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
猿愁魚踴水翻波[1],自古流傳是汨羅[2]。藻滿盤無處奠[3],空聞漁父叩舷歌[4]。
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春作。十九年冬,韓愈做了監(jiān)察御史,因看到“宮市”的擾民、大旱災(zāi)餓死人,就上書德宗,請(qǐng)罷宮市、救災(zāi)民、減輕賦稅。于是觸怒了皇帝,同時(shí)并受到王伾、王叔文黨的排擠,被貶為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令。十二月離京。這時(shí)在湘江旅途中。
[1] 踴:跳躍。
[2] 汨羅:江名。說“自古流傳”,指屈原在這兒投水,這條江因而出名。作者《祭河南張員外文》:“南上湖水,屈子所沉。”
[3] 、藻:都是水中植物,屈原辭中屢見。此詩寫楚地,吊楚賢,所以用《楚辭》詞匯。
[4] “空聞”句:屈原辭中有《漁父》一篇,那漁父勸屈原:“夫圣人者,不凝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韓愈也是被放逐,所以借古人的酒杯,來澆他胸中的塊壘,《漁父》篇最后是“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王逸注:“鼓枻,叩船舷也。”舷,船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