游至此死了的葬所。窺禹穴,喻其在越州。
[49] “李翱”句:李翱,字習之,也是“韓門”的文學之士,唐代重要的散文作家。濤江,指錢塘江潮。李翱《論性》文中有“南觀濤江”語,當是在杭州。
[50] 舒舒:形容水流平緩。
[51] 叢叢:即族族,聚集的樣子。《尚書大傳·虞夏傳》:“卿云叢叢”,注:“叢,一作族”。族,今寫作“簇”。
[52] 無為: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