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找出自己寫作的問題點
在為寫作的種種問題開出處方箋之前,我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大家先檢測自己的狀況,不過前提是“你確定已認真地完成一篇文章了”。因為,只有在你認真完成了一篇文章之后,才能對自己寫作的種種問題有所覺知,進而想要去解決問題,而這時候的“問診”才會更有意義。
在中醫里,我們常聽到“望、聞、問、切”四個字,這是中醫借以收集病史、了解病情、診斷病況的方法,統稱“四診法”。我們先來看看,對于“四診法”的一般定義。
① 望:觀察患者的精神、形態、面色、五官、皮膚、舌苔、排出物等。
② 聞:聆聽病人說話、咳嗽、呼吸等聲音及聞嗅病人所發出的口氣、體味等氣味。
③ 問:詢問病人的主觀癥狀,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經過,以及以往曾患過的疾病。
④ 切:探查脈象及用手觸按病人相關部位。
在上述四診中,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標注的“觀察、聆聽、聞嗅、詢問、探查、觸按”,它們都是“動詞”,這些動詞是可以具體看得到的動作或行為,這也意味著,要提出處方箋,最重要的是能具體落實的方法。中醫主要通過“四診法”綜合分析病因及病癥,做出相應的診斷及治療。而對于寫作,我們也可以仿效中醫的問診過程來為其把脈,并給予建議處方,其重點是具體的作法(動詞)。
文章的組成,可以就思維邏輯及語言邏輯兩大部分來看。思維邏輯顧名思義是與大腦思考有關。而語言邏輯可以再分成語法(包含詞法、句法、文法)及修辭(讓語言文字更形象化、更鮮明的裝飾方法)兩個面向。一般在審視文章的語病時,可以從這兩部分出發:是邏輯不通,還是文字太直白?我們將循此繼續探討下去。
寫作和“閱讀的多寡淺深”“構思的方向和過程”“掌握素材的能力”等因素關聯甚深,而一個人的閱讀或思考是無法量化檢測的。大家都知道閱讀量多未必就寫得好,因為在閱讀與寫作時,大腦運用的機制不同。雖然兩者都需要思考,但是寫作更注重產出的能力及成果?!秳e有目的的小意外》這本書里曾說:“你必須要讓大腦出乎意料或讓大腦花點工夫,才能形成記憶,寫作其實是個人在梳理豐富且跳躍的思緒后之具體的呈現?!?/p>
寫作是一項將思路整理并輸出的工程,而不同程度的寫作者所需要的寫作策略也不同。
接下來,我們將審視不同問題的寫作者之“病癥”到底是什么。