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周公制禮

東晉名相謝安想要納妾,其妻不許。謝安的子侄門生們前去相勸,說男人三妻四妾乃是合于禮制的。謝夫人問道:“這禮是誰制的?”答曰周公。謝夫人便傲然道:“倘是周婆制禮,恐怕要倒過來。”

謝夫人這段話被收在《妒記》里,因為那是在夫權社會;在今天,這段話要收在《別笑!這才是中國法律史》里。

這個小案例說明一個問題,謝夫人的回答機巧也好,強詞奪理也罷,起碼她已經意識到了立法者的立場對于法律立場的決定性作用。但恐怕沒有看到另一個方面:優秀的法律乃是妥協的產物。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先生曰: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非邏輯。作為大法官的他,恐怕更多是針對司法而有此感慨的。但是用到立法上,聊公以為亦有其道理。

周公現在便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何將天下千余年來的經驗提煉出邏輯,然后定為“禮”。這是西周立國的頭等要事。

我們先來看歷史的發展。

上古社會,人類的群落乃是以血緣為紐帶而聯結的。某甲的部落都是某甲之親戚,某乙的部落都是某乙之親戚。這種由血緣而倫理而政治的集合方式,叫作“宗法”。后來兩族聯姻,則成為一個部落聯盟。婚姻不出倫理的范圍,其組織形式仍是宗法。若兩族戰爭呢?好問題。

兩族戰爭,一族勝利,一族失敗。某甲戰敗,就要考慮一個生存的問題。要么繼續抵抗,要么投降。英國有本名著叫《古代法》,作者梅因先生曰:這個時候某甲會采取一個辦法——假裝自己是某乙的親戚,以融入其團體之中。某乙也樂于接受此種攀龍附鳳,以加強對某甲部落的控制力。這叫作“宗法擬制”。擬制者,形是而實不是,假裝也。

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那些開天辟地的大神們相互間都是親戚。所謂炎帝是黃帝的兄弟,怎么可能?一個在西方活動,一個在東方活動,之前乃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無非一個被另一個打敗罷了。又所謂蚩尤乃是炎帝的苗裔,戰敗之后圖存而攀親戚罷了。

這樣一來,乙吞并甲,再吞并丙,再吞并丁……最后全天下都是乙的親戚了。這一點可以從《史記》上關于一些上古名人家譜的記載得到驗證:無論是堯舜禹湯還是周文武王,其先祖都可以追溯到黃帝。甚至后世的皇帝如晉武帝司馬炎,也鑿鑿記載“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由帝高陽再往上推,一樣可以到黃帝。所以我們今天說“炎黃子孫”,都有一個“宗法擬制”冒認親戚的遺緒在里邊。

好啦,當乙統一天下而全天下都是其親戚的時候,“親親”的宗法結構便開始自然地發揮其統治功能了。所以說,在秦朝之后繼續討論“封建制”的存廢,意義只能局限于極小的范圍(皇室內部)。因為如此普遍的宗法制已經不再。

“親親”的內涵有兩個,第一個乃是橫向的“親親”——即便是親屬也有親疏之分。你的親哥哥和你七舅姥爺家三外甥女的前一個丈母娘的親疏程度肯定有區別。就如往水里投個石子,形成一圈圈往外震蕩的波紋,近者親,遠者疏。

第二個乃是“親親”的題中之義,縱向的“尊尊”,是柱形的,按輩分劃分。輩分高的便在柱子頂端,輩分低的只好墊底。

尊尊與親親相結合,便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型,把全天下都籠絡成一個團體了,這便是西周初年的宗法結構。

周人對此結構的一項改革,便是確立嫡長繼承制,也就是在同輩里面規定了“尊卑親疏”之分。嫡,乃是正妻之子,余稱庶;長,乃是年齡最大之子,余稱次。嫡長相結合,便是下一任王位(或其他什么位子)的繼承人,稱為嫡長子。嫡長子只可能有一個,就算雙胞胎也有先來后到。嫡長子是宗族的“宗子”,也就是族長,繼承前任宗子的全部政治遺產。今天我們來看,繼承王位完全是件碰運氣的事情哪!但在當時看來,此非人事(事實上也不是人事)而乃天命啊。這樣一來,原本金字塔型的宗法結構,便自上而下貫穿了一根紅線,這根紅線就是嫡長子。

以升級版的宗法結構為基礎,政治結構便也無須過多的設計就可以決定了——與宗法制相配套的封建制。嫡長子繼承大統為周王,其余的兒子封為諸侯;諸侯的兒子,嫡長子為諸侯,其余的為卿。以此類推。這樣一來,一個金字塔型的宗法結構便決定了一個金字塔型的政治結構,穩當得很啦。

以上是“親親”。那么尊賢往哪里擺?根據王國維先生《殷周制度論》的考察,王、諸侯的位子乃是封閉的,按照宗法結構來分配;而卿大夫、士的位子乃是開放的,能者居之。所謂“世卿”,只是后世的亂制,并不合周公的本意。

這就是周公尋找到的“親親”與“尊賢”在制度上的黃金分割點。這個設計依托于當時的實際,可見周公絕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這是政治的大體結構,具體的“禮”,我們后面再講。

所以周公所設計的政體,宗法結構便是其全部合法性的依據,而不必在此之外另找合法性依據了。

比如有人問某乙:請問憑什么你做天子而我只能做諸侯?某乙可以回答:因為我是本宗族的宗子,你是宗族的普通成員。宗子比普通成員大,所以我尊你卑。有什么問題?一點也沒有。

所以這樣一個政權的合法性依據乃是建立在“倫理”之上的,而不必另借什么神神怪怪來作為信仰以糊弄百姓。這個倫理又是哪里來的呢?自然界來的,從來如此。所以只需要再虛安一個“天”,表示天命在此,我盡好人事便可以了。

沒有上帝,沒有妖怪,淳樸而祥和的人間。

我們來看看外國的情況。按照梅因先生的說法,外國(這里指西歐,在同時期指希臘)自然也有“宗法擬制”的現象,但是到底不成氣候。原因何在呢?

我不是地理決定論者,但一切文明追溯到根源,恐怕只好從地理上來尋找原因。

古希臘文明乃是海洋文明,從而造就了相互進行商業貿易的多個邦國。邦國與邦國之間要貿易,貿易的精神乃是平等。這樣一來,他們便發現了宗法擬制之外和平共處的辦法:立約。

人與人立約,國與國立約,乃至神與人立約。契約精神的本質乃是平等。立約的目的在于:通過立約雙方的妥協,尋找到對于雙方來講都能夠接受的“度”,這個“度”便叫作“正義”。正義就是各得其所。

正義+平等=公平。這就是古代西方文明中公平的起源。

所以當我們得意于我們自古統一的大一統精神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喪失了某種東西。大一統追求的最高價值是“秩序”,也就是穩定壓倒一切。而邦國林立追求的最高價值便是“自由”,以及保障自由實現的價值前提——“公平”。

上帝給你一樣東西的同時,總會悄然順走另一樣東西。能量守恒定律在社會領域同樣適用,上帝永遠是公平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岳池县| 巴东县| 肥西县| 宁陕县| 金坛市| 应城市| 蓬溪县| 双城市| 汉源县| 凤山县| 略阳县| 绿春县| 静海县| 军事| 双江| 锡林浩特市| 雅江县| 宾阳县| 丹阳市| 巫山县| 谷城县| 万安县| 辽中县| 文安县| 囊谦县| 洪雅县| 阿克苏市| 高雄县| 麦盖提县| 新宁县| 汉寿县| 台东县| 于都县| 遵化市| 凌海市| 新巴尔虎左旗| 梨树县| 甘洛县| 贵港市|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