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思考的整理
寫作,其實是自我思考的整理,而思考又是極其復雜的過程。許多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很多文章寫了一半之后發現概念不夠周全,想寫卻又覺得思路被卡住,最后這些文章被放在文件夾中再也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了。其實,出現這樣的狀況可能是由于自己對那個議題還沒有足夠的理解,沒有理解就缺乏深度論述,缺乏論述當然就覺得寫不下去。所以,你能夠寫出東西,表示你整理自己的思緒及想法已經到一定的程度了。
“寫作力”是循序漸進養成的。讓學習者書寫很多題目或題型,即使練習了許多篇,對于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未必會有幫助。主要的原因在于學習者沒有學會寫作的方法及竅門,加上閱讀量不足,觀察力、想象力與思考力未被激發,自然無法在寫作的內容及形式上呈現效果。
寫作是對錯綜復雜的思路的整理,面對腦袋里五花八門的想法,如何抽絲剝繭、條分縷析,然后又如何提筆行文呢?寫作的起點常常是模仿。因為閱讀,我們喜歡上某位作家的作品,所以開始連續地、大量地“啃食”該作家的著作,于是思想上染進了一點作者的靈光。然后,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始仿作。
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類似工廠里“輸入”與“產出”的關系。寫作的歷程大概是:審題(審思題目)→立意(確定文章的主旨及方向)→取材(尋找與選取適合使用的材料)→布局(有條理地組織全文的架構和脈絡)→遣詞用字→結尾。
一般在寫作時,我們容易以概括式語言來呈現,此處的概括式是指不深入、浮光掠影的表述方式。在學術上也會有概括式語言的用法,但它是指將濃厚豐富的思想或意義以簡明扼要的方式來呈現。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擴之則為千言,約之則為一言,所謂主腦者是也。”這里所說的“主腦”就是對作者所知、所感、所思、所見的高度概括。不過,我在此處所說的概括式語言則是指寫作時所使用的文字屬于平板式、印象式、表列式的約略交代,欠缺深層細致的觀察、充分的聯想及深刻的思考,僅是用一言以蔽之的方式含糊地概括。
從很多學校的寫作測驗中可以看到,寫作題型不再是傳統的各抒己見的命題作文,而是要求學生針對特定材料閱讀并提出自己的立場與評述。那個引用美文佳句、名人典故就能得高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學生被要求針對給定的情境與材料進行批判性的論述。在這個意義上,寫作訓練其實就是思維的訓練。
在寫作之前,先想想你看待問題的視角和視野各是什么?你的視角在哪里,也就是你從什么樣的立足點出發,去觀覽事物,并且審時度勢。而視野是你從確定的視角出發之后,所能輻射出去的空間廣度。人生要有多元視角,以求客觀;也要有廣泛視野,以求開闊。視角和視野都要依靠閱讀來充實。當你知悉自己的視角和視野之后,你便可以通透地閱讀,然后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