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黃帝內經·素問作者名: 王羽嘉本章字數: 3199字更新時間: 2020-11-04 10:16:32
源于《黃帝內經》的道家養生功法——《內經圖》
《內經圖》又稱《內景圖》,是道家養生方法的圖示。《內經圖》是依照人體經絡穴位而繪制的,主要源于《黃帝內經》的人體經絡穴位原理。它將《黃帝內經》中所涉及的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對人體五臟六腑及任督二脈與十二經脈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關系與相互關系按道家丹經理論進行詮釋,并將人體設計成一個小天地,且不斷加以神化,從而更增加了《內經圖》的神秘感,因此成為歷代學者潛心研究的對象。


圖中在老者之下,有一剃度僧人,拗腰向后,五官朝上,兩手上舉,狀似托天,和尚就是修真者之“神”。修真者靈性為人之根本,所以煉“神”返性如胡僧修佛。又知人性本于天,故又以天之“空、無”為煉性之道,所以圖中之胡僧,向著上面的老者代表靈性,做出兩手托天的姿勢,有接合性天的意味;又因兩眼向天望,眼中反映著淺藍色的晴朗天空,因此稱為碧眼胡僧手托天。這里《內經圖》是以胡僧來演示煉神返性。

“調心” 是內修必經之路,心為人身之主,統領著精氣神,“心之所向,精氣神即隨之”。所以內修精氣神務必要修心。《內經圖》把 “兒童” 比喻為人心。另外古人為了記錄重要事情,多是以刻石為記,所以《內經圖》以刻石來比喻心的 “記憶” 。圖中刻石兒童所站的地方是“絳宮”(也稱心宮,位于兩乳之間,是氣機的樞紐,即中丹田)。他將石子貫串成 “北斗七星” ,這里暗喻將 “人心” 串合 “天心”。“人心如北斗,心中所發皆合天,則天人合發,萬化定基矣!”

古今耕田種稻,必先翻松土地,以便播種插秧,多借助耕牛之力,拖動耕鋤來翻地松土。圖中以鐵牛耕地來比喻修煉下丹田。下丹田的作用是使精氣神三合,持鞭農夫的腳下有一鐵爐,爐中火正盛熾。意為要使人體精氣神三合,必須掌握丹田爐火之火候,否則難以煉出真功夫。《內經圖》是以“鐵牛耕地種金錢”為起始。

圖中“鐵牛耕地”之上,有果園一片,滿植果樹,右邊有一織女。細看織女的動作,她正在將上谷之精氣泉流收貯,如繩線一般,繞在轉盤之上。比喻精氣神經過鍛煉,在中丹田轉化成可貯藏的形態。其巧妙在于中宮土有“坤”之特性,坤德厚載,有柔順培育之功,故以男乾女坤為代表。此靜養收藏之功,須與先天心意相配合,又配以牛郎橋星,以星串橋,下指中宮,織女運轉,轉化培育,代表心與意的互相配合。

圖中一對少年男女(陰陽),扶著橫桿,一起腳踏著水車車水,因此名為 “陰陽玄踏車”。踏車是由腳力所轉動的,意為其動力來源,是發自于丹田之熱力。《內經圖》修煉講究“坎水逆流”。只有陰陽玄踏車運作連環不斷,周而復始,坎水才能不斷流向髓(脊椎)路,并且逆闖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與欲海,至此時雖水濁不清,如若蓄精煉氣,遣除凡欲,深潭之水,定會清澈見底,最終甘泉涌起南山頭(靈山之峰,靈性之居所),完成坎水逆流人身脊髓之路。
《黃帝內經》七大理論體系及十二經脈
《黃帝內經》(一般簡稱《內經》)是我國醫學領域成書最早、影響最大的傳世巨著,它有著嚴謹的理論體系。結合《周易》的陰陽五行說,《黃帝內經》在古代醫療實踐觀察與驗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觀,并構建了包括藏象說、經絡說、病機病因說、病證說、診法、論治和養生等七個方面的理論結構。十二經脈是其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特征。

屬大腸,絡肺,并與胃經有直接聯系。主治上呼吸道感染、頭面五官疾病、過敏性皮膚病及經脈所經部位的疾病。

屬肺,絡大腸,與胃和腎等有聯系。主治呼吸系統疾病、五官疾病及經脈所經部位的疾病。

屬小腸,絡心,與胃有聯系。主治頭面五官疾病及經脈所經部位的疾病。

屬心,絡小腸,與肺、脾、肝、腎有聯系。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及經脈所經部位的疾病。

屬三焦,絡心包。主治頭面五官疾病,如偏頭痛、咽炎等,以及經脈所經部位的疾病。

屬心包,絡三焦。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及胸悶、胃痛等其他疾病。


屬肝,絡膽,與肺、胃、腎、腦有聯系。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肝膽疾病及頭頂痛等其他疾病。

屬腎,絡膀胱,與肝、肺、心有直接聯系。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五官疾病及休克、中暑、中風等其他疾病。

屬脾,絡胃。主治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經脈所經位置的疾病。

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系。主治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經脈所經部位疾病及痔瘡等其他疾病。

屬胃,絡脾。主治胃下垂、頭面五官疾病、經脈所經部位疾病及神經衰弱等其他疾病。

屬膽絡肝。主治側頭、眼、耳、鼻、喉、胸脅等部位疾病,肝膽、神經系統疾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疾病。
序言:回歸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近年來,養生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話題,反而成為年輕人的標簽,養生在我國正呈現出全民化的趨勢。究其原因,在于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不少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身體每況愈下,逐漸認識到自身健康的重要。而隨著大健康成為國家戰略,全民健康意識進一步提升,于是,養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關注。
但是,究竟該如何養生?能否通過飲食調養身體?為何情緒能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怎樣在沒有得病的時候預防疾病的發生?如何隨著季節的變化來調整養生步驟……提到養生,就不得不提中醫,所有這些有關養生和健康的問題,你都可以在中醫理論中找到詳細的解答。
而中醫養生的源頭,便是中醫養生第一經——《黃帝內經》(一般簡稱《內經》)。
作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這部托名黃帝的醫學著作,總結了我國古代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吸收《周易》的陰陽五行思想,在古代天文學、地理學、歷算學、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基礎上,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被歷代醫家稱為“醫家之宗”。同時,它也是古人長壽、養生所遵循的養生寶典。它提出了養生學的兩個要點,即保養和補養,認為“精氣”是萬物的根本,懂得保養并貯藏精氣,就可以長壽;萬事萬物有陰陽和諧、五行生克制化,懂得調和陰陽五行就可以不得病;萬物有運動才有變化和發展,所以懂得運動就可以健身,提高抵抗力;人與自然、季節氣候的和諧與呼應,是四時養生的根本等內容。總之,從微觀的人類日常飲食起居、勞逸寒暑、五志七情,到宏觀的四時氣象、五運主歲、六氣勝復等,《內經》詳細闡述了人體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療法,以及“天人相應”的養生之法,集中而系統地展現了我國古代醫藥學和養生學之大成。
當前,托名“養生”“中醫養生”的書籍魚目混珠、良莠不齊,令讀者為之目眩,無從分辨。然真正闡述養生之法的中醫理論,無不源于《內經》,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養生的理念回歸,眾法歸宗到中醫養生的本源——《內經》。只要讀懂《內經》,即可天下無書矣。
《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卷。《素問》主要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系,集醫理、醫論、醫方于一體,強調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靈樞》又稱《針經》《九針》,其核心內容為針灸與臟腑經絡學說。
本書為《內經》的《素問》卷,共81篇。為忠實于原著,本書采取了原本閱讀、白話全譯的方式,向讀者全面而完整地展示這部千年養生巨著。同時,本書又運用了現代的圖解手法,以圖文對應的方式逐篇逐層地解讀《內經》中的深奧理論,其中包括了600多幅手繪插畫、圖表和直觀圖解,生動形象地詮釋人體、自然與養生的奧秘,便于讀者輕松閱讀。
中醫博大精深,積淀深厚,更承載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希望您讀完此書,有所得。

內經論全圖

《內經》歷史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