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禮儀就在你身邊(2)
- 禮儀金說:公務禮儀
- 金正昆
- 3163字
- 2014-04-10 11:52:11
那天,我在機場見到一個老兄。他腳穿白皮鞋,腰系紅腰帶,手拿咖啡色手袋。當他看見我后,馬上就過來了。沒辦法,我邊上還有很多外國朋友呢,怎么也是咱們自己人,我想替他圓場,就問他:“你今天為什么穿得這么花呀?”沒曾想他告訴我:“那還用說嗎,哥們兒今年是本命年。”
此刻他跟我用的不是同一個標準,于是他與我的溝通出現了障礙。
第三個角度,禮儀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現代人是講規范的,規范就是標準。禮儀,其實就是待人接物時約定俗成的標準化做法。前面我們講到了“教養體現于細節,細節展示素質”,其實規范就是展示于細節的。在任何情況下,規范的問題你要不注意,那就會比較麻煩。我們強調:禮儀不僅是交往藝術,是溝通技巧,而且也是行為規范!
當然,現代禮儀是劃分得很具體的,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象,都有不同的講究。一般而論,現代禮儀可以分成以下五大板塊。
其一,政務禮儀。它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國家公務、為人民服務時所講究的禮儀。
其二,商務禮儀。它是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所講究的禮儀。
其三,服務禮儀。它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酒店、餐廳、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單位的從業人員,在其工作中所講的禮儀。
其四,社交禮儀。它是人們在工作之余的公眾場合,在其迎來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講的禮儀。
其五,國際禮儀。它是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所要講究的禮儀。
之所以要把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和國際禮儀分類介紹,主要是想說明什么呢?想要說明的是:它們有不同的適用對象,你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吃飯有一個習慣:給別人夾菜。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們經常受到這種厚待,長輩要給晚輩夾個菜,主人要給客人夾菜,以示那種謙讓和友善。恐怕各位都曾經受到過這種待遇,比如爹媽和老前輩給我們夾一筷子菜,禮讓給你。但國際禮儀是絕不允許此舉的。國際禮儀講究的是:讓菜不夾菜。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誰,你又不知道我愛吃什么,你憑什么給我夾菜。不是講尊重嗎?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選擇。你給我夾的那筷子菜,萬一我不愿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霉。我腸胃不太好,不愛吃比較寒的東西。那天被一個同志請吃大閘蟹,他一會兒給我來一只,夾過來我就得吃。然后再給我夾一只,我又吃了。他連著讓我吃了三只,我被他弄得連續一個星期胃痛。
他給你夾了菜,你沒辦法不吃。這還算好的,還有更差勁的。有人拿自己的筷子給你夾,還把筷子先在嘴里“處理”一下,等于給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說惡心不惡心?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講究的。如果彼此是熟人、自己人,就不講這個。比如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戀愛呢,人約黃昏后,兩人在屬于自己的二人世界里一塊兒說悄悄話,吃悄悄飯去了。那女孩子夾了一筷子菜,含情脈脈,給男朋友遞過來了。可以想象那位帥哥當時會是什么感覺,他恐怕恨不得把筷子都吃了!此刻,他絕對不會要求對方出示健康證書之類的,那是沒道理的。所以這里就要加以說明,禮儀它有自己特定的適用范圍、適用對象,你不能弄錯了。
究竟什么時候需要我們講究禮儀呢?大體上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要講究禮儀。
第一,初次交往。第一次打交道時,你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你初次跟別人打交道,他不知道你姓甚名誰。比如,我現在跟各位在一塊兒交往,我們假定要在這兒交往十天、八天,您知道我是一位禮儀專家,是一位大學教授,有的時候我隨便點,這叫不見外。又如,你是我家孩子,或者是我晚輩,我給你夾一筷子菜,那我是看得起你,這個你挺高興的。但我們彼此如果是不認識呢?不認識的話,上來給你夾菜,是不是有點不合適?所以初次交往要講禮儀。
第二,因公交往。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公事公辦,有助于拉開距離。跟外單位、外行業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講禮儀,那樣做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公務交往。在因公交往之中,不能不講究禮儀。
第三,涉外交往。“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和外國客人打交道,有的時候你要不講國際禮儀那就麻煩了。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這兩種花。逢年過節,尤其國慶前后都要用菊花裝點國慶的北京。京城那時到處是菊花。但是有國際交往經驗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國客人是比較忌諱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專用的。他們把它叫做妖花,叫葬禮之花。如果來了外國客人,你給他送了一盆菊花,那就等于是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擺放。你給他送一盆菊花,或放他家里去了,那怎么行?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們一定要講國際禮儀。國際禮儀,其實就是人們在國際社會中所必須恪守的有關交際往來的“交通規則”。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禮儀、運用禮儀?
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簡而言之,通常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內強素質。作為現代人,你跟別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職工作也好,恰到好處地展示自己的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教養體現于細節,細節展示素質。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其實都是個人的素養問題。荀子曾說:“禮者,養也”,就是此意。比如,個別國人,在國際交往中和正式場合往往不修邊幅,那么有的時候就影響形象。有的同志在你對面一坐,習慣性地順手把褲腿往上一拉,露出一條“飛毛腿”,這個頂多說明他發育正常。還有同志按著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類發射出去了。我還見過最高境界,他不發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個東西咽下去了。這樣的人并不多,但是說實話,如果你要遇到其中的一位,您說他的個人素質如何?
在國際交往中,上述那樣的同志往往會影響國家形象,影響民族形象,也影響我們的地方形象。因為任何一個中國人到外國去了,在公眾場合擤了一下鼻子,別人可能就說那是中國人擤鼻涕,說那是北京人擤鼻子,甚至說那是某單位、某部門的人擤鼻子!總之,我們的個人形象其實代表著組織形象,我們的個人形象代表著國家形象、產品形象和服務形象。
第二個作用,外塑形象。在國際交往中也好,在國內交往中也好,員工的個人形象,就是代表組織形象,就是代表產品和服務形象。有鑒于此,我們一定要時刻維護好自身形象。
那天,我問一位男同志:“你為何不照照鏡子?”
他問:“我照鏡子干什么?”
我說:“請你用它去照一照鼻孔,檢查一下自己的鼻毛吧。它已超出你的鼻孔之外。走近之后,我們都會發現你的鼻毛正在鼻孔之外隨風飄搖。”
它實際上是一個個人形象問題。在國內交往與國際交往中,個人形象都是比較重要的。
第三個作用,增進交往。現代人都有這樣的欲望:要多交朋友,廣結善緣。一個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然要跟別人打交道。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說:“一個人若不和別人打交道,他不是一個神,就是一只獸。”革命導師馬克思則強調過:“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情,做農民也好,做工人也好,做企業家也好,做官員也好,做學者也好,做學生也好,你肯定都要和別人交往。既然要跟別人交往,你就要掌握交往的藝術,所以學習禮儀有助于我們的人際交往。說話時你得會說,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它有游戲規則。對此,我們要了解,更要遵守。
總而言之,上面所提到的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的三大作用就是: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增進交往。我可以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使問題最小化。它的具體含義是:學習并運用禮儀,能使你少出問題,或不出問題。說白了,就是可以令我們少丟人,少得罪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使問題最小化。它實際上也是效益最大化。打個比方,我們搞外事工作,能為國民生產總值直接作什么貢獻嗎?能夠多煉鋼,多種糧嗎?不可能的。但是,外事工作做好了,不出問題,就會有助于樹立中國國際形象,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外事工作不出問題就是對國家、對民族最大的貢獻。因此,有助于使人際交往的問題最小化,是學習禮儀的基本作用。
下邊,我再來簡單介紹一下,交際禮儀有哪些基本內容。從總體上講,它包括以下兩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