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工作法:管理者的9大認知升級
- 銀代仁 李中冠
- 2992字
- 2020-11-15 12:17:08
激活人才的“活力”
諸葛亮在《將苑》之“善將”篇中有云: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簡單翻譯一下:禁令、禮儀、勸勉、威信,這四大帶兵之道,堪稱大師的經典,也就是經驗之談。
可見,任何組織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幾乎都離不開“考核”與“獎懲”。懲罰里面,有著以下三條很殘酷、很現實的“裁員”路徑:
1.不產出,對不起當前的工資;(或者產出不夠支撐所得報酬)
2.不努力,對不起自己的未來;(或者努力不夠匹配崗位需求)
3.不走心,對不起團隊的信任。(或者融入不夠贏得期待重托)
如果你是老板,每當到了年底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按照上面的順序,在心里默默地把員工進行了“分門別類”。一旦你的企業在經營中觸發了某個“警報”,你就會按照上面的順序,進行不得已而為之的“裁員”。
一、活力曲線
“裁員”這事,古已有之。現代企業經營中的“裁員”理論依據,則是由GE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提出的“活力曲線”(如圖3-2),亦稱“末位淘汰法則”“10%淘汰率法則”,它指通過競爭淘汰來發揮人的極限能力。“活力曲線”被認為是給GE帶來無限活力的法寶之一,這個法則把人“簡單粗暴”地分成了2—7—1,既避免了“濫竽充數”,又讓優秀的人“脫穎而出”!

圖3-2 GE強制分布活力曲線
值得注意的是,“活力曲線”主要是針對那些正常經營的企業而言的。對初創型企業或者并購重組的企業而言,有時候把整個團隊“端掉”也是極大概率事件,因此媒體上常有“年薪百萬,一夜失業”的報道。這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將越來越常見。盡管這樣的情況與本書下面所述的“低于期望的員工”的性質有所不同,但“男怕入錯行”,如果我們個人比較優秀,但行業選擇失誤,不是更可惜嗎?因此,只有好團隊、好行業,才能把個人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二、不得已的員工分類
“271”績效考核的原則之一,就是將員工按照業績等綜合表現劃分為3個檔次:
1.超出期望的員工
占全體員工的20%。這20%的員工不光有突出的業績表現,同時也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他們往往激情滿懷、勇于負責、思想開闊、富有遠見。毫無疑問,企業將他們視為公司的驕傲,會不斷提拔他們到重要崗位。因此,他們就是企業里的“明星”,通常可以獲得部門績效獎勵包的50%。這一類員工,按照海爾的觀點,就是“想干”和“能干”的。
2.符合期望的員工
占全體員工的70%。他們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思想覺悟沒有大的問題,但業務能力中規中矩,并無突出表現。企業里,大部分員工都屬于這種類型。公司需要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養,以便挖掘潛力,鞭策他們進入上述20%的佼佼者行列。因此,他們相當于企業里的“金牛”,可以獲得部門績效獎勵包的50%。對這一類員工,企業要想方設法把他們從“會干”變成“想干”。尤其是要通過企業文化,不斷激發他們的成就感。
3.低于期望的員工
占整體的10%。這類員工要么表現很差勁,要么業績不突出,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不太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按照企業常見的用人理論,他們通常是人力資源部門必須清除的對象。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完全沒有必要在這10%的員工身上浪費時間。因此,他們相當于企業里的“問題”或者“瘦狗”,因此他們的績效獎勵包為0,進入限期整改甚至末位淘汰程序。在這一類員工當中,有極少部分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被給予“整改”的機會,把他們變成“會干”。當然,如果是價值觀出了問題,即使“想干”也不能給予機會。

圖3-3 團隊前進狀態圖 [2]
三、換人不含糊,用人不皺眉
對于“低于期望的”這一類員工,杰克·韋爾奇的觀點十分鮮明:懲罰一次到兩次失敗,然后就是解雇!剔除沒有激情的人!不要花太大的精力試圖改變不符合公司文化和要求的人,直接解雇他們,然后重新尋找。這就是“換人不含糊”。
什么是“用人不皺眉”呢?就是敢用、敢試、敢給。最近,我晚上下班之后驅車一個半小時去參觀前同事的公司。晚上8點的時候,我發現他的公司還有60%以上的員工在座位上投入地忙碌著,甚至連前臺都沒有下班。我就好奇地問朋友,他們是如何給員工“打雞血”的。我的朋友笑著回答,到晚上10點時,也幾乎都是這樣的場景。因為他真的“敢給”——公司的前二十位員工,年薪都已經超過百萬元。
暢聊天下創始人單明認為:把該用的人用好了,就會起到一個榜樣的示范作用。“符合期望的”那70%左右的員工,就會被正面引導進入“超出期望的”20%的優秀員工陣營。很多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都沒有用好這個“正面”激勵機制,或者沒有配套的人才晉升通道,從而在這一條上面犯了低級錯誤,實在不應該。
說到底,“271”原則,就是一套“獎優罰劣”的績效考核原則。在“組織績效”的分配機制方面,任正非表示:根據當期產糧多少來確定基本評價(KPI),根據對土壤未來肥沃的改造來確定戰略貢獻,兩者要兼顧,沒有當期貢獻就沒有薪酬包,沒有戰略貢獻就不能被提拔。
我們知道,管理是嚴肅的愛!盡管末位淘汰看起來很野蠻、聽起來很殘忍、實施起來很糾結,但在公司被淘汰,他還有機會去尋找新的機會,如果對其放任自流的話,他最終很可能被社會淘汰,這才是最可怕的。
四、如果離開,一定讓人笑著走
讓人笑著離開一個企業,是一個企業對待離職員工的“明智”態度,無論這個員工是被“271”原則“優化”掉的,還是因為其他原因主動“跳槽”離開的。以下是一些比較知名的企業對待離職員工的方式,可供大家參考。
麥肯錫公司:將員工離職視為畢業離校,并投資為他們建立“麥肯錫校友錄”,這一獨特的行為給麥肯錫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回報。
惠普公司:一貫堅持“互勝”精神,為離職員工舉辦一個離職歡送會,以增進感情交流并傾聽離職者的真實感受。
沃爾瑪公司:對一些關鍵員工的離職,公司每三個月會有一次回訪交流,以便了解他們的情況、困難、意見等。
海底撈:傳說的離職“陪嫁品”——任職超過一年以上的店長離任,給8萬元的“陪嫁品”,即便這個人是被競爭對手挖去的。
在國內的企業中,百度離職的員工成立了“百老匯”,阿里巴巴的離職員工成立了“前橙會”,易寶支付的離職校友升級成了“易埔匯”,甚至有業內人士稱,“易埔匯”的成立,有望成為支付領域投資孵化的典范之一。
五、順帶說一下人才的“挫商”
離職,尤其是被活力曲線“優化”掉,無疑是一件很“受挫”的事情。因此,我們這里談談“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能力越強,“挫商”也就越高。關于“挫商”,我們不妨拿“忍辱負重”來說說吧。
“忍辱負重”,原意是指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馬云曾有言:男人的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此處的“辱”,指的是“屈辱”,放在職場,則有可能是誤解、有可能是冷落、有可能是雪藏,有可能是委屈、有可能是冤枉、有可能是奚落……筆者建議:不要有一丁點兒不爽就跳起來,就大聲嚷嚷。
當然,你不爽是完全可以的,但你不能“負重”,更不能“服眾”!唯身能負重,心才能輕之,才可以致遠。其實,無論“智商”,還是“情商”,還是上述的“挫商”,所有的“順理成章”,都是提前的“謀篇布局”。
有了“挫商”,我們在職場上就更能“自立”——自強而獨立,即便多次跌倒,也能最終站立!任正非曾說:沒有責任心、缺乏自我批判精神、不善于合作、不能群體奮斗的人,等于喪失了在華為進步的機會,那樣您會空耗了寶貴的光陰。
其實,無論是“271”原則,還是“忍辱負重”,還是“自我批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挑戰自我”的精神,自己去“淘汰”之前那個不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