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軍爭篇第七 論普通戰爭之方略

曹公曰:“兩軍爭勝。”

此一篇論兩軍爭勝之道也。廟算已定,財政已足,外交已窮,內政已飭,奇正之術已熟,虛實之情已審,即當授為將者以方略,而從事戰爭矣。宜分六節讀之。第一節自首至“軍爭為危”,言軍爭之總方略,在乎占先制之利也。第二節自“舉軍”至“地利”,言軍爭雖以爭先為第一要義,然而輜重、糧食、委積、敵謀、地形、鄉導六者,亦不可不顧慮也。第三節自“兵以詐立”至“此軍爭之法”,論軍爭之動作也。第四節自“《軍政》曰”至“變民耳目”,言治眾之法也。第五節自“三軍可奪氣”至“治力”,言治氣、治心、治力之法也。第六節自“正正之旗”至末,皆言治變之法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右第一節論軍爭之總方略也。軍爭之法,占先則利、落后則危,故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能先據其要害、先得其形勝,占先制之利,則可以與人爭勝也,和軍門也。“交和而舍”者,言與敵人對壘而舍也。“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者,謂所征之國,路由山險、迂曲而遠,將欲爭利,則當分兵出奇、隨逐向導,由直路乘其不備急擊之;雖有陷險之患,得利亦速也。“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者,迂遠其途,誘以小利,使我出奇之兵,后人發、先人至也,此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之作用也。軍爭者,茍能明乎迂直之計,而能占先制之利,則軍爭為利矣;反乎此,則軍爭為危矣,可不慎哉!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右第二節言軍爭之時,雖宜先占制之利,然所當顧慮者,凡六事,不可不注意也。一曰輜重,二曰糧食,三曰委積,此大本營所當注意者也;四曰敵謀,五曰地形,六曰鄉導,此前敵所當注意者也。假如舉軍中所有者而行,以爭利,則軍行遲滯矣;假如委棄輜重而爭利,則軍費缺乏矣。是以倍道兼行日夜百里者,則三軍之將必為敵所擒也。何也?因其行軍之時,強勁者在先,罷乏者在后,其能到作戰區域者,不過十分之一耳。凡軍行日三十里為一舍,假如日行五十里而爭利,則所到者不過一半,故必蹶前軍之將也。惟三十里而爭利,則到者可三分之二,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利,庶幾可以爭勝也。綜以上而觀之,可知行軍固貴乎占先制之利,然亦不可背乎行軍原則。反乎此,則輜重、糧食、委積均不能攜帶,而軍資匱乏矣,故此三者為大本營所當注意者也。不知諸侯之謀則不能伐謀伐交,蓋不知敵謀則不能豫交也。不知山嶺、險阻、沮澤之形則易陷入危險,故曰不能行軍也。不用鄉導,則不能知道路之利便,故曰不能得地利也。此三者,為前敵所當注意者也。此一節皆軍爭之時所當顧慮者也。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右第三節論軍爭時之動作也。“以詐立”者,以變詐為本,使敵不知吾奇正之所在也。“以利動”者,見利乃動,不妄發也。“以分合為變”者,或分或合,以惑敵人,觀其應我之形然后能變化以取勝也。“其疾如風,其徐如林”者,出奇之兵,爭先制之利,故宜疾如風也;本隊行動,有種種顧慮,故宜徐如林也。“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者,前敵宜侵掠如火,大本營宜安固如山也。“難知如陰,動如雷霆”者,大本營之計劃,宜秘密不使人知,如天之陰云莫測;而前敵之行動,則當如雷如霆,著著爭先,如疾雷之不及掩耳也。“掠鄉分眾”者,攻擊得手,則當分兵為數道而搜索之,懼不虞也。“廓地分利”者,既得敵地,則當分地防御,守其要害也。“懸權而動”者,兵之主力握于總司令之手,如權衡之秤物,視敵人之弱點而攻之,視我軍之薄處而助之也。凡此者,皆當預審迂直之計,乃能制勝,故曰此軍爭時動作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右第四節言治眾之法也。軍爭行止,當整齊畫一,故以鼓鐸旌旗金火,以練軍人之耳目,使其進退行止、晝戰夜戰均整齊畫一也。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右第五節言軍爭之時,既已整齊畫一,尤必治氣、治心、治力,乃能萬全也。此三者,近乎明人戚繼光練心之法。“三軍可奪氣”者,心之怯也。“將軍可奪心”者,心無主也。“朝氣銳”者,心力強也。“惰”與“歸”者,心之灰也。“亂”者心不固也,“嘩”者心之擾也,“遠”者其心怠也,“勞”者其心散也,“饑”者其心怒也。故為將者必以練心為第一要義,其致力之方,則曰治氣、治心、治力而己。

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右第六節言軍爭者固以占先制之利為貴,然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存亡所關,不可以不慎防其變,故以此十者列舉于此,以免陷入危機也。“無要正正之旗”者,恐其有備也。“勿擊堂堂之陣”者,兵力厚也。“高陵勿向”者,敵若據山陵、依險阻,有負隅之勢,則不可仰攻也。“背丘勿逆”者,敵若背丘陵為陣,當引致之平地,不可迎擊也。“佯北勿從”者,敵方戰氣勢未衰,便奔走而卻陣者,必有奇兵伏兵,不可從也。“銳卒勿攻”者,敵方強盛,則當避之,避其銳氣,當待其惰而擊之也。“餌兵勿食”者,敵若以小利來餌我士卒,不可貪也。“歸師勿遏”者,敵既退卻,必預定收容陣地,以掩護其退卻,不可遏而止之也。“圍師必闕”者,敵人既被我圍,則必闕其一面,示以生路,以減少兩軍死傷也。“窮寇勿追”者,敵既失敗以解散為主,不可迫之于危地,追之則反噬,勝負未可知也。此皆示為將者,以防敵情之變、趨吉避兇之方法,皆治變之道也。此篇所論皆兩軍爭勝之原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后旗| 务川| 师宗县| 长宁县| 永寿县| 瑞昌市| 梁河县| 工布江达县| 阳西县| 宁阳县| 白朗县| 荆州市| 深泽县| 马公市| 南江县| 大洼县| 旺苍县| 长子县| 宜城市| 五家渠市| 建瓯市| 专栏| 普洱| 蒙城县| 兴安县| 莎车县| 菏泽市| 水城县| 大姚县| 鸡泽县| 公主岭市| 漳浦县| 桓台县| 兴宁市| 潜江市| 武平县| 连南| 怀宁县| 宿松县| 沙雅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