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下無冤民——張釋之
- 茶余酒后話名臣·大漢篇
- 韋尚田
- 3624字
- 2020-11-13 15:03:13
“我是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我不按律執法,隨便減輕或加重處罰,今后老百姓就會對法律產生疑惑,不知所以了。”
張釋之,字季,是河南方城人,上邊有兩個哥哥,哥仨住在一起。漢文帝時,由家里出錢買了一個騎郎官職,雖然自身清廉,干了十年卻沒有得到提拔。他感到很失望,不忍心再花費哥哥的錢財,就想辭官回家。中郎將袁盎是他的頂頭上司,知道他德才兼備,就向漢文帝上奏,請求調任他為謁者。文帝決定接見他,讓他說一下自己的見解。他覺得好不容易撈著一個述說的機會,就想談論一下國家大事。哪知,他剛一開口,文帝便阻止了他,說:“不要高談闊論,說點實際的,能夠馬上就實施見效的。”
其實,張釋之是最不想說空話大話的,他見皇上這樣說,正合自己的心意,馬上引經據典地說起秦朝滅亡和漢朝興起的原因。他說了很長時間,皇上一直很專注地聽著,等他說完,皇上高興地一拍龍案說:“好!”
張釋之就這樣當上了謁者仆射。這個職位就是負責接待賓客、傳達政令的首領。雖然官不大,卻很重要,因為總在皇上身邊,能夠說上話,給誰說點小話,那也是做糖不甜做醋酸,夠喝一壺的。
有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去游玩,來到專門為皇家放養珍禽奇獸的上林苑。皇上在虎圈一邊看老虎,一邊叫這兒的負責人上林尉匯報,這里總共有多少珍禽、多少異獸,哪里供來的?珍禽都吃什么?猛獸都吃什么?文帝問得很詳細,那個上林尉卻急得滿頭冒汗,磕磕巴巴地回答不上來。這時候,站在上林尉身后的一個隨從趁機接過話,回答皇上提出的各種問題。這個人連說帶比畫,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說得皇上很高興,馬上就下令讓這個人代替上林尉的職務。張釋之認為皇上聽了這么伶牙俐齒的一番話,就重用一個人,這樣做實在有點太草率,就對皇上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
文帝說:“絳侯雖然口拙,卻是個忠臣啊!”
張釋之又說:“那么東陽侯張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文帝說:“東陽侯是個不善言辭的長者啊!”
張釋之說:“絳侯和東陽侯在陛下眼里是忠臣和長者,可是這兩個人卻都不善于夸夸其談。現在您因為一個人能說會道,就要重用他,難道是讓人們去效仿這樣只會動嘴的人嗎?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墨、言過其實之人,結果造成群臣崇尚空談、不務實際的惡果。就是因為秦始皇聽不到有人說自己的過失,才導致國勢日衰,到秦二世時,一個貌似強大的帝國就轟然垮塌了。現在,陛下僅僅因為有人言辭流利就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都會追隨這種風氣,朝廷中也會形成光說不做的風氣。陛下不能不考慮到這種隱患啊!”
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這番話,尋思了一會兒,點著頭說:“你說得有理,好吧,就依你說的辦,不換上林尉了。”
漢文帝坐車又往前走,讓張釋之陪在身邊,繼續講解秦朝的弊端。張釋之仔細地說了很多實例。回宮后,漢文帝就下令,讓張釋之擔任公車令,負責皇宮的警衛。
沒過多久,太子劉啟和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不下車。當時,張釋之正在巡視,看見了便上前阻攔,不讓他們進宮。并且,還向皇帝報告了他們的這種“不敬”之罪。這種罪名是要殺頭的,薄太后知道了,馬上把文帝叫去,責問是真想殺了太子和梁王嗎?文帝見太后動怒,趕忙跪下賠罪,說:“這都怪我教導兒子不嚴,要治罪也應該先治我的罪。”
薄太后派使臣帶著她赦免太子和梁王的詔書去見張釋之,這樣,太子和梁王才進了宮。
事后,漢文帝認為張釋之能夠嚴格執法,與眾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不久,又升為中郎將。
這一天,張釋之跟隨文帝到了霸陵,文帝帶著愛妃慎夫人,他指著眼前的一條道路對她說:“你看,這是通往邯鄲的道路啊!”
漢文帝觸景生情,讓慎夫人彈瑟,自己合瑟而唱,心情很悲傷地對群臣說:“我死了以后就葬在這里吧!用北山的石頭做槨,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充塞石槨,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就沒有人能打得開了。”
隨行的群臣都齊聲說是,唯有張釋之走到近前,對文帝說:“假若里面有了引人貪欲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槨,也還會有縫隙;若是沒有引人貪欲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也用不著憂慮啊!”
漢文帝覺得張釋之說得很有道理,回來后就任命他做了廷尉。等到漢文帝臨死前,下令不要在棺槨里隨葬值錢的東西。傳說,正因為如此,漢朝其他的皇帝的陵墓都被盜掘了,唯有他的霸陵保存至今完好無損。
過了不久,漢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突然從橋底下跑出一個人,驚得皇帝駕車的馬跳起來,咴兒咴兒亂叫。皇帝的警衛把那人抓來,交給張釋之審問。那人戰戰兢兢地說他是鄉下人,從這經過,聽說封道禁止通行,他就躲在了橋下。過了一陣,以為皇上車隊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一看皇上的車隊正從這經過,嚇得拔腿就跑起來。
張釋之問清了事情的緣由,就向文帝匯報說,那個人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按律應該處以罰金。文帝一聽,勃然大怒:“這個人驚了我的馬,虧得我的馬馴養得好,假如是別的馬驚了,肯定就得摔傷了我,你怎么只判他罰金呢?”
張釋之說:“現在的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人人都要遵守,如若加重處罰,就不能取信于民。如果抓住這個人,您當時就下令殺了,也就罷了。可是,交給我處理,我是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我不按律執法,隨便減輕或加重處罰,今后老百姓就會對法律產生疑惑,不知所以了。”
張釋之說的在情在理,漢文帝又不糊涂,這事就算了。
緊接著,京城發生了一件大的盜竊案:有人偷了高祖廟前的玉環,竊賊被抓住,文帝大怒,交給廷尉處罪。張釋之審完,按律判處棄市,就是在鬧市街頭斬首。
漢文帝聽說廷尉僅將盜賊一個人處死,相當不滿地責問張釋之:“此賊無法無天,竟敢盜竊先帝廟前供奉的玉器,罪該萬死,我將其交由你處理,就是讓你重處,滅其全族。而你卻處理得如此之輕,這樣的判決不是讓朕有負于先帝的在天之靈嗎?”
張釋之跪伏于地,耐心地對皇上說:“法律對于各種犯罪的處置,不能出于主觀和隨意。我按照漢律處他死刑,已經是最高的處罰了。如果偷盜祖廟的器物就要滅族,一旦有人挖了長陵的一捧土,陛下該用什么刑罰處置他呢?”
張釋之的一番話,說得文帝啞口無言。朝中的條侯周亞夫和梁國國相山都侯王恬看到他執法這樣公正,都很贊賞,跟他結成了好朋友,張釋之也由此得到了天下人的好評,說:“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漢文帝在位時,張釋之一直很得信任。后來,文帝死了,太子劉啟繼位為漢景帝。漢景帝小肚雞腸,為當初被攔住車駕不能進宮的事對他懷恨在心,就對張釋之很冷淡。張釋之也看出皇上對他不待見,擔心會被皇上找個罪名殺害,就想辭職回家。這天早朝,群臣齊聚,張釋之正想出班奏請辭職,一個叫王生的年老處士招呼他說:“張廷尉,幫我結一下襪帶!”
處士是一個不及縣官的小官,根本上不了朝,只因為他喜好黃老學說,得到也信奉黃老的薄太后的另眼相待,他才能時常和三公九卿站在一起列朝。他讓官比他大好幾級的張釋之給結襪帶,實在是叫人不能接受。可是,張釋之卻二話沒說,跪下身子,仔細地給他把襪帶結好了。事后,有人責怪王生,說:“你在朝堂上讓廷尉給你結襪帶,不是在羞辱他嗎?是不是你看出皇上冷淡了他,就故意這樣做?”
王生說:“我年老了,地位又低下,這一生怕也不能幫廷尉做什么。廷尉是天下的名臣,難得的好官,我這樣故意羞辱他,就是想以此抬高他的聲望啊!”
大臣們聽了王生的話,都稱贊他做得對,也都更加敬重張釋之。
令人遺憾的是,沒過多久,漢景帝還是找了一個借口,讓張釋之到淮南國做國相,把他從身邊驅走了。
公元前154年,淮南王劉安在王宮里召見吳國的使者。使者帶來吳王劉濞的一封親筆信,約他共同起兵,反叛朝廷。劉安看了信,一臉喜色,就想當場告訴使者,答應和吳王一同謀反。就在這時,張釋之悄悄地拉了一下他的衣袖,沖他使了個眼色。劉安就讓使者回驛館休息、聽信。
使者走了以后,劉安問張釋之:“你干嗎攔著我,不讓我答應?現在,天子衰弱,諸王爭相叛離。我正好借此機會創一番大業,起兵逐鹿中原。”
張釋之說:“我并不是阻攔你,而是怕你把軍隊交給他們。真要起兵,我是國相,自當領兵,為國王創取大業!”
劉安一聽,高興地說:“你能和我同心,我當然不能讓別人領兵了。”
當即,劉安就命張釋之為帥,賜給他調兵遣將的印信虎符。
張釋之有了兵權,立即下令軍隊統一節制,不得擅離國都,據城自守,并不和吳王出兵。
劉安看到張釋之違反了他的命令,就叫他交出兵權。張釋之沒理他,反而叫人把他關進監獄。
吳王劉濞看到淮南國沒有響應他們的反叛,就聯合其他的六國進攻淮南都城。張釋之率領城中軍民堅決抵抗。這時候,朝廷也派曲城侯率兵來增援。
很快,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亂被平定下去了,參與叛亂的七國國王不是戰死就是被殺,家族也被誅滅。
劉安被張釋之從監獄里放出來,又坐上了淮南王的寶座。朝廷因為他沒有參與叛亂,給予了豐厚的賞賜。
到這時,劉安才明白張釋之的遠見卓識和一番好意,對他充滿了感激,上奏朝廷要為他請功。但是,奏折到了漢景帝那里,就如石沉大海,沒有一點音信。張釋之再也沒有回朝,最后死在淮南。
明代南陽知府顧福有詩曰:
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濟孝文寬。
當時酷吏俱塵土,獨許廷評入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