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商書?
商王朝,是在長久的歷史過程中,從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部落發展起來的。傳說商的始祖契曾佐禹治水,又曾是禹主管文教的官。傳十四代到湯,以亳(今山東曹縣南)為都,勢力伸及泰山附近地區以至渤海沿岸,那時已經建立強盛的國家。
湯,又名太乙。他以伊尹為右相,以仲虺(huǐ)為左相。他們都是被后世稱道的賢明能干的人。這時正是夏王朝由暴君桀統治的時候,湯在滅了鄰近的十幾個部落和小國以后,出兵西進進攻夏王朝。雙方會戰于鳴條(今山西安邑縣北三十里南坡口),夏桀失敗逃亡,夏王朝被推翻。商王朝建立,以商丘(今河南商丘市)為政治中心。
湯建國后相繼幾世傳了幾個王,王朝一直進行爭奪王位及貴族內部的奪權紛爭,因而衰落下去。傳到十世第二十個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此后的商,又稱為殷。
盤庚以下的一世為武丁,是商的第二十三個王。他比較了解民間疾苦,任用甘盤、傅說為相,努力振興國家,又連續向四方用兵,攻打活動在今山西、河套、陜西、荊楚一帶的游牧部落,把勢力伸展到西北、內蒙和長江流域。他在位五十九年,死后被尊為高宗。
傳到十六世第三十個王帝乙,對江淮用兵取得勝利,又遷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十七世第三十一個王帝辛,就是紂。他是一個出名的暴君,他親率大軍征伐東夷,雖然得勝,卻消耗了國力,加重了人民負擔,使社會矛盾激化。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乘機起兵滅商,結束了商王朝約五個世紀的統治。
現存?商書?五篇,記述的是商王朝從興起到滅亡這一漫長歷史時期中的幾個個別事件。這些篇章,大都是后來根據商王朝遺留下來的材料編寫的。對照殷墟發掘的甲骨文和一些金文,其中所記史跡基本可信,所以它們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湯誓?
?湯誓?是湯出兵伐桀的誓師詞。其寫作的年代,學術界多認為寫定于戰國時期。
?書序?說:“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ér),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這是說湯在伊尹的輔佐下,越雷首山自風陵渡登岸,與夏桀在鳴條會戰。誓師詞是在會戰前發布的。
全文簡短,僅144字,以“王曰”二字開頭,語譯如下:
來吧,諸位都來聽我說。不是我小子敢于發動暴亂,是夏家犯了許多罪行,上天命令我誅殺他。現在,你們大家有的說:我們的王不體恤我們眾人,拋棄我們的莊稼活便是大錯,又怎能討伐別人呢。我聽到你們說的話了。可是夏家有罪,我畏上帝,不敢不去討伐。現在你們要問:夏家的罪行究竟是什么? 夏竭盡了民力,壓榨夏朝地區的人民,大眾都不肯為他出力了。大眾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呀,我愿意和你一同死亡。”夏家的德行壞到這個樣子,現在我們必須前去討伐。你們輔佐我,就是執行天的使命,我要大大賞賜你們。你們不要不信,我不食言。你們不聽從我的誓言,我要罰你們作奴隸或者殺掉,決不寬恕。
?湯誓?和?甘誓?的內容有明顯不同。?湯誓?在短短的講話中,反復解釋他出師的原因是為了懲罰殘暴,解除人民的苦難。他譴責夏桀破壞生產,浪費民力,失去人民支持,自己作出注意民意、關心生產的姿態。他反復解釋的目的,在于希望取得群眾的支持。同時,他又口口聲聲假托天意,說明讓群眾扔下農活來打仗,是因為執行天意,不得不這樣做,支持他,也就是聽從天意。這說明敬畏上帝的迷信思想,是統治當時社會的思想,而統治者正是利用這種迷信思想,把自己裝扮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假托自己的行動完全是天的意旨,從而對人民實行精神上的統治。
從這篇講話中,還可以看到農業生產在商初已占據重要的地位。湯的軍隊的戰士不是奴隸,而是當時的平民。
?盤庚?
?盤庚?篇幅較長,文字澀深,而且有不少脫衍和錯簡。就其內容來看,保存了不少殷商時代的原始資料。學術界近來多認為是周初時期,根據殷商檔案文獻資料整理寫成的,它在?商書?中史料價值最高,是研究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盤庚?的內容是殷王盤庚遷都于殷,對臣民發布的號令和講話。古文?尚書?把它分為上、中、下三篇,其實三篇內容一致,還是合成一篇為好。上篇記遷都后臣民不安于新都而有怨言,盤庚發布講話。中篇記遷都之前對臣民發布的講話。下篇記初到新都后對臣民的講話。這里的上篇和中篇、下篇可能顛倒了,因為中篇所記是未遷之前的事,下篇所記是初到新都的事,上篇所記是遷都定居后的事。這樣的顛倒,可能是錯簡所致。
據說,在盤庚遷都前,商朝曾遷都五次,盤庚這次遷都是從奄(今山東曲阜)地遷殷。中篇記盤庚遷都前,當時曾引起舊貴族的反抗和臣民的驚擾,盤庚把許多反對者召集到王庭之內發布講話,他反復說明他決定遷都是為了使大家免除災禍,安定國家,申明這個決定是不能改變的。他舉出先王有遷都之例在前,他決定遷都是順從先王的意旨為他的子民謀幸福,破壞他的遷都大計,就會得到祖先降罪,他就要給予滅種的懲罰。
下篇記述初遷殷地之后安頓住地,規劃宗廟宮殿之后,盤庚召集臣民發布講話,勉勵臣民努力重建家園。他又重復申明他之所以遷都,是仿照先王遷都而為國家建立豐功偉績的先例,是執行上天的意旨來拯救臣民,恢復成湯的大業。他命令全體臣工恭謹從事,恪盡職守,同心同德,他將根據他們功勞的大小給予獎勉。
上篇記述遷都之后臣民不安于新都發出怨言,盤庚召集貴戚大臣講話,并要求他們把他的話傳達給全體臣民。他反復說明他遷都的理由。他覺察到臣民所以不安于新都,是由于舊貴族和大臣借機煽動、盅惑人心的緣故,所以他打算整飭法紀,對他們進行嚴厲的訓誡,警告他們必須恪盡職守,不許亂說亂道,否則必將受到懲罰。
?盤庚?全文內容大致如上。其實,盤庚所說的遷都理論,翻來覆去,不過是兩個:一個是遷都可以使國家安定,避免災禍,振興國家;一個是遵從先王的意旨。他進行威懾的手段也是兩個:一個是運用手中的生殺予奪之權予以嚴厲懲罰;一個是說各大臣的祖先也將對他們降罪。
盤庚以前的幾世商王窮奢極欲,爭奪王位的戰爭延續不斷,人民流離失所,附屬國紛紛叛離,舊貴族掌握大權為所欲為。盤庚在講話中也批評了貴族和大臣們“虐民”、“非德”、“戎毒”、“敗禍奸宄”、“作福作災”乃至使農人“不昏作勞,不服田畝”,不事生產。盤庚說遷都是為了安定國家,指的是舊的秩序不能再維持下去,轉移到一個新的地域重建政治秩序。
?盤庚?還反映了王是受上帝之命來統治天下的,他的活動都是上帝的意旨。商王,生為人主管活人,死后成神管死人,祖先神和上帝神統一起來;敬畏鬼神,主要是敬畏帝王。這種精神統治,在?盤庚?里反映得也比較清楚。
?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都寫于較晚的時期,是在前代流傳的事跡的基礎上寫出的,所以有較多后世的思想。這里作簡略介紹。
?高宗彤日?的“肜”,釋為“祭之明日又祭”,清人孫詒讓?契文舉例?認為:“肜日”當為“易日”之形誤,“易日”即更改日期的意思。高宗名武丁,是殷代有武功的名王,曾征伐四方,擴展疆域。文章記述賢臣祖己對高宗的諫誡。內容寫高宗祭祀成湯時,一只野雞飛在鼎耳上啼叫。由于祭品過于豐盛,祖己借機諫誡高宗,祭祀首要的是正心,上天考察是否以義、德來對待人民,由此來決定降福延長其壽命或致罪縮短其壽命;所以祭品不要過于豐盛。這里提出的“義”、“德”顯然不是商代的思想意識。
?西伯戡黎?的“西伯”,指周文王姬昌,西伯是殷紂王給他的封號。那時周還是殷商的附屬國,可是勢力已經發展強大。紂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施政暴虐,耽于淫樂,姬昌便作滅殷的準備。黎是當時一個小國,也是殷的附屬國。姬昌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為翦除殷商的屏障,便出兵攻滅了黎。本篇記言兼記事,記述大臣祖伊聽說西伯戡黎的消息十分恐懼,趕快告訴紂王,同時向他說明國內的危機,指出由于王沉湎酒樂,上天降下災荒;由于不遵法度,臣民都盼望殷國滅亡。紂王卻回答說:我是接受天命的,老百姓能夠把我怎么樣呢? 祖伊回來嘆息說:紂王有罪行而不覺悟,殷國就要滅亡了。全文記載的事實與歷史是吻合的,語言和“天命無常”等思想卻是周代的,所以有人推斷是東周的作品。
?微子?記述微子和父師、少師的談話。微子是紂王的哥哥,“子”是爵位;父師、少師都是官名。他們這次談話的中心問題是分析國家行將滅亡的原因。討論各自應抱的態度和進退出處。微子的談話內容有兩點:一點是殷國目前的危機處境,是由于紂王敗壞了成湯的傳統,沉湎酒色,法度不明,政治昏亂,上下為非作歹,招致人民反對,必然趨于敗亡;另一點是他打算返回封地,隱遁山林。父師談話的內容也有兩點:一點是他認為殷國的行將敗亡全是國王一人的罪行,小民衣食無著乃至偷祭品充饑,國王卻仍以殺戮重刑搜刮民財,這必然招致上天的懲罰;另一點他認為應該鏟除禍根,不過他也不反對微子的做法,認為可以各行其是。這一篇也是后人追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