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下一首
誰謂我有耳?不聞鳳皇鳴[1]。朅來岐山下[2],日暮邊鴻驚。丹穴五色羽,其名曰鳳皇[3]。昔周有盛德,此鳥鳴高岡[4]。和聲隨祥風,窅窕相飄揚[5]。聞者亦何事,但知時俗康。自從公旦死[6],千載其光[7]。吾君亦勤理[8],遲爾一來翔[9]。
這詩的創作年代約在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時韓愈二十六歲,在首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應博學鴻詞試,曾一度游覽鳳翔。岐山在岐山縣,又叫鳳凰堆,傳說是周代初興,有鳳凰飛鳴其上而得名。作者在這詩中,有孔子所謂“鳳鳥不至”之嘆——沒有遇到像周初那樣的封建“盛世”。
[1] “誰謂”二句:倒置,是說:沒有聽過鳳凰鳴,算是空有兩耳。這里“誰”作怎樣、哪能解?!盎省?,凰的本字。
[2] 朅來:去來。朅,音qiè。
[3] “丹穴”二句:《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
[4] “此鳥”句:本《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語意?!渡胶=洝つ仙浇洝氛f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作者《送何堅序》:“吾聞鳥有鳳者,恒出于有道之國?!?/p>
[5] 窅窕:音yǎo tiǎo,也寫作“窈窕”,美好的形容詞。即“苗條”。
[6] 公旦:即周公——姬旦。
[7] 其光:不出現、隱藏起來了。
,音義與“秘”、“閉”同。
[8] 吾君:指唐德宗——李適(音kuò)。
[9] 遲:這里讀zhì,作動詞用,期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