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緒論:禮儀就在你身邊(1)

各位好,我非常高興地來和各位探討有關交際禮儀的一些具體問題。

首先,我想明確一下什么是禮儀。“禮”這個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一種道德規范:尊重。孔子說過:“禮者,敬人也。”在人際交往中,既要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禮者敬人。但是你只是口頭說說尊重沒有用。別人怎么知道你心里想什么?這就要求你善于表達,它需要一定的表達形式。你得會說話,你得有眼色,你得懂得待人接物之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僅要有“禮”,而且還要有“儀”。

“儀”,就是恰到好處地向別人表示尊重的具體形式。下面,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來講課,主持人會介紹說“請金老師上場”。因為這兒是一個禮儀講堂,金教授我就是老師,我在給臺下的聽眾講課。當然我們應該談談交往藝術的游戲規則。倘若你是外人,到人民大學也好,到北京大學也好,如果你不是我的學生,你也不是我的同事,游戲規則的一般要求則是:你不能叫我金老師,而要叫我金教授。為什么?在人際交往中,你要尊重交往對象,就要使用尊稱,而使用尊稱的一般性技巧是就高不就低。誰叫我金老師呢?主持人可以叫我金老師,我聽說在座的有中學生、大學生,你們也可以叫我金老師,因為我的職業就是老師嘛。但是,如果是對外交往或跨行業、跨地區交往的話,你最好別叫我金老師,而是要叫我金教授。當然,我也見過不在行的人:

一天,有位同志對我說:“我也想叫你教授,但是我不知道你評上沒有。”我笑了,我告訴對方:“你不太懂得游戲規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對別人尊重,你跟別人打交道,假如你沒有使用必要的尊稱,就會失敬于對方。”

我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逢年過節,家里會來客人。過春節的時候,過元旦的時候,有時候家里來的客人彼此之間是不認識的。作為主人,你要有基本的禮貌,你要為客人進行相互介紹。根據現代禮儀的游戲規則,誰是介紹人呢?女主人。我到你家串門去,我碰到老王、老李,我不認識他們。比如,我是你的朋友,你是男士,丈夫,那么你老婆的朋友也來了,我們彼此之間不認識,誰是介紹人?女主人。要介紹一下這是“人民大學金教授”,那是“化工學院王老師”,替我們彼此作一個介紹。你若不介紹,有時候就會失禮。

有一天,我到一個地方去,大家彼此之間就說起孩子來了。關心下一代,家長之天性也。一位女同志跟我年齡差不多,四五十歲,她說:“我的孩子要報考大學了,不知道報什么專業好?”

旁邊有一位同志知道我在學校工作,就把話題往我這兒引,問她家里是男孩還是女孩。

答:“是女孩。”

這個同志就說:“女孩還是報師范好,現在當大學老師,又體面,又有穩定的收入,而且將來還可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寒暑假,這對女人比較好。”

那位女同志馬上說:“我們家孩子才不想當老師呢!當教授有什么意思,‘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她當時還說了一些其他比較難聽的話。

過了一會兒,她問我:“你在什么地方高就?”

我說:“我就是越教越瘦的那種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這家的女主人忘了作介紹了,其實她要先跟我們彼此說說話,介紹一下張三和李四,那就不至于失禮了。因此,禮和儀在現實生活里往往不可或缺。

實際上,你善待自己也好,善待別人也好;你尊重自己也好,尊重別人也好,都既要有禮,又要有儀,禮就是尊重,儀就是表達。也就是說,既要堅持尊重為本,又要掌握必要的表達方式。沒有禮,是沒有儀的!

比如,我給各位出一個小問題,大家可以捫心自問,倘若遇到這個問題怎么辦:打電話時誰先掛?我們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和別人通電話,你也別管是座機還是手機,請問打電話時誰先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禮和儀的問題。我遇到的同志經常犯以下兩個常識性的錯誤:

第一個常識性錯誤是誰先打誰先掛,即誤認為主叫方應當先掛斷電話。

第二個常識性錯誤是什么呢?等著對方掛!這個說法根本沒有操作性。你想想:我人民大學規定打電話對方掛,你清華大學也規定打電話對方掛,人大和清華兩家通話時將出現何種狀態?兩邊都不掛,死扛,大說其廢話。那么,到底應該誰先掛呢?

交際禮儀有其游戲規則:地位高者先掛。

我在單位里上班,不管我的上司是男士還是女士,是年齡大還是年齡小,是我的學生還是我的同事,在職業道德中,尊重上級是一種天職,所以游戲規則是:上司先掛電話。我是一名北京市教委的工作人員,我和國家教育部通話,我不用考慮教育部的那個人是部長還是科員,因為他代表上級機關,所以上級機關的人先掛。現在我們國家和政府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那么群眾給我們的公務員打電話,不討論,群眾先掛。現在在商務交往中講客戶是上帝,不討論,服務行業及其企事業單位和客戶通話時,客戶先掛。我經常跟別人開玩笑說:“金老師我怕老婆,一般和老婆打電話都是老婆先掛,否則怎么能夠證明她是我家老大。”地位高者先掛!我講授禮儀時喜歡強調:你要尊重別人,你就得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你說什么叫尊重,沒有形式就沒有其內容。

如果要讓我來具體地解釋禮儀,我喜歡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講。

第一個角度,禮儀是人際交往的藝術。現代社會生產力發達,人們的交際圈擴大,現代交通和通信技術使我們可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我們交際圈子擴大以后,拿自己跟自己村里人打交道的游戲規則去對付外人,可能就沒有用。比如,國家人事部頒布的《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第八條最后一句話是四個字--講普通話。為什么要求公務員講普通話?因為普通話是國家法律規定所要推廣的,講普通話有助于全國人民之間的有效溝通。你講方言土語,有人會聽不懂。

我上大學的時候,七八個同學住一間宿舍。開學頭一天,七個人準時報到,第八個同學是從四川來的,來晚了。那時候也沒有什么夜班車、早班車。好不容易我們睡著了,大概凌晨兩三點,這位四川兄弟進來了。他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宿舍,進門,開燈,燈不亮,學校怕我們淘氣,拉閘了。他自己就嘟囔,講的是四川話:“老子床在哪里?老子床在哪里?”他亂摸,把我們摸醒了,還當我們老子,我們當然很不高興,我們在黑暗中窺視他,不吭氣。他后來急了:“龜兒子,你們說話呀!”結果“龜兒子”們就聯合起來把“老子”給打了一頓。我們那時挺淘,也不是真打他,反正挺不高興,就罵罵咧咧地給了他幾下。很久之后才知道他有點冤,因為四川話里什么“老子”、“龜兒子”,跟北京話里哥們兒、兄弟姐妹什么的差不多,并沒有什么裝你長輩的意思,也沒有把你當晚輩貶低或諷刺的意思。

這實際上就是沒有有效溝通的結果。現代人交際圈大了,有時候不講交往藝術就會自找麻煩。

再來問你一個問題:倘若你們想向金教授要張名片,怎樣索取比較方便?

有一天,我在一個地方散步,一個同志過來說:“金教授好,你有片子嗎?”他倒挺直奔主題的。但說實話,他是不是有點糙?現代人要講教養。不講教養的人,在交際中往往會四處碰壁。

金教授喜歡講一句話:教養體現于細節,細節展示素質,細節決定成敗。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有的時候細節之處如果不注意,往往就會自找麻煩。

一天,我到一所大學去,有位領導跟我說:一名博士生被推薦到一個國家機關去面試,他考試成績優秀當然沒得說,公務員考試也通過了。去面試時,最后一圈了,那個機關的領導要見他,他卻晚到十分鐘。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晚到十分鐘,于是那個機關就不要他了。

這里面存在著一個個人修養的問題。教養其實體現于每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具體細節之中。細節展示素質,細節決定成敗。如果不注意細節,有時真的很麻煩。

回過頭來再說,在人際交往中,索取名片省事的辦法是有的。一般來講,以下四個辦法比較常用。

第一個辦法,是交易法。它的具體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對方。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來而不往非禮也。想要索取金教授的名片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先把自己的名片遞給金教授。不管金教授愿意不愿意,我得回你一張,我不至于告訴你“收到”。我在舞會上碰到一個女生,我是一個男生,我想認識她,我總不至于傻兮兮地上去問:“同學,你叫什么名字?”“這位女士,你怎么稱呼?”你這樣問太笨!你要聰明的話,你那時可以先作自我介紹。比如,坐飛機我們倆坐一塊兒了,“這位女士,認識您很高興,我是人民大學的老師,我叫金正昆。”我先自我介紹一下,你就得回應我一下。你不會只說“嗯”。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基本的游戲規則。

第二個辦法,是明示法。明示法,就是明著說明自己的本意:“金教授,認識您很高興,能換一下名片嗎?”在一些場合,此種直截了當的表達方法,往往也行之有效。

第三個辦法,是謙恭法。倘若這個人地位比較高,身份比較高,你可以給他先作一個鋪墊:“金教授,聽你剛才這個講座很受啟發。我本人呢,也深感自己在交往藝術方面有待提高,跟你相見恨晚。現在知道你很累了,不便打擾你,你看以后有沒有機會繼續向你請教?” “以后有沒有機會繼續向你請教”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暗示“老金,能不能把電話號碼留下來”,就等于問我要名片。我想給你就給你,我不給你你也有面子。此種方法,即謙恭法。

第四個辦法,是聯絡法。比如,金教授我今年46歲了,對面坐一個女中學生也就是16歲。我想要她的名片,總不至于說“以后如何向你請教”吧?那樣她什么感覺,碰上壞人了。說實話,太夸張了。我要跟一個晚輩或者跟一個平輩要他的名片,我可以說:“認識你很高興,希望以后能夠與你保持聯絡,希望今后還能與你再見,不知道怎么跟你聯系比較方便?”“不知道怎么跟你聯系比較方便”這句話的言下之意,就是要你的名片。你要愿意給我,我謝謝。不愿意給我,咱倆都不傷面子。如果你不想給我,其實很容易,你可以這樣講:“金教授,以后還是我跟你聯系吧。”其言下之意是:“我以后就不跟你聯系了。”這是一條很巧妙的退路。這種方法,即聯絡法。

第二個角度,禮儀是有效的溝通技巧。“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人和人打交道,溝通是比較困難的一條。有時候你如果不注意溝通,就會問題不斷。比如,我舉個簡單例子:你說別人穿衣服,誰愿意穿的衣服讓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品位?待人接物,誰愿意讓人說自己糊涂、傻?沒有吧?我深信我國人民不管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不管是企業家、知識分子還是農民、工人,都有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的愿望,因為沒有人愿意讓別人覺得自己沒有教養,沒有人打算讓自己丟人現眼,更沒有人愿意傷害別人。有的人之所以弄巧成拙,主要在于他不懂禮儀。不知禮怎么去講禮,不知禮就沒辦法去講。雖說“溝通無極限”,但是溝通往往存在著困難。正確地運用禮儀,方可有效地進行人際溝通。

比如,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高樓、大廈,賓館、酒店一般都采用無人駕駛電梯,假如你是主人,當你陪同多位客人出入這種電梯時,請問出入電梯的標準順序如何?主人和客人應該怎么走,主人是先進先出,還是后進后出?

陪同客人出入電梯,假如是無人駕駛的升降式電梯,標準做法是什么呢?陪同人員需要先入,后出。為什么?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安全。你把門一打開,就把客人讓進去,你能夠保證電梯底板同時到位嗎?萬一它不上來呢?萬一里面有壞人呢?

引導不就是帶路嘛,是故引導者一定要走在前面。你在前面帶路時,你往往需要提醒被陪同者此處有樓梯、有臺階,那個地方比較暗,請他留意,所以引導者必須走在前面。

第二個原因,方便。下次您坐電梯時,請您注意:電梯門口那個鈕,我們把它叫做升降鈕。一按它,電梯就來了。但是,它一般有設定的程序,大概幾十秒鐘就自動關門走了。我經常遇到這種事--客人還沒上完,陪同人員著急了,拿胳膊跟電梯門搏斗,或者用腳擋在那里,還有的同志大喊“快來”。此舉非常非常有損個人形象。如果陪同人員先進入電梯按住有開門標志的按鈕,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電梯到達目標樓層,再次按住開門按鈕,等客人陸續下完再出電梯。如此即方便了客人進出,也顯得待客周到。

穿衣服時,誰愿意不講規則與品位呢?沒有吧?但是你要不懂有關的規則就很可能貽笑大方。比如,夏天的時候有人穿露腳趾、露腳跟的涼鞋,很多女孩子穿。但是依據“禮”,這種露腳趾和露腳跟的涼鞋適穿的場合則是有要求的。在非常重要的場合,上班的時候,特別是穿制服的時候,穿露趾和露跟的涼鞋是不得體的。當然倒過來說,如果你要休閑度假到海濱去,到海南、到泰國去旅游,那就另當別論。在那種地方,你要穿著高跟鞋或套裝反而不倫不類,它其實有一個適用場合的問題。

再舉一個例子,在非正式場合穿露趾涼鞋是可以的,但是穿露趾涼鞋還有一條游戲規則:不能穿襪子。穿露腳趾涼鞋就是要透氣啊,你要再穿一雙襪子則叫煞有介事,等于告訴別人“自己的腿上有情況”,比如,汗毛粗重、毛孔粗大、胎斑色痣,害怕被別人發現。所以你穿露趾涼鞋時煞有介事地穿上一雙襪子,自己覺得挺正規,看在行家的眼里卻是稍遜一籌。這里我講的是溝通技巧。禮儀就是一種溝通技巧。

又如,男人穿西裝亦有它的游戲規則。請問:男同志穿西裝的最高水準的要求是什么?

我在此要介紹的是三色原則。穿套裝也好,穿套裙也好,穿制服也好,基本的游戲規則是:全身顏色皆應被控制在三種之內。包括上衣,包括下衣,包括襯衫,包括領帶,包括鞋襪在內。比如我穿西裝套裝,套裝是一個顏色,深色的;鞋襪是一個顏色,黑色的;襯衫是一個顏色,白色的;這就三色了。那么領帶呢,領帶只有一種選擇,領帶的顏色和西裝是一個顏色為佳。當然,喜慶場合,比如,國慶或參加少數民族節日,喜慶一點,我可以打紫紅色領帶,那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在一般情況下,三色原則是著裝最基本的游戲規則。我有一個習慣,一個人要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向我走來時,我通常不太在乎他自報家門,而是喜歡把他身上的顏色數一數。我的經驗是:在他的身上,三種顏色一般是懂規矩的,四種顏色一般是不太懂規矩的,五種顏色以上肯定是不懂規矩的。

再如,一個男人穿西裝外出的話,尤其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一般要求其遵守三一律。什么叫三一律?就是你穿西裝的時候,身上有三個地方應該是同一種顏色,哪三個地方?鞋子、腰帶、公文包!它們三者應該是一種顏色,而且應當首選黑色。當然,我講的是很正規的場合。內行看門道,講究的男人出來的話,他的鞋子、腰帶、公文包肯定是一個顏色,而且首選黑色。不過我也見過不在行的。

上架時間:2014-04-16 14:05:06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冀州市| 常宁市| 自贡市| 多伦县| 淄博市| 汝南县| 平昌县| 柘荣县| 蕉岭县| 合江县| 禹州市| 仁化县| 麻江县| 汝州市| 梅州市| 抚州市| 汉寿县| 屯昌县| 北流市| 云和县| 浑源县| 克什克腾旗| 枣庄市| 瑞丽市| 新丰县| 诏安县| 南平市| 兴安盟| 武安市| 平利县| 蓬溪县| 焦作市| 顺义区| 丹巴县| 北宁市| 美姑县| 海伦市| 阿坝县| 邢台县|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