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山海經》一書,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已提到,后經劉向、劉歆父子的整理,流傳漸廣。今本《山海經》十八卷,包括《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大荒經》四卷,是我們研究上古時期自然、社會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整體模式為:廣袤的陸地上山脈縱橫,山脈的外圍環繞著大海,大海之外荒遠的地方更有山川。《山經》主要述山水,《海經》《大荒經》主要述海內外風物。

《山經》又稱《五臧山經》,是《山海經》的主體部分,按照南、西、北、東、中的次序,具體描述數百座山的地理位置、谷穴、走向、高度、山上的動植物、氣候、礦產、水系以及對山的祭祀等。屬于中山的地區是大陸的中心,南山、西山、北山、東山環繞四周。

《海外經》四卷,載海外各國的奇人奇物。《海內經》五卷,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以下,疑劉氏整理時未收錄,晉郭璞作注時乃收入。其中保存了不少神話故事,如黃帝、炎帝世系,大禹治水,后稷播百谷,西王母傳說等。

《山海經》內容豐富,包羅甚廣。今天,我們可以從地理學、方志學、文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哲學、天文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各個方面去研讀。

漢代以來,《山海經》被視為地理書。《漢書·藝文志》將《山海經》列于數術類之形法小類。漢明帝在給治水名臣王景的賞賜中,有《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 。北魏酈道元雖然感慨《山海經》等“編韋稀絕,書策落次,難以緝綴”, 但在《水經注》中仍大量征引《山海經》。在《隋書·經籍志》中,《山海經》明確列入史部地理類。《四庫全書》以為“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 因改入子部小說家類。

《山經》結尾處謂:“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余小山甚眾,不足記云。” 實際上,《山經》只載名山數百、水流數百,于山則言其起止、走向、高度、形狀、植被、礦產、動物、氣候等,于水則言其發源、流注等情況。其所述地貌,究竟位于何處,歷來有爭議。有些山名地名自古沿用,而書中所述地貌特征既與其它史料相符,也與現實的地貌特征一致;另有的則荒誕不經,無從考索。所以,有人認為書中說的是中國古代從黃河、長江流域的地理,或者中國局部的地理,也有人認為它反映的地貌特征不止于中國,甚至遠及亞洲以外。

《山海經》所述,顧頡剛以為其中反映了戰國、秦、漢間人的地理觀念,亦多有想象的成分 。書中層累的東西極多,且年代久遠,史料缺乏,研究實屬不易。但無論如何,《山海經》為我們研究遠古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我們應以歷史和辯證的眼光看待此書。

《山海經》中雖然有涉及地理的內容,但由于描述的景象與現實有差異,不能看作是寫實的歷史地理書,所以明代胡應麟稱其為“古今語怪之祖”; 《四庫全書總目》謂“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魯迅稱之為“古之巫書”; 袁珂認為不僅是地理書,而且是中國“神話之淵府”。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反映了先民對天地萬物的思考,對自然的改造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世的諸多神話故事,都是在《山海經》及其他先秦典籍的基礎上不斷改編完善的。其中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北山經》)、夸父逐日(《海外北經》)、禹定九州(《海內經》)等,反映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又有著神奇浪漫的特點,歷來為后人所喜愛,影響至今,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上古史事傳說,往往與神話傳說相交融,《山海經》所載正是如此。雖然書中敘事多夾神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某些遠古歷史。如其中的黃帝、炎帝,他書亦多記載,但另有帝俊不明。帝俊之名,分別見于《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海內經》。郭璞注以“舜”對應帝俊,唯《大荒西經》“帝俊生后稷”注以為“俊宜為嚳”,“嚳”疑是誤字。明焦竑《焦氏筆乘》卷六、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字注等亦謂《山海經》“帝俊”之“俊”即“舜”字 ,其說可從。呂思勉曾在《讀史札記》中說:“《山海經》一書,說多荒怪,不待言矣。然其所舉人物,實多有其人;其所載事跡,亦間與經傳相合,何也?蓋此書多載神話,而其所謂神話者,實多以事實為據,非由虛構也。” 這是有見地的論斷。神話中往往隱含著某些歷史原型,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至于《山海經》的作者及成書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大禹和伯益所作。漢劉歆《上山海經表》:“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 王充《論衡·別通》:“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聞見,作《山海經》。” 趙曄《吳越春秋》卷六說大禹“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這種說法較早,但經不起推敲,因為《山海經》書中多處出現了夏以后的人名和地名,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書證》中即提出了質疑,因此后世學者多不認同這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山海經》流傳已久,但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它大約成書于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后經秦漢學者遞修增補而成,無論是用詞還是思想風格,都可從中找到證明。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可取的。也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更試圖將《山海經》之作具體到某人或某地之人,各有論證,成一家之說。

有人在分析《山海經》中所描述的地理、物產后認為,該書的作者有可能非中國人,而可能是伊朗人,或印度人,甚至歐美人。我們認為,《山海經》為我國固有典籍,這是毋容置疑的。

《山海經》的漢晉古本,除文字外,應該有圖繪。《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郭璞注“圖亦作牛形”, 《海外南經》羽民國下郭璞注“畫似仙人也”, 又厭火國下郭璞注“畫似獼猴而黑色也”, 狄山“離朱”下郭璞注“今圖作赤鳥”, 明《山海經》有圖。《隋書·經籍志》載有晉郭璞注《山海經》二十三卷,又有郭璞注《山海經圖讚》二卷。其《山海經圖讚》既為郭璞注,則圖與讚當非郭璞所作,而為古人作品。《太平御覽》多次引郭璞《山海經圖讚》,或是郭璞既注古圖讚,而又自為古圖作讚。唯其書皆已亡佚,不知其審。清丁辰《補晉書藝文志》卷二以為《隋志》所載《山海經圖讚》為“郭璞注”之“注”字當為“撰”字之訛,可備一說。明正統道藏本《山海經》各卷末錄有圖讚,有讚無圖 。既言“某經圖讚”,則原來有圖,郭璞是據圖作讚的。當是后人重編郭璞書時,刪去原圖,而只保留了讚文。如上所述,《山海經》漢晉古本有圖則是明確的。

宋初舒雅曾作《山海經圖》十卷,見鄭樵《通志》卷六六、高似孫《史略》卷六、王應麟《玉海》卷十四。又《玉海》卷十五述《中興書目》,謂“《山海經圖》十卷,本梁張僧繇畫。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銓次館閣圖書,見僧繇舊蹤尙有存者,重繪為十卷。” 按張僧繇,南朝時梁人。《中興書目》之說不可從,張僧繇并無《山海經圖》,故隋唐人不提。北宋《宣和畫譜》備載當時所見古畫,而張僧繇所作,皆佛像與佛教故事畫,亦無《山海經圖》。張僧繇為南朝著名畫家,隋鄭法士、唐吳道玄等并師法之,疑舒雅托其名,引以自重。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八:“《山海經圖》十卷,右皇朝舒雅等撰。雅仕江南,韓熙載之門人也。后入朝,數預修書之選。閩中刋行本或題曰張僧繇畫,妄也。” 其說可從。舒雅所作,后亦亡佚。

今能見到的《山海經》圖繪,皆明清人所作。馬昌儀《明刻山海經圖探析》列所見明清時有繪圖的《山海經》十種:明胡文煥《山海經圖》;明蔣應鎬繪圖《山海經(圖繪全像)》;明王崇慶《山海經釋義》;明日本刊《山海經》;清吳任臣《增補繪像山海經廣注》,佛山舍人后街近文堂本《山海經》;清汪紱《山海經存》;清畢沅圖注《山海經》,光緒十六年學庫山房仿刻本;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光緒十八年五彩公司三次石印本;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之異禽異獸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之山川神祇 。其中日本刊本即蔣應鎬繪圖,而《古今圖書集成》可合計為一種,則共為八種。所列各書,其圖少則數十幅,多則百數十幅,基本上反映了明清時期《山海經》圖繪的面貌,足資參考。我們現在所用的繪圖,出自吳任臣的《山海經》注本,但所據版本不同。

吳任臣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征鳴,號托園,清初浙江仁和(今屬杭州)人。諸生,博聞強記,學問淹貫。康熙十八年,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承修《明史·歷志》。撰有《周禮大義》《禮通》《春秋正朔考辨》《字彙補》《十國春秋》《南北史合注》《山海經廣注》《托園詩文集》。行事載《清史稿·文苑傳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七八、清諸可寶撰《疇人傳三編》卷一亦有傳。

《山海經廣注》成書于清康熙五年。其版本,大略有康熙六年初刻本、康熙三十五年官刻本、乾隆《欽定四庫全書》寫本、乾隆五十一年金閶書業堂刻本、乾隆五十一年近文堂刻本、咸豐元年文匯堂刻本、咸豐五年海清樓刻本、光緒間刻本等。《四庫全書》本唯錄其文字,圖則刪去。《山海經廣注》不斷刊刻,可見其書影響之大。本書所據繪圖,為乾隆五十一年金閶書業堂刻本。此本其書名頁題“增補繪像山海經廣註”,但正文皆題“山海經廣注”。前有柴紹炳《山海經廣注序》、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序》各一首。以下依次分為《山海經圖》與《廣注》兩大部分。《山海經圖》卷首附《讀山海經語》、《山海經雜述》。《讀山海經語》言作者對《山海經》的理解,《山海經雜述》列有關《山海經》的文獻資料和《山海經》佚文。圖凡五卷:卷一靈祇,二十圖;卷二異域,二十圖;卷三獸族,五十一圖;卷四羽禽,二十二圖;卷五鱗介,二十八圖。五卷凡一百四十一圖,其圖富于想象,造型生動,線條分明,清晰可觀,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武漢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駱瑞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晋江市| 大洼县| 峨山| 彰化市| 宁津县| 宿州市| 新郑市| 长寿区| 建平县| 无棣县| 鹤岗市| 固镇县| 长岭县| 读书| 渭源县| 北票市| 仁布县| 南郑县| 田阳县| 海宁市| 延川县| 资中县| 沙洋县| 盘山县| 犍为县| 怀柔区| 无为县| 宁乡县| 张掖市| 舞钢市| 中宁县| 阿尔山市| 教育| 仙游县| 封丘县| 伊宁县| 北宁市| 宁海县| 郎溪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