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經講座
- 夏傳才
- 7200字
- 2020-11-22 14:55:48
第三節 ?虞書?和?夏書?
?虞書?的兩篇和?夏書?的?禹貢?,都是戰國年間的人利用遠古傳說和流傳下來的舊材料追記的;?夏書?的?甘誓?基本是原始文獻,但文字經過后人加工,竄改了部分內容。雖然這幾篇不是原始檔案,或不是原始檔案的原貌,但是它們記載了不少堯舜時代的歷史傳說,保存了一部分可靠的材料。
?堯典?
?堯典?開頭四字是“曰若稽古”,“曰若”是發語詞,“稽”是查考;一開頭就說明這篇文章是查考古事,記述古代傳聞的事跡。可是究竟寫于什么時代,從古到今聚訟不決。僅以近人意見而論,有三種不同說法:一說寫于戰國(郭沫若);一說寫于周代歷代史官(范文瀾);一說寫于秦漢(顧頡剛).[45]三說都在從周初到秦漢這一段歷史時間之內,具體年代已經很難考定。我們根據?左傳?引述的堯舜事跡與?堯典?所記脈絡一致,以及戰國諸子的書也有大致與?堯典?記述相同的引文,可以認為?堯典?所記的材料是在一個很長時期流傳的,戰國年間有人掇拾這些傳聞材料編寫成一篇文章流傳;到秦漢時又有人潤色和修改,所以文中雜有一部分秦漢時的觀點和材料。這樣便使這篇文章具有不同的時代色彩。
盡管?堯典?寫于戰國,又經過秦漢人潤色和部分竄改,它還是保存了不少真實的事跡。如所謂堯舜“禪讓”之事,在周代世襲制度已實行一千余年,宗法世襲制是周人立國之本,不可能杜撰出這樣的謊話。?堯典?中“四仲中星”的星象記載,經近代天文學家科學推斷,也確是堯時的天文記錄。?堯典?中記載的一些地理名稱,也與甲骨文中記載相合。由此可見,?堯典?的記述有一些是真實的傳聞和記載。
?堯典?記述堯和舜的事跡。過去的歷史把堯和舜列于太古的“三皇五帝”之列,所以又曾稱?帝典?.前半篇主要記述堯的事跡,后半篇主要記述舜的事跡(古文?尚書?分出另成?舜典?)。
文章前半篇的內容分為四段:
第一段總述堯的德政可“橫被四表,縱格天地”。
第二段記堯命羲和定歷法,根據觀測天文現象,以鳥、火、虛、卯四星運行于天體正中之時,定春、夏、秋、冬四季[46],以便安排“百工”作業,為生產服務。由此可知,我國在五千年前唐堯時代已經制定了歷法,歷法又是根據天文觀測并密切聯系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的。
第三段記堯動員群臣舉薦治國人才,選拔能夠統率“四岳”(四方部落首領)的德才兼備的人員,管理政事,整治洪水,使人民安居樂業。眾臣先后舉薦了朱、共工、鯀幾個人,堯認為這幾個人都有嚴重的缺點而不能勝任。經過討論,試用了鯀。但鯀治水九年不成。從這一段看,當時注意選賢與能,對使用的人員考察試用,用人決策時表現出原始民主制作風。
第四段記堯接受“四岳”的舉薦,選處境困苦但以賢德聞名的舜作預備接班人,并把兩個女兒嫁給舜。為了進行考察,先讓舜負責推行德教;有成績,又讓他處理政務;又有成績,再讓他進行艱苦的鍛煉。經過三年考驗,決定讓位給他。這一段敘述在所謂“禪讓”之前是通過民意選拔和長期鍛煉和考驗的。
后半篇的敘述以舜為中心,內容分為兩段:
第一段寫堯年老,舜總理政務,所行政事主要有七項:一是觀測星象修訂歷法;二是祭祀天地、山川、群神;三是召見四方部落首領重頒信圭;四是巡視“四岳”,統一度量衡,制定五禮五服和朝貢制度;五是劃定十二州疆界;六是制定刑典;七是流放共工、兜、三苗,殛鯀,平服民心。
第二段寫舜攝政28年,堯死,全國悲悼。守喪三年以后,舜正式繼位。舜召集四方部落首領宣布施行德政,任命九卿:禹為司空,治水土;棄為后稷,管農業;契為司徒,主教化;皋陶為士,典刑法;垂為共工,掌工事;益為虞,主林牧;伯夷為秩宗,典禮;夔為樂官,管理文化教育和藝術;龍作為納言,出納王命。從而內政修明,外夷懾伏。舜自三十歲受理政務,歷五十年,后在巡視南方時死去。在這些敘述中,所謂統一度量衡、官制、服制以及大一統思想等,顯然與當時社會發展水平不合,為后人所增益。
?堯典?反映了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一些基本情況。文中贊頌的堯、舜,是部落聯盟大酋長,“四岳”、“九族”都是氏族部落。大酋長的產生和重要管事人員的任命,還保留著部落聯盟議事會推選、經過討論議定的方式。推選多人,逐一討論,如對鯀,堯本來不同意,由于“四岳之長”堅持試用,堯只好用鯀去治水。舜以賢德聞名而被推薦,終于以其卓越的政績而接替了堯。古傳說中所謂的“禪讓”,不過是通過部落聯盟議事會來商定,由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代替另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接管政權。
從文中記述四岳的方位來看,堯舜時代的統治中心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及豫西一帶。定歷法,立四時,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和林牧業分開管理,說明農業日益成為獨立的、重要的生產部門。那時生產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舜命后稷“播時百谷”,乃是注意提高農業技術,努力發展農業生產。文中活動的人物全是男子,只提到堯嫁二女給舜,無可懷疑當時是父系氏族社會,婦女屬于從屬的地位。農業生產要求定居,文中反映當時人們最大的危害,一是洪水(指黃河沒有固定的河道而經常泛濫),所以要大力“治水土”;二是“三苗”,指南方蠻夷各族經常侵擾搶掠,所以必須驅逐。既要驅逐,使其逃竄,只有進行戰爭。當時戰爭是頻繁的,流放聯盟內部的共工、兜、鯀等“兇頑”的部落首領,當然也要進行戰爭。

?堯典?所反映的氏族社會,已經進入解體時期。私有財產和貧富差別已經出現,所以有了“寇賊奸宄”;為了鎮壓“寇賊奸宄”,制定了刑法;同時產生了專職管理各種生產部門以及教育文化的分工。舜在任用人員時已不再通過部落聯盟議事會,而直接由個人任命、考績和升黜。這些情況說明:當時的氏族社會已經產生私有制,開始了階級分化,產生了法律和國家的雛型,最高統治者掌握的權力也在逐漸擴大。?堯典?向我們報道了階級、國家和君主制度到來的信息。
?堯典?中還有一小段是談論文藝問題的。舜任命夔主管文教藝術時說:“夔! 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啊! 命令你主管音樂,教育青年,教導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弘而莊嚴,剛正而不暴虐,平易而不傲慢。詩表達志意,歌把語言詠唱出來,聲調隨著詠唱而抑揚頓挫,韻律使聲調和諧統一。八類樂器的聲音協調,不能互相攪亂倫次,神和人聽了都感到欣悅和諧。)這一段文字是我國早期文藝理論的一段記錄,雖然內容簡短,卻提出了文藝的內容、形式、作用等幾個重要方面的問題,在文學理論發展史上影響深遠。它提出的“詩言志”的命題,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47].這一段話認為,詩是表達內心思想感情的,詩歌的聲律必須和諧動人,并且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
?皋陶謨?
這是舜、皋陶、禹三個人在一起討論治國大政的談話記錄,“謨”就是謀的意義。正文開始就記皋陶的發言,除“曰若稽古”四字外,開頭兩字是“皋陶”二字,所以以此為題,就叫?皋陶謨?.他們這次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如何繼承堯的優良傳統來治理好國家。他們發言的內容,是后人根據傳聞追記的。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篇會議發言紀要。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主要記皋陶的發言,第二段主要記禹的發言及禹、舜對話,第三段主要記舜的發言、禹再次發言,及討論結束后的祭祀活動。全文一直在個人發言和相互對話中展開議論。
第一段是皋陶的發言。他就保持堯的優良傳統,提出以安民為中心的治國意見。他認為,安民是治國的根本,要做到這一點,國王和大臣都要加強道德修養,以“九德”作為修身的標準,摒除私欲,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要知人善任,所謂知人,也就是任用那些符合“九德”標準的人來治理國家。
第二段是禹的發言和禹、舜對話。首先禹匯報了治水的成績,以及對國王的希望,然后舜提出準備采取的五項施政措施:一是進行討伐叛逆的戰爭;二是從人們的服飾來分別等級;三是通過音樂來了解民意,考察政治得失;四是要聽取各種意見;五是要懲罰犯罪。他要求大臣做他親近得力的耳目和助手。禹表示支持、擁戴他獎賞功德,舉用賢良。
第三段是舜的發言,他說明丹朱輕浮放縱,耽于游樂,所以給予嚴懲以儆戒別人。禹再次發言說明治水和施政成績,提出苗民仍在頑抗。舜讓他對苗民實行德教。談話結束后,皋陶發布命令,命令全體臣民服從禹的領導。最后是祭祀和文藝演出,以禹作歌結束。
從記述來看,這應當是在舜的晚年。禹平治洪水后協助處理全國政務,皋陶也是這個“三人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從這次“三人領導小組”的會議發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親密團結、嚴格要求又互相勉勵的關系。但是,談話中的許多內容,如所謂“九德”、修身、德教,以及“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等等,都是西周初期和后來儒家的思想,這顯然是后人附加的,不能據為信史。
本篇反映了某些部落首領和行政人員已經比較普遍和嚴重地腐化放縱,這就說明壓榨奴役人民的統治剝削階級正在產生。要保持穩定,安民就自然成為中心議題。皋陶希望從修身和知人著手,用道德來約束這些首領和行政人員;舜希望用刑罰來儆戒別人;他們都沒有抓住根本。在本篇中,禹還繼續反映了所謂“苗頑”反抗的問題,表明在遠古時代漢族與南方苗族的尖銳矛盾。
?皋陶謨?中也有一段關于文藝問題的文字。舜的談話中提到兩點:一是在衣物上繪繡日月、星辰、花草、蟲獸等十二種圖案,用來表示人們高下不同的地位;二是要從各種音樂中考察政治的得失。前者表明,上古美術的實用性質。我國的上古美術不僅僅是欣賞的,而且是實用的,美和實用合為一體的工藝美術已經出現;其實用性不僅用在彩陶器上,也用在衣飾上。后者說明已注意到文藝的認識作用,通過文藝作品可以認識生活,考察政治得失。
?禹貢?
?夏書?中的?禹貢?,是我國第一篇地理著作。它寫作的年代說法不一,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它原來是根據夏代流傳下來的傳聞和某些歷史素材,在戰國年代寫成的;后來又摻雜了某些后世的語言和政治思想,所以表現出不同的時代色彩。雖然它雜有后代的材料,還是記載了一些夏代的史實。經過我們與其他文獻,特別是與考古發掘相印證,許多史實是相合的,所以它仍然是研究夏代歷史的重要材料,因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歷史地理文獻。
全文結構井然。開頭六句引言,概括介紹全文主要內容,接著分述九州、山脈、大川、土壤、賦貢;然后介紹后人假托的所謂五服制度;最后六句以歌頌禹的功績結束全文。我們逐層剝開那些后世虛構和夸張的成分,其中確有許多可靠的珍貴史料,幫助我們初步地認識長期被籠罩于迷霧中的夏代社會。
從?禹貢?中所記九州、山脈、大川等段落,我們可以大體上確定夏代的區域。它的四至范圍如?禹貢?所說:“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東至“海、岱惟青州”,達東海之濱;西至“黑水、西河惟雍州”,達今之甘肅、青海地區;南至“荊及衡陽惟荊州”,達今日的衡山之南;北至黃河河套地區。這廣袤的區域,既包括夏王朝的中心地帶,又包括夏王朝的附屬國以及一些與夏王朝有聯系的部落和部落聯盟,即?禹貢?所說的“聲教訖于四海”。從我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的分布區域來看,它們基本上是相合的,所以這些記載可以相信。
冀州列為九州之首,因為它是夏的王畿所在地區。冀州主要地區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王畿在南部。豫州距王畿最近,所以在九州中位居第二。豫州主要地區在伊、洛、豫西一帶。夏王朝的中心地區在相銜接的晉南和豫西。這從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也可以證實。二里頭文化的年代與夏代后期的年代基本一致,其中心與分布也與?禹貢?相合。
?禹貢?中所記各州賦稅等級及貢道等貢賦制度,當然是不可信的,因為那個時代還不可能產生如此完整的貢賦制度。但是,?禹貢?所定冀、豫、兗、青、徐、揚、荊、梁、雍九州名稱,中國古代曾長期沿用,我們就可以從中了解當時全國各地物產分布、物資流通和貿易狀況。
從?禹貢?可以了解:夏王國中心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因而貢獻和交換以農產品為主。其中記載的生產工具,據晉南、豫西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察,是石器工具。在手工業方面,“揚州”、“荊州”文中提到的“金三品”,以二里頭文化遺址發掘相證,當時已有青銅的器皿和武器,證明當時已有冶鑄青銅器的手工作坊和達到一定發展水平的冶鍛技術。文中分別提到各州的玉石、朱砂、皮服、漆、絲、桐油等幾十種產品,都可通過發掘證實,證明那時手工業有相當的發展,青銅器已經開始使用。但是記“梁州”中提到的“璆鐵銀鏤”,迄無證實,可能是后人摻雜進去的了。
?禹貢?中所記山脈分三大系。一系稱北條,從岍(陜西西部隴縣)、岐(陜西岐山縣)、荊(陜西富平縣)穿過黃河,經壺口(山西吉縣)一直到太岳(山西霍縣)、王屋(山西陽城縣跨河南濟源縣)、太行、恒山(北岳)至于碣石(冀東樂亭縣)接海。一條稱中條,分兩支,一支從西傾(甘、青交界)、朱圉(yǔ,甘肅甘谷縣,屬秦嶺山脈)、太華(陜西華陽,即華山)、熊耳(河南盧氏縣)、外方(河南登封縣,即嵩山)、桐柏(河南桐柏縣)至于陪尾(河北安陸縣);另一支從嶓冢(甘肅西和縣)、荊山(北處為湖北荊山)、內方(湖北鐘祥,今名章山)至于大別(鄂豫皖交界).一條稱南條,從岷山之南(今烏蒙山脈)、衡山(即南岳),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江西鄱陽山,即廬山).這三大山脈,北條在黃河以北;中條在長江和黃河之間,其中一支在黃河南岸,一支在長江北岸;南條在長江以南。歷經滄桑,這些自然地理面貌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名稱有所不同而已。
?禹貢?記載了九條水系,據說這些河流都經過禹的疏通,恐難完全相信。禹的一生不可能完成這樣多的工程,只能是世世代代人們努力與自然奮斗興建水利的結果。文中說禹導九水,是夸大之辭。但是,這九條水系是存在的。第一條是疏導弱水(發源于祁連山,又名張掖河,今名黑河)經甘肅張掖入寧夏,下游流入居延海(蘇克諾爾和嘎順諾爾二湖).第二條是疏導黑水(今怒江,一說今瀾滄江)至三危(一說甘肅敦煌,一說甘肅岷山之西)下游流入南海。第三條是疏導黃河,從青海的積石山至陜西龍門山,南流至華陰,東流至山西河南交界的底柱山,再東過孟津(河南孟津縣),東流會合洛、汭(ruì)二水到大伾(河南汜水西北),而后北流過洚水(淇水或漳水)到大陸澤(古湖泊,今河北任縣西北,已湮沒)后分為九條支流入海。第四條疏導從甘肅西和縣嶓冢山發源的漾水(漢水源流)東流為漢水,至大別(漢陽東北)入江,向東匯為彭蠡(澤)湖,東流入海。第五條疏導長江,從岷山開始,向東分支流為沱水,東流合灃水(湖南灃縣),過九江至東陵(河南固始縣),蜿蜓東流會合淮水入海。第六條疏導沇(yǎn)水(發源于山西王屋山)東流為濟水入黃河,河水流溢為滎澤(漢時淤為平地),東流至陶丘(山東定陶)再東流至菏澤(山東菏澤縣),再東北會合濟水,再東北流入海。第七條疏導淮河,從河南桐柏山發源地東流,會合泗、沂二水東流入海。第八條疏導渭水,從鳥鼠山(甘肅渭源縣)東流會合灃水(發源陜西寧陜縣,已湮沒),再東流會合涇(jīnɡ)水(發源六盤山經平涼、涇川注入渭河)、漆水(發源陜西銅川)、沮水(發源陜西耀縣)入黃河。第九條疏導洛水,從熊耳山(河南盧氏)發源地東北流至洛陽與漳水、瀍(chán)水會合,再東流會合伊水入黃河。
河流不像山脈,它的變化比較大。有些河流的名稱古今不同,其中有的名稱學者考證結論不一,但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脈絡還是清楚的。長江水系自古以來變化不大,而黃河水系的變化卻相當大,黃河主河道多次改變,有些支流和湖泊已經湮沒,但仍能查尋出痕跡。
從?禹貢?的記載來看,夏代確實已經建立了國家,有了行政管理,有了征賦制度,有了大規模興建水利工程的組織能力,表明已經產生了國家機器。
?甘誓?
?夏書?中的?甘誓?是夏代初期禹的兒子啟伐討有扈的戰前誓師詞。 ?墨子·明鬼篇?曾全文引錄,?莊子?、?呂氏春秋?等書均也曾經引用。學術界較普遍地認為這是一篇比較可靠的文獻,大約是周代根據夏代留傳下來的材料寫定的。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說:“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將戰,作?甘誓?.”?書序?也說:“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有扈是一個部落聯盟的名稱,甘是地名,啟是繼承父親禹之位的夏朝開國的君主。?墨子?引錄時作?禹誓?,說是禹伐有扈。據各種文獻,夏與有扈是經常發生戰爭的,禹也與有扈進行過幾次戰爭,在啟時又進行多次戰爭直至決戰。所以,多數文獻作為啟在決戰前的誓師詞。
有扈是當時陜西中部和東部的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聯盟,其中心在今陜西戶縣。夏的疆域中心在今晉南豫西一帶,雙方接壤。從文中夏軍的布陣和決戰部署看,有扈的軍隊也是強大的。夏建立的奴隸制國家要向外發展,便受到有扈的阻礙。有扈有了強大的軍隊并有進行頻繁戰爭的能力,其社會發展水平也不會相距過遠,它向外發展也必然受到夏的阻礙。經過多次戰爭之后,終于在甘(今陜西戶縣西南)這個地方進行最后決戰。這是一次初建的奴隸制國家和一個正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氏族部落聯盟進行的戰爭。
全文簡短,只有188字。開始呼軍中執事人員命聽誓言,接著便宣布敵方罪狀,申明軍紀。征伐用的誓師詞,大多是這樣的寫法。
?甘誓?中宣布有扈的罪狀是“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八個字,因而討伐是“恭行天之罰”。這里的“五行”、“三正”的解釋,歷來注說紛歧。所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由五種元素構成萬物。這是戰國時期流行的思想。“三正”的“正”通“政”,“三”不一定是確數,指幾種重要的政治措施。“代行天罰”,是周代“代行天德”的政治用語。這些語言不是夏代當時的用語,而是本文寫定年代的措辭。這八個字的意思是說有扈違背天道,其政治措施背棄天德,所以要進行討伐,代替天來懲罰他們。
?甘誓?所申明的軍紀是要求軍隊的全體人員努力恪盡職守,完成各自的戰斗任務。完成任務的在先祖神位前頒行賞賜;不努力完成任務的則予“孥戮”。“孥戮”可以解釋為或作為奴隸,或加以刑戮[48].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以罪人為奴隸,是奴隸制國家的律條之一。
據史載,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夏啟取得最后勝利,較之其他的部落聯盟,夏朝是發展水平較高,力量比較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