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劍
利劍光耿耿[1],佩之使我無邪心[2]。故人念我寡徒侶[3],持用贈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劍如雪[4],不能刺讒夫[5],使我心腐劍鋒折[6]。決云中斷開青天[7],噫!劍與我俱變化歸黃泉[8]。
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據陳少章說,定此詩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作,今從之。是年七月,宣武軍亂,以董晉為節度使,辟韓愈得試秘書省校書郎,為宣武軍觀察推官。于時朝中廷爭甚劇,德宗重用裴延齡而黜陸贄。此詩所云“讒夫”,似有所指。這首詩格調高古,清代李憲喬批云:“古情古味古調,上凌楚騷,直接三百篇也。”近人程學恂《韓詩臆說》襲其語。詩末自傷,言人劍俱不得用,以至于想到死亡,多憤懣之情。
[1] 耿耿:光輝爍爍的樣子。古詩中常以此形容寶劍的光芒,如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2] 無邪心:這里兼有“心不生邪”、“心不懼邪”之意。古人認為寶劍是用來鎮邪除惡的,因之常以“勝邪”、“辟邪”等為劍名(方世舉注引《越絕書》、《古今注》)。
[3] 寡徒侶:即少伙伴,缺少知心朋友。
[4] “我心”句:以冰喻心,謂心地純潔、磊落;以雪喻劍,謂劍鋒光亮、銳利。這正是上句“比知音”的形象描述。
[5] 讒夫:專門造謠生事,講別人壞話以求鉆營的人。
[6] 心腐:形容心中憤恨已極。《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司馬貞《索隱》:“腐,亦爛也,猶今人事不可忍云‘腐爛’然,皆奮怒之意也。”
[7] 決云:沖開云層。《莊子·說劍篇》:“上決浮云,下絕地紀。”后世亦有以“決云”作劍名者。
[8] 古時把劍看作神化之物,因之亦善于“變化”。《晉書·張華傳》:雷煥得豐城雙劍,一與張華,一自佩。“華誅,失劍所在。煥卒,子華為州從事,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于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沒者懼而反。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于是失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