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黃帝內經·素問
- 王羽嘉
- 2871字
- 2020-11-04 10:16:34
篇一:上古天真論篇
本篇通過分析壽命短的主觀原因,論述人體生長發育的過程,以及介紹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養生之道,強調了養生的重要性。
黃帝
古時候的軒轅黃帝,天生就很聰慧。嬰孩時開口說話早;少年時對事物的理解比較透徹;長大以后,既敦厚仁德,又懂禮節約束自己;成年之時,由于功德深厚,所以登上了帝王寶座。
生之道
黃帝請教天師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夠超過百歲,而他們的行動不顯衰老。而現在的人,五十歲左右,動作就遲緩了,呈現衰老的跡象。這是因為時代環境的差異呢,還是人們違背了養生之道的關系呢?
岐伯回答:上古時期的人,一般都懂得養生之道,能根據天地、晝夜、陰陽、四時的變化來調整、平衡自身的陰陽,并利用靜坐、武術和導引等道術來維護身體健康。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度勞累,所以能做到形體與精神的協調,活到人類應該有的壽數,超過百歲才死去?,F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作水、甘露瓊漿那樣貪飲,把不該做的事當作正常的事,酒醉了還常常肆行房事,縱情色欲,因而耗盡了精氣,散失了真元。如今的人不知道保持精力充沛、蓄養精神的重要,他們不合時宜地宣泄其精氣,貪圖一時的快樂,背離了養生真正的樂趣,作息起居也沒有一定的規律,所以不到五十歲便衰老了。
上古時期的圣人,教誨人們時常常這樣說:“對于四季一切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邪氣風寒等反常氣候,要注意適時回避;同時保持心神安定清凈,不要有過多的欲望,讓體內的真氣和順,精神內守而不耗散。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疾病又怎么能夠侵襲人體呢?所以那時的人們精神閑適,無欲求之心,心境安定,沒有恐懼,也不為外物所動。雖然勞作,卻也沒有覺得疲憊。假若人體內真氣平和調順了,人人就都能隨其所欲滿足自己的愿望了,無論吃什么食物都感到好吃,隨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滿意。人人隨遇而安,互相之間不介意地位的高下,因而這樣的人就自然樸實。所以不正當的愛好興趣不能干擾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說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志;不論是愚笨的人、聰明的人、賢能的人或地位低下的人,都不害怕外部事物來破壞心靈的安定平和,因此符合養生之道。簡而言之,上古時代的人們年過百歲而依然年輕,原因在于他們的養生之道比較完備。
黃帝和岐伯
黃帝和岐伯是《黃帝內經》一書中的兩個主角,他們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詮釋了中醫學的原理。兩人問答中的學問,成為后來的中醫學說,也稱“岐黃之術”。


《黃帝內經·素問》書影
明顧從德本 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
《黃帝內經·素問》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之一,托黃帝之名,約成書于戰國時期。其內容以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為主線,集醫理、醫論、醫方及養生防病等于一體,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是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男女生長周期
黃帝接著問:我聽說人老了,就不能夠再生育子女,這是因為精力耗盡了呢,還是由人類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
岐伯回答:按照一般生理過程來講,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發育階段。女子七歲時,腎臟的精氣就開始旺盛,牙齒更換,毛發漸盛。到了十四歲左右,能促進生殖功能的天癸開始發育成熟,任脈通暢,沖脈強盛,月經按時而來,所以能夠生育子女。二十一歲左右,腎氣平和,智齒長出,身體發育基本成熟。到了二十八歲左右,筋骨強健,毛發濃密,身體非常強壯。到了三十五歲左右,陽明經脈漸漸衰弱,面部開始出現皺紋,頭發開始脫落。到了四十二歲左右,三陽經脈衰老,面部枯槁,頭發變白。到了四十九歲左右,任脈空虛,沖脈衰微,分泌的雌性激素減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身體衰老,就不能生育了。
男子以八年為一個發育階段。男子八歲左右,腎氣開始充實,頭發長長,牙齒更換。到了十六歲左右,性生理開始成熟,精氣充滿,已能排精,于是男女陰陽交合,就能夠生育子女了。到了二十四歲左右,腎氣平和,筋骨強健,智齒生長,身體非常強壯。到了三十二歲左右,筋骨粗壯,肌肉結實。到了四十歲左右,腎氣開始衰退,頭發脫落了,牙齒松動了。到了四十八歲左右,身體上部陽明經氣衰竭,面色憔悴,頭發鬢角斑白。到了五十六歲左右,肝氣衰微,筋脈僵化,導致手腳運動不如以前靈便了,天癸枯竭,精氣很少,腎臟衰敗,身體精神都感到疲憊。到了六十四歲左右,牙齒和頭發大部分脫落。就人體五行而言,腎臟主水,它承接五臟六腑的精華而貯存起來;只有五臟旺盛,腎臟的精氣才能夠充滿外泄。后來年老,五臟也衰老了,筋骨沒有力量,天癸竭盡,所以頭發鬢角都白了,身體沉重,走路也有點失衡,無法生育子女了。
成長與衰老的周期
男子和女子的一般生理過程略有不同,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發育階段,男子以八年為一個發育階段。

黃帝又問:有的人已經很老了,還能夠生育孩子,為什么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他們的先天稟賦超常,氣血經脈暢通,腎臟精氣過剩。這類人雖然能夠生育,但男子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不超過四十九歲。到那時,精氣就竭盡了。
黃帝繼續問:注重養生的人,如果活到一百歲,還能不能生育孩子呢?
岐伯答:經常注意養生的人,老齡化來得要晚一些,年齡雖然很大,但仍沒有掉牙、面色憔悴、頭發變白、走路不穩等衰老現象,因此即使達到了高齡,還能夠生育孩子。
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真人”,他們洞悉自然界的規律,掌握陰陽變化的機理,吸收吐納精氣,獨立修道,精神內守以養精氣,使筋骨筋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們與天地同壽,沒有終結之日,這就是“與道共生”。
中古時代除了“真人”外,還有“至人”。他們敦厚淳樸,養生方法齊全,能夠契合陰陽的變化,適應四時氣候的交替變換,避開世俗的紛擾,聚精會神,保全神氣,暢游于天地之間,其視覺和聽覺,四通八達。這延長了他們的壽命,強健了他們的身體。這種人也可以歸屬到“真人”的行列。
還有另一類“圣人”,他們安然平和地處于天地之間,能夠順應各種氣候變化,其欲求和嗜好都符合世俗社會的要求。他們沒有世間俗人的惱怒情緒,行為也沒有脫離社會,但行為舉止又不仿效世俗之人。在外不讓身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過多的憂慮,以恬靜快樂為根本,以悠然自得為目的,所以他們的身體不容易衰老,精神也不會耗散,壽命就可達到百歲以上。
再就是“賢人”,能夠遵循天地、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不是違逆而是順從陰陽的變化,根據四季氣候的不同及寒暑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從而符合上古真人的養生之道。這樣就可以延長他們的壽命,但終究是有極限的。
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的養生特點
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能長生不老而登云天;至人是有至德之人;圣人是無所不能的人;賢人是德善才多勝常人者。這四種人的特點決定了養生層次的不同。

1 天人相應:《內經》養生的基礎是天人相應,“天真”“真氣”“真人”等討論的是崇尚自然天然之真,揭示的是自然與人和諧統一關系的重要性
2 恬淡虛無、淳德全道:體現的是對自然無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追求,《內經》理論重視精神調攝,其核心是道德修養,反身修德、“百行周備”
3 自然無為:主張寓養生于日常生活之中,養生長壽當以自然平常之心,而不可刻意求之,自然淡泊之中自有養生之樂,所謂“以恬愉為務”“美其食,樂其俗”,平靜平和的心態有益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