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孔子與六經
我們現在講的十三經,是經過歷代擴充,到宋代才完成的。在戰國時代,儒家學派傳授六經,而傳到漢代的是五經。以后所說的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或四書五經,都是從五經擴充的。五經是十三經的核心和基礎,是儒家最基本的經典。
孔子和六經的關系是什么?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先秦文獻里有關于這個問題的記述。?莊子·天運?記述孔子問禮于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老子曰:“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論語?多次談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孟子?的?滕文公下?、?離婁下?都說孔子依據魯史作?春秋?.?荀子·儒效?稱孔子為圣人,稱堯、舜、文、武、周公為圣王,說五經記述了圣王和圣人的“志、事、行、和、微”。綜合先秦這些資料,可以這樣認為:孔子搜集、整理古代文獻,整理出六種讀本傳授學生。這個說法,大體上歷代是公認的。
司馬遷著?史記?,他調查孔子的事跡,綜合當時留存的材料,在?孔子世家?中作了比較系統的敘述。他說,在孔子時代,“禮、樂廢,?詩?、?書?缺”,孔子搜集三代文獻,編次?書?并序?書傳?,刪訂?詩?“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修正?禮?、?樂?,作?易?的?彖辭?、?象辭?、?系辭?、?文言?、?說卦?等部分,又據魯史作?春秋?.司馬遷的記述,反映今文學的觀點。古文學提出五經都是西周舊典,但不否認孔子曾經進行刪訂并作過序傳,他們甚至偽托孔子的名義偽造一些書。宋學雖然對司馬遷的記述提出過一些懷疑和異議,但主要是論證孔子整理過哪一部分或未整理過哪一部分,作過哪些序傳或未作過哪些序傳,以及對偽書進行辨偽,但總體上仍然肯定孔子的著述權。清代所進行的論爭,基本上沒有越出這個范圍。經過他們的考辨,使人們對問題加深了解。大體上說,清古文學者認為孔子主要是整理這些古代文獻,論證許多托名孔子的序傳并不是孔子著的;清今文學者則堅持六經是孔子的著述。
綜合前人的論證和考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首先,六經本來是古老的文獻,?易?是古代占筮用書,?書?是三代歷史檔案文獻,?詩?是周代詩歌總集,?禮?(指?儀禮?),是殘缺不全的周、魯各國禮儀的記錄,?樂?早已亡佚不論,?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由于周室衰微和舊貴族沒落,大批文獻散失或殘缺。孔子歷來愛好和重視古代文獻,進行了大量的搜集。他晚年創辦私學,因為教學需要,分別進行不同程度的整理,整理出六種讀本傳授給學生。后來他的弟子形成戰國時期最大的儒家學派,將這六種讀本代代相傳,便成為儒家的基本經典。由此可見,正是由于孔子的搜集整理和傳授,這些古老而珍貴的文獻才不致于湮沒;也正是由于孔子在封建社會顯赫的地位及其在思想界崇高的聲望,這些文獻才歷經漫長的歲月和無數次社會的動亂,仍得以保存和流傳。
其次,孔子整理每部經書的具體情節,例如,古時古詩和三代文獻,孔子見到的究竟有多少,他如何整理和刪訂等等,古人沒有留下材料,我們無法考證。但是,我們從確實可信的?論語?中,通過孔子自己的說明,還是可以大體上了解孔子整理六經的基本情況。孔子自述他整理古文獻的原則和方法有四點:
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他說他相信和愛好古代文獻,他只是傳述它們,而不增添和創作新內容。由此可以相信,經他選錄的這些文獻,能夠基本上保持原來的內容和表達風格,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從而為后世保存了比較可靠的史料。
二、“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他排斥妄誕、苛政、暴力和神鬼迷信等內容,這些內容在五經中確實沒有選錄。
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他所說的“異端”,指的是與他的學說絕不可相容的對立的學說。他認為讓學生接觸異端學說,會產生極大的弊害,必須予以排斥,因而在五經中也無一選錄。
四、“?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他對原始文獻和各國土風的整理,都采用雅言,即當時通行的標準語,因而必然要進行文字和語法的改動和加工,取得語言上的統一。
從上述四條原則和方法來看,孔子的“述而不作”,實際上是以述代作,既保存原來的內容和文辭,又反映孔子的哲學觀點和政治觀點,并且實現了內容的精煉和在當時條件下的語言規范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六經又可說是孔子的著述。
再次,我們現在看到的五經,已經不是當年孔子整理刪訂的原貌。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五經流傳過程中內容不斷豐富,有后人增添的內容,如?易?的經文有戰國人補充的;?儀禮?第17篇是后加的;?書?今文28篇中的一部分寫定于戰國。在另一方面,古代文獻傳授多為口耳相傳,或手書于簡牘,很難準確統一。尤其經過秦代焚書,漢初各經各家傳本的編次和文字都有所不同,很難確定哪家傳本最接近孔子手定的原本。至于后來又擴充為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所擴充的經書,多是后儒的著述了。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五經,雖然已經不是孔子的原本,但是仍以孔子的原本為核心和基礎,它們仍與孔子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