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十三經講座
  • 夏傳才
  • 5285字
  • 2020-11-22 14:55:46

第七節 經學主要流派的發展

——新漢學系各派

明末國難當頭,一部分有識之士,痛感明代知識界的空疏不學是導致亡國的重要原因,積極倡導經世致用的實學,重新闡釋五經,宣傳社會改革思想。號稱明末清初三先生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們開創了浙西學派和浙東學派,以經世致用為共同的傾向。

隨著空談心性命理的宋學的沒落,在清代出現了一個研究被廢棄的漢學古籍的復古運動,促進了漢學的復興,在經學史上稱為“新漢學”。乾隆時代加強文化專制主義,嚴酷的文字獄的恐怖,使知識分子轉向古文經傳的考證、???、辨偽,形成風行乾、嘉兩朝近百年之久的學風,史稱“乾嘉學派”。其中包括皖派、吳派兩大流派。他們是新古文學派。

道、咸以后,清王朝衰弱,末期封建社會百孔千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為使祖國富強,一部分有改良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企圖從上而下進行社會改革。他們利用今文經學托古改制的思想,把經學作為宣傳變法維新的工具,這一派可稱為新今文學派。

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展,經學這個軀殼不可能容納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都成為保守派或反動派,連同整個封建經學,一同瀕臨末路。

浙西學派和浙東學派

顧炎武(亭林,1613—1682年)、黃宗羲(梨洲,1610—1695年)、王夫之(船山,1619—1692年),是17世紀中國后期封建社會的先進思想家。他們生活在“天崩地解”的時代,勇敢地面對現實,或嚴辨夷夏界限,鼓吹民族思想;或提出均田、減賦、工商皆本等經濟改良主張,宣傳社會改革。雖然他們是地主階級改良派,根本立場仍是維護封建制度,但他們在思想文化領域,開辟了一個充滿批判戰斗精神的新時代,開啟了一代新學風。

他們從前代繼承下來的思想資料,主要是經學和史學,他們治學也只可能主要在這兩個方面進行發展和改造。所以,他們的學說披著經學的外殼。

顧炎武創始浙西學派,著重在經學。他主張的經學是實學,即關系國計民生,實用于社會改革之學。他說:“止為一人一家之事,無關于經術政治之大,則不作也。”“凡文不關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16]在他的名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書中,提倡“引古籌今”。其中一些發揮經義的文章,著眼于“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為人民疾苦發出呼吁。

顧炎武對程朱理學有所保留,對陸王心學持批判態度。他舉起復興漢學的旗幟,提倡“求是”和“求真”:“求是”,就有必要研究被宋學排斥的古代經傳——基本是漢學經傳,探求對五經內容的正確認識;“求真”,就要恢復五經本來面貌,對五經進行文字、音韻、訓詁以及名物、歷史、地理的考證和版本的校勘。他的著作都和考證相結合,是清代考據學(樸學)的創始者,所著?音學五書?奠定了清代音韻學的基礎。后來影響很大的戴震學派,直接繼承了它的指導思想和考證方法。

黃宗羲創始浙東學派,著重在史學,但也不廢經學。他提倡讀經治史,把史學與經學相結合。兩個大弟子萬斯大、萬斯同,前者傳經學,后者傳史學。黃宗羲主張六經都是古史資料,大史學家章學誠就繼承他的觀點,提出“六經皆史”的理論。

黃宗羲是王守仁的三傳弟子,對陸王心學持保留態度,對程朱理學則進行激烈的批評。他宣傳民族思想,否定君主的絕對權力,對后來的反清民族運動和民主啟蒙運動都有積極影響。他的斷代學術史著作?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論述經學各個流派;?孟子師說?、?易學象數論?也都是影響很大的經學著述。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鐵證如山地宣判了唐宋以來一直尊崇的?古文尚書?是偽書,震動了學術界,而閻若璩是受到黃宗羲?授書隨筆?的啟發的。黃宗羲及其浙東學派,也是有重大影響的經學流派之一。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進步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也是重要的經學改革家,但他的著作長期埋沒不能流傳,所以沒有可能形成學派。直到清末,后人刻成?船山遺書?行世,他的著作才發生重大影響。

船山先生曾遍注群經,如?周易稗疏?、?書經稗疏?、?詩經稗疏?、?春秋稗疏?等。他的經說以解釋經書的形式,針對現實發揮議論,宣傳社會改革理想。如?詩廣傳?,看來是逐章評論?詩經?各篇,實則引古籌今,宣揚改良民生、平均天下等改良主義政治觀點,帶上他那個時代的進步色彩。我們與其把這書看作“經說”,不如看作是政治雜感和政治論文集,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對經學的重大改造。

王夫之既反對程朱理學,也反對陸王心學。他在對經書的疏釋中批評理學、心學的“存天理,去人欲”和“致知格物”之說。他說:“飲食男女之欲,人人之大共”,欲,就是人民的生存要求,就是公理,不應該強迫滅絕,而應該得到滿足。觀點鮮明,批判有力,揭露了理學家實際是一群不顧人民死活的偽善者。

船山先生提倡讀古書,是“以復古為解放”,使兩漢經傳復出,打破宋學的思想壟斷,促進人民思想從理學束縛下解放出來。

讀古書,離不開文字、音韻、訓詁、辨偽、名物和歷史典章制度等考證工作。顧炎武開創的樸學,本來是提供一種科學的治學方法,為了引古籌今,經世致用。他搞金石考古,考證歷史、地理和古代典章制度,也有在異族統治下保存漢族歷史文物制度的用意。這些曾經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浙西學派和浙東學派都是顧炎武、黃宗羲的弟子或再傳弟子,許多人是清初的名家。上述閻若璩(1636—1704年)的?古文尚書疏證?,打倒了宋學根基之一的?古文尚書?;胡渭(1633—1714年)的?易圖明辨?、?洪范正論?,打倒了宋學?易?學的根基;毛奇齡(1623—1713年)的?四書改錯?,痛批朱熹的?四書章句?,痛罵朱熹。宋學的根基垮臺了,漢學獲得復興。清代復興的漢學,又不同于原來的漢學,它打著自己時代的烙印,有自己時代的內容,經學史上稱為“新漢學”。舊漢學的遺產,古文經傳多,今文經傳甚少,因此新漢學主要依據古文經傳,清代漢學的復興,首先是古文經學的復興。

乾嘉學派

雍、乾時代,清統治者對知識分子實行文字獄和利誘收買兩手政策,大批知識分子脫離政治,逃避現實,鉆進古書堆中,興起對經書的文字、音韻、名物、訓詁和古代典章制度的考據,形成興盛近百年的學風。清代考據家很多,?清經解?收錄考據名著157家188種1408卷,其中大多數是乾嘉時代的著作,世稱“乾嘉學派”,也稱“考據學派”。

乾嘉學派分為趨向不同的兩派:吳派和皖派。吳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皖派得到學術界的推崇。客觀來看,兩派各有其貢獻。

吳派以惠棟(1697—1758年)為開創者,江聲(1721—1799年)、王鳴盛(1722—1797年)、趙翼(1727—1814年)、錢大昕(1728—1804年)、焦循(1763—1820年)等都是吳派名家。[17] 吳派學風有兩個特點:一是好博尊聞。什么東西都是越古越好,凡是漢儒舊說,包括陰陽五行在內,他們都奉為寶貝;凡是古書上有過的東西都可以考證,所以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鳥木蟲魚,從文字校勘,到音韻轉變,廣征博引,無所不考。二是不講義理。他們只搞考據,對思想內容不作任何說明和發揮。所以,他們的考據,有的有價值,有的毫無意義。他們的有科學性的考據,是那些屬于文字學、史料學、博物學范疇的考據,可以幫助我們弄明白古書上一部分文字、名物、訓詁方面的問題,或提供一些參考資料;還有許許多多考據,如同“屠酤記賬”,羅列大堆材料,什么問題也不能解決,屬于無用的煩瑣哲學。

皖派以戴震(1723—1777年)為創始者,戴震字東原,故又稱戴東原學派。段玉裁(1735—1815年)、王念孫(1744—1832年)及子王引之(1766—1834年)、孫詒讓(1848—1908年)、俞正燮(1775—1840年)等人,都是皖派考據大師。[18] 皖派的特點是從小學入手,通過對經典的文字、音韻、訓詁的考據來證疏經傳,闡述經義。皖派反對空談義理,但不是不談義理,而是“由字以通辭,由辭以明道”。戴震的名著?孟子字義疏證?就是皖派的代表作,它以文義考證為基礎,以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唯心主義的程朱理學,完成了從哲學上和政治上對理學的批判。他的許多著作都是考證、釋文、釋義相結合,達到清代古文學的高峰。

皖派在小學上有突出的成績。戴震的弟子都精于小學。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以字考經,以經考字”,廣征博引,校訛字,考文理,通條貫,對經傳文字的大量引申義和假借義作出可信的考證。王念孫的?廣雅疏證?,對先秦兩漢古籍訓詁的豐富材料闡釋精詳;其子王引之著?經傳釋詞?,廣取古代經傳,歸納研討,參照比驗,對160個虛詞的用法作了詳細的解釋。經過他們兩代人幾十年的潛心考索,發現了經傳中古字的假借、古音的轉變以及大批虛詞的用法,使人們對不知讀音的古語明白了讀音,誤解的詞義得到了本義,使佶屈聱牙的古代經傳成為一般讀者可讀可解的文章。雖然它們并不盡善盡美,卻有重要學術價值,直到今日,還是研究古經傳的必讀書。

乾嘉學派求實精神和精密的考證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不應否定。但是,在一百年時間中,乾嘉學派以古文學為主,其考證范圍之廣泛,考證方法之精密,已達到很難繼續的地步。皖派的“戴東原精神”逐漸喪失,乾嘉以后日益陷入支離破碎的、無實際意義的煩瑣考據。

清末王國維(1877—1927年)是清代考據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乾嘉學派的原則和方法,又吸取西方科學知識,在廣泛的學術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成為考據學最后一位大師。現代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和胡適派,也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乾嘉學派的求實精神和考證方法??墒?那種為考據而考據的煩瑣哲學,在現代也仍然有所表現。

乾嘉學派是清代古文學。章太炎(1869—1936年)是古文學的最后代表人物。他在小學方面有根底,對哲學、史學、文學也有貢獻,曾取清人經解編選群經新疏。他從浙東學派那里接過來民族思想,積極鼓吹反滿,成為辛亥革命前影響很大的民主革命宣傳家。民主革命和封建經學是融合不到一起的,辛亥革命之后他又漸趨保守,反對“五四”新文化,提倡“國粹”。但是,經學日漸沒落的命運是無可挽回的,后來章太炎只有凄涼地轉入消沉頹廢。

清今文學派

清代今文經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8世紀后半葉莊存與創立常州學派;19世紀前期龔自珍、魏源的改良主義啟蒙運動;19世紀后期康有為的維新運動。

常州學派以莊存與(1719—1788年)及其弟子多是常州人而稱名。正在考據學盛極之時,他們不搞古文經傳的文字、音韻、名物、訓詁的考據,轉而研究今文經傳的所謂“微言大義”,自成一派,與吳派、皖派鼎峙。他們主要治?春秋?學,莊存與著?春秋正釋?,是清今文經學的開山作。他的弟子劉逢祿(1776—1829年)著?春秋公羊傳何氏注釋例?,發揮“公羊傳學”的“三世”、“三統”說,闡發了清今文學的基本思想。莊氏的另一弟子宋翔鳳(1779—1860年)作?擬漢博士答劉歆書?,展開對古文經學的批評,指斥古文經傳大多是劉歆欺世盜名的偽作。于是,展開了今文學與古文學之爭,考據與義理之爭。

自道、咸以后,清王朝國勢衰頹,封建末世危機四伏。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國難當頭。劉逢祿的弟子龔自珍(1792—1841年)、魏源(1794—1857年),作為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一方面批評落后的宋明理學戕害人們的個性,扼殺社會的生機;一方面批判考據之學脫離現實,無補于國計民生。龔自珍的經學著述有?六經正名?、?六經正名答問?、?春秋決事比答問?等,以公羊義例批評朝政,排詆專制。魏源的經學著述有?詩古微?、?書古微?等,宣傳更法改圖,革除弊政。他們采用今文經學這一古老的形式,在于今文經學的“微言大義”,有利于他們發揮自己的政治學說;他們特別重視“春秋公羊學”,在于大張它的托古改制思想,以求推動全面的社會改革和號召守土衛權,抵抗侵略。他們的學說反映了19世紀前葉地主階級進步知識分子的改革思潮,所以今文學盛極一時。

清今文經學把學術和政治緊密結合,提倡“經緯世宙”而反對脫離現實,注重發揮義理,“昌言救世”而反對煩瑣無用的名物訓詁考證,同時開始吸收近代科學,這對開啟中國近代學術思潮,有著積極的影響。另外,輯佚書,也是清今文經學的一大功績。在今文學盛行時,由于西漢今文經傳絕少流傳,所以倡言今文經的人就興起輯佚之風。凡是能夠從各種古籍中搜輯到的今文經學遺說,差不多都搜輯到,從而為我們留下了一批研究資料。

清末維新變法運動的政治領袖和思想領袖康有為(1858—1927年),是今文經學最后的代表人物。他的名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繼續批評古文經學是“偽經”,鼓吹今文公羊學的“三世”進化。他無限地抬高孔子的偶像地位,把孔子打扮為托古改制的教主,變法維新的祖師爺。雖然康有為自命為“圣人”,但他的學說本身存在著致命的弱點:用武斷代替論證,用偽證代替實證,用新的迷信代替舊的迷信。尤其是在根本思想上,他以改良代替革命。當維新運動迅速失敗以后,康有為的今文學也就隨之破產。

清末今文經學重要人物還有譚嗣同、夏曾佑、廖平等。從龔、魏到康、譚的今文經學,并不是純今文經學,清末的純今文經學的大師是皮錫瑞(1850—1908年).如果可以說,龔自珍、康有為等改良主義啟蒙思想家的著述是“舊瓶裝新酒”的話,那么皮錫瑞的代表作?經學歷史?,還是“舊瓶裝舊酒”。它遠離社會斗爭和時代思潮,不能產生多大的影響,經學已無可挽救地衰亡了。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在民主革命中蛻變成一個復古的小宗派,在政治上發展為保皇派,在文化戰線上發展為所謂“孔教派”。他們有的甚至墮落到一小撮封建余孽之中。

封建的經學衰亡了,但是這十三部典籍及其在兩千余年研究中所保存的大批思想資料、歷史資料、文學資料、學術資料,卻具有永恒的價值,是一大筆文化遺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平| 太仓市| 惠水县| 怀安县| 乌拉特后旗| 保亭| 奉新县| 溆浦县| 怀安县| 博客| 新巴尔虎右旗| 德清县| 南靖县| 齐齐哈尔市| 牙克石市| 饶阳县| 广东省| 绥宁县| 明水县| 内丘县| 习水县| 株洲市| 太原市| 孙吴县| 台前县| 平安县| 宁化县| 皋兰县| 白城市| 六枝特区| 枣强县| 盐津县| 乌拉特前旗| 南宁市| 阿克| 闸北区| 巴东县| 长宁县| 荃湾区| 昌图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