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笑!這才是中國法律史(修訂版)
- 秦濤
- 1305字
- 2020-11-14 18:15:16
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什么?這是一個法理學的大題目啦。法理學者劉星先生,便寫過以此為題目的一本小書。在展開這個題目之前,我們照例來看段公案。
周穆王乃是著名的旅行家,據戰國時代一部古書《穆天子傳》,他曾跑到昆侖山去拜會西王母。但他在位之時,也仰賴了一位大司寇呂侯,制造了一部“刑”來治理百姓。這部“刑”便叫作《呂刑》,這在西周時代乃是繼周公制禮之后立法的又一盛事,表示禮刑在形式上分途,在實質上合作,以治理萬民了。
這部“刑”,規定了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此外還有罰金的辦法,稱為贖刑,古稱共有三千條,恐怕不是法條而是判例。
好,這部刑乃是法律。那么之前我們大費周章來講的禮是什么東西?道德?一般的規則?習慣法?都不好說。
大家都知道,法律是底線道德。但是法律和底線道德畢竟有差別。我們拿久不出場的某甲來講案例。
比如大家在意識中都隱約覺得:說謊不好。這是一個道德的共識。那某甲說謊了,怎么辦?完全沒有辦法。如果說了點小謊,大家集體鄙視一下,從此少跟這個人交往也就完了。這算不上刑罰,頂多是一種社會制裁。
一個群體到底是有聰明人的,聰明人找了大家來商量:從此誰再撒謊,用棒子打十下。這看起來像是在立法了,我們記為法1。
有天,某甲的爸爸得了不治之癥。某甲得到醫生的消息,擦干眼淚,強顏歡笑對爸爸說:“醫生說了,你這是小病。”甲父一聽,從病床上一躍而起,曰:“胡扯!剛才我聽到了,我這是不治之癥!你又說謊,按法1要送官用棒子打十下!”于是把某甲扭送公安機關,把案情一說,執法者們犯了難。
這個情況有點特殊。或者說,大家反倒是覺得甲父有點不近情理。哦,看來說謊還是要分情況的。于是重新修改法1,新法為:善意的謊言,無罪;惡意的謊言,用棒子打十下。是為法2。
問題繼續在發生。某甲把一個人給坑了,騙掉一百塊錢,被逮捕。某甲坦然道:“我這是善意的謊言,因為錢是萬惡之源。我把他的錢騙走,是為了讓他走上善途。”嗯,善意與惡意不是法律用語,而是道德評判,沒有實際可行的標準。出臺司法解釋:所謂惡意,乃是使被害人遭受實際的不利益。是為法3。
好,繼續。某甲心想,騙十塊錢也是打十下,騙一千萬也是打十下,索性干一票大的!于是騙了一千萬。被扭送官府。執法者終于明白,不同的罪要處以不同的刑,于是制定了處罰細則:騙一百元以下,棒打十下;騙一百元至一萬元以下,棒打五十;騙一萬元以上,棒打一百。是為法4。
有行刑的衙役,平素就對某甲懷恨在心(就是上次那個被某甲騙了一百塊錢的冤大頭),用帶刺的荊杖來行刑,把某甲屁股給打爛了。執法者覺得有問題,繼續完善,規定了刑具的規格和施刑的部位。是為法5。
……
從法1到法5,乃是一個法律不斷形式化的過程。簡言之,就是法律越來越不像道德,而越來越像法律。當然,這個進程在中國不是主流。中國古代的法,停留在法1的層面就可以了。如果出現第二種情況,古代的法官們(當然要漢代及以后了)會這樣論罪:雖犯律條,其情可憫,無罪釋放,予以表彰。
思維方式如此。
不管怎么說,從禮到刑,乃是一個立法技術上的進步。盡管呂侯制刑在中國法律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也不為人關注。畢竟嘛,法律是一項技術活。
不過也畢竟嘛,技術在中國古代一向是沒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