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簡單的事情重復做
制訂好了個人的小目標后,小松發現,不論是每天晨起、堅持學習總結,還是寫日記、回顧和規劃、跑步等具體的任務,如果要做好這些,似乎都脫離不開兩個字:習慣。于是,小松周末去國家圖書館找了些書和資料,開始學習相關的知識。
睡眠、學習和習慣的關系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在睡覺的時候,不但沒有停止思考,反而會進入一種深度學習的狀態。白天的所見、所聽、所學、所思,會在睡眠的幾個階段中(淺睡眠、深度睡眠、快速眼動睡眠)進行過濾、整理、串聯和記憶。
尤其是當人進入深度睡眠時,大腦神經元會長出新的突觸,加強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從而鞏固和增強記憶力。這樣一個研究,不但強調了睡眠的重要性,也刷新了我們對于學習的認知——長期犧牲睡眠時間來學習,并不是一個科學合理的方法。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從開始學習知識,到最終能夠理解以及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需要給予一定的時間,讓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學習、記憶、理解和實踐。
我們能夠熟練掌握某些技能,是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練習。對于專業的領域,甚至需要參考“一萬小時定律”,進行“精深訓練”。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我們要在某個領域獲得一些成就,也需要如此。簡單來說,就需要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不過這句話容易讓人陷入兩個誤區:
? 簡單的事情:并不是指做最基礎的事情,而是找到問題的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本身也是一件有挑戰的事情。
? 重復做:不是不加思考的埋頭苦干,而是要進行深入而專注的訓練,這樣“重復做”某件事才有意義。
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只要企業不倒閉,他們不會換工作。可是“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并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精深訓練”“一萬小時定律”不僅沒讓他們成為專家、成為贏家,反而將他們捆死。這被稱為“一萬小時死亡定律”。
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目的是養成正確做事情的習慣。前面所說的科學地學習、重復進行“精深訓練”和堅持“一萬小時定律”,其實都是正確做事的方法。對包括小松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做事方法是把想做的事情變成習慣。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長期堅持做,并能高效完成某件事。
關于習慣,我們有哪些誤區
上面提到的“精深訓練”或者說“刻意練習”,指我們需要講究方法地進行練習,有明確目標地專注于練習的任務,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實踐和思考中。當我們能夠針對某個技能進行刻意練習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養成了一個正確學習和實踐的習慣。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習慣在我們的命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軸心作用。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作者還寫道:“習慣向前是我們的思維、認知和因此產生的行為,向后是我們的品行、價值觀以及因此帶來更多的智慧和命運的變化。”
行為背后是認知在影響,進而決定了我們會養成哪些習慣。同時就像本章一開始描述的那樣,習慣也并不像我們以往認為得那么簡單:
? 習慣就是按時定量地去做一件事。
? 習慣有好壞之分,需要改掉壞習慣,留下好習慣。
? 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
以上三個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又并不完全準確。習慣的一個標準是我們有目的地去堅持做一件事。而且我們很難改掉壞習慣,正確的做法是通過養成一個新習慣幫助我們變得更好。另外,習慣很難在21天養成,我們可以在21天堅持去做一件事,但習慣是要求我們通過本能就能完成某件事情,因此真正養成一個習慣需要更長的時間。
那習慣是什么?對于小松來說,他更喜歡把習慣理解成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通過本能,在無意識中距離目標更遠或更近的力量。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充滿了這種力量。小松對一個良好的習慣,總結了兩個明顯的特點:
1.幫助我們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如果想把一件事變成習慣,首先需要把這件事放在合理的范圍內,盡可能地保持簡單可執行。比如說通過養成習慣來減肥:首先要有一個具體的可以直接執行的鍛煉計劃,其次要有一個清晰明了的飲食計劃。我們把看似困難的項目分解成每一次訓練、每一餐飲食,慢慢形成了關于訓練、飲食的身體記憶。當我們能夠沒有障礙,享受這個過程以及結果的時候,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2.幫助我們更高效地把事情做正確
習慣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幫助我們高效做事,當我們能夠把復雜的事情用最簡單的行動去完成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做事越來越高效,憑借本能就能把事情做好。養成的好習慣越多,掌握的高效做事的方法也就越多。當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了習慣,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習慣來幫助自己。
如何選擇并養成適合自己的習慣
我們大部分人的習慣分成兩種:一種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從兒時開始養成的習慣;另外一種是成年后,我們在不同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下,為了實現目標,創立的新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我們的習慣不是孤立的,背后是我們的思維和認知,而思維和認知又和大腦的結構密切相關。我們對于某件事最初的認知,會對自己有一個心理暗示以及相匹配的獎懲刺激。比如玩網絡游戲這件事,大腦認為這是一件帶來愉悅的事情,所以人容易沉迷其中。
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認識游戲的作用,合理適度地玩,而是采取強制戒除的手段,往往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甚至會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最終選擇放棄,徹底沉迷其中。
當我們在選擇養成的習慣之前,需要思考背后的認知以及自己的價值觀:什么是現在最重要、最想完成的事情?這件事情在未來2~3年會為自己帶來哪些改變?為此你愿意做出哪些舍棄?
提前思考很重要,一方面可以避免我們在習慣養成的時候盲目地試錯,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對于這些事情的認識更加清楚。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 這個習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有強烈的自我驅動力,且在未來2~3年為自己帶來正向的改變。
? 不要貪多,無論有多少想立刻去做的事情,先從一個核心習慣開始養成。
小松曾經也想養成很多習慣,想迫切地改變自己,同時進行幾件事情,結果沒多久就因為精力、方法以及自制力的原因,一個也沒有堅持下去,還帶來了很強的挫敗感。
現在結合小目標來看,首先需要養成的是晨起的習慣,否則整個目標都是空頭支票,沒有意義。小松打算給自己制訂一些規則,以便在堅持不下來的時候,通過規則來保證自己不輕易放棄。
1.制訂一個可以立即執行的行動計劃
盡可能簡單,不需要復雜。有太多的人在習慣養成初期就制訂了詳細的計劃,最后因為過于復雜喪失了最初的樂趣,也難以堅持下去。
2.不要想太多,不要進行任何思考,立刻去執行
剛開始的時候,腦子里會有很多聲音,也會有很多雙手拖住自己向前的腳步。這時候不需要思考,也不要權衡利弊得失,擺脫身體的懈怠,走出去,邁出第一步,一切都會順利起來。
3.要堅持,不斷地堅持下去
在初期避免任何一次的放棄,如果實在有非可控因素,也需要盡快補上進度,且不要給自己下一次放棄的理由。習慣養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真正養成一個習慣起碼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堅持去做是唯一重要的一件事。
也不要妄想在21天養成一個習慣,最難的時候是在半年、1年、3年之后的某一天,當你從習慣中感受不到任何價值和快樂的時候。這時候,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像以前一樣堅持下去。
4.給自己制訂階段性目標,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度過了最初從興奮到有一些松懈的時期,需要給自己制定更高的階段目標,不斷挑戰自己的同時,給自己一些物質的獎勵。這會讓自己更容易堅持下去,并從中收獲更多的喜悅和正向力量。
5.把自己的習慣分享出去
當一個習慣改變了自己,可以把習慣分享給身邊的其他人。改變自己的同時也把能量傳播出去,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堅持,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習慣所帶來的價值。
小松開始了習慣養成之路
這個周末很充實,小松了解了習慣的基本規律、誤區,也給自己制訂了一些規范。過幾天就到清明節小假期了,小松打算在清明節前,給自己的小目標做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
? 定好鬧鐘,早上6點起床。因為還沒有摸清睡眠規律,需要在前一天晚上12點之前睡覺。
? 列好了早上可以看的5本專業方面的書籍清單,把行業資訊熱門網站訂閱到RSS軟件(一個聚合信息的平臺)上,可以在通勤路上看,將優質的內容安排在早上深入學習。
? 我的日常工作都是電子化的,所以我在印象筆記(Evernote)上面新建了幾個筆記本,分別用來寫日記、工作回顧和當天規劃。
? 大學時我偶爾圍著操場跑幾圈,可以算是零基礎,也有一些以前踢球的舊傷,只能邊走邊跑,慢慢來。
養成一個習慣需要不斷地堅持,堅持做一些簡單但有價值的事情。對于后面實際執行的情況,小松心里也沒底,只能未雨綢繆盡量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希望如史蒂芬·柯維所說,通過養成習慣,可以改變我們的品性,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智慧,最終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